蘆筍是一種多年生蔬菜,一次種植可以收獲10到15年,從幼苗開始到第三年進入正常收獲期。在未來幾年的收獲期,年産量高有低,蘆筍的品質,主要取決于田間管理技術措施是否科學合理和管理水準。
蘆筍的生長和産品收獲與其他蔬菜不同,每年的收獲期為4月至6月,這是由蘆筍的年生長特性和加工廠的加工時間決定的。收獲期過後,新芽發育成地莖品系,開始營養生長,積累養分,為明年的生産奠定了基礎。在冬季,地上植物幹燥,地下根部進入冬季。是以,每年夏秋兩季結束後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要培育強勢植株,加強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促進光合作用,養分積累是管理的主要目标。
1.收獲期管理及時收獲蘆筍,每天早下午采摘1次,時間長到足以滿足加工要求的高度,無論厚度如何都會被切開。如果不砍掉,不合标準的細枝會繼續生長、分枝,消耗大量的養分,影響未來嫩芽的品質和數量。在開始收獲芽之前要适當澆水,在收獲中期根據長期可以适當補充肥料,這可以提高蘆筍的品質,延長收獲期。
2.經營完收完後,将嫩芽全部清除地面上的嫩莖,将白芽地塊在溝渠中施用有機肥和磷肥,然後放上山脊,将地面弄平;然後澆水一次。
3.營養長期水肥管理 這一時期是水肥管理的重點時期,這一時期蘆筍生長決定了明年芽的産量。這段時間分為兩個追逐脂肪的會議,一個在6月下旬,一個在8月初。第一次每畝約20公斤,第二次25公斤至30公斤,以氮肥為主,配合鉀肥,肥收率可根據長期趨勢和地面力進行調整。施肥的方法仍然是溝渠施肥,且澆水及時,不會出現幹旱現象。進入8月,如果每株植株的莖數過大,可以去除細弱的莖,每株保留8~10根強莖即可,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透光狀态,有利于光合作用和病害防治。
4.冬季期間對地面莖稈進行冬季幹燥,及時去除并集中燃燒,也可粉碎制成飼料。一般明年春天不清理,否則給冬季病蟲害創造條件,不利于病蟲防治。多年來,病蟲害的爆發可能發生,造成嚴重破壞。此外,在表面當機之前倒入1個冬季水。
5.雖然蘆筍病蟲害較多,但近年來在蘆筍生産區造成損失,造成頭痛的主要是莖病和14點的陰性泥蟲。
莖病是蘆筍的主要疾病,發生在世界各地。莖病主要發生在夏季和初秋,也是蘆筍的一種蓬勃發展的病。該菌株的發病機制接近地莖,産生巴羅形的褐色斑點,嚴重時環莖持續一周,病斑可侵入莖的木質部分,莖頂叢葉幹燥,導緻植株死亡。防治可采用莖枯萎清潔,初始菌株為疾病,可連續噴灑3次,間隔5天。另外,在收獲末和冬季用藥液灌注根部土壤時,每株不少于250克的液體。
十四點鐘陰性泥蟲是一般資料的名稱,該研究很少報道。據觀察,成蟲黃,背部有小點,殼硬,能飛,有假死;該損傷是由蘆筍的嫩尖、嫩鱗、嫩枝皮造成的。起初,它們大多是硬殼小蟲,沒有發現幼蟲,可能是不完全的。預防和治療應及早噴灑,流行時要持續使用藥物。由于冬季在洞内土壤中較多,是以可以在冬季開墾土地後和收獲後液體灌溉根系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