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電 題: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作者 陳曉霞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院長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傳統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曆史上曾被成功運用于商業領域,形成了獨特的儒商文化。随着經貿發展及國際交流合作的增加,儒商文化逐漸走出國門,并在世界多地生根開花結果,為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儒商文化的内涵與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儒商階層初步形成,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儒商始祖”子貢。據《史記》記載,作為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貢結驷連騎,束帛之币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與時轉貨赀……家累千金”。

作為有德行和文化素養的商人,儒商創造了“以人為本、義以生利、尚中貴和、誠實守信、勇于創新、為政以德”等為核心理念的儒商文化。“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财。”(《禮記·大學》)

儒商文化信奉以人為本、誠實守信的準則。如在《論語·為政》中就提到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學而》中也有“禮之用,和為貴”這樣的經營行為基本準則。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安徽省合肥市,兩名學生展示“言而有信”、“誠實守信”書法作品。安君 攝

尚中貴和,做到人際關系和睦,合作經營,和氣生财,是儒商競争的道義原則。“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禮記·中庸》)義以生利是儒商文化的道義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趨時而動,與時俱進,“順時而變”“因變而變”“時中之變”“權宜而變”,這是儒商文化的經營政策。

儒商文化具有鮮明的“和平”性與“利他”性,主張“以和為貴”“和氣生财”“以和濟争”“和以利人”,主張規範世界經濟秩序,使全球經濟互補共榮。“君子之争”的儒商文化倡導公平競争,合作共赢,達到利益共享、平衡發展。“以人為本”“仁者夫妻”“天人合一”“仁民愛物”的儒商文化,倡導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友善、協調、統一融合發展,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協調一緻,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尊重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權利。“順時而變”的儒商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時代精神相契合。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蘇州包山禅寺内的天下第一文财神範蠡。文财神是中國儒商鼻祖範蠡,集道德、儒雅、财智于一身,世人皆譽其“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緻富;成名天下。”李俊鋒 攝

儒商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古往今來,中西之間的商品貿易浸潤着儒商文化,并對世界産生影響。漢朝開通的絲綢之路,将中國的絲織品、鐵器等傳至西亞、歐洲等區域,東西文化初步交流。

唐宋時期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向西方,東西文化交流逐漸深入,到了元代,更為開放的政策吸引了羅馬、日耳曼的旅行家、商人等。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于1275年左右來到中國,将親身遊覽感受寫成《馬可·波羅遊記》,該遊記擴充了歐洲人的視野,拉開了西方人認識東方的序幕,為後續儒商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16世紀,以利瑪窦(Matteo Ricci)為代表的耶稣會士入華,将西方科技文化介紹到中國,亦把儒家經濟思想及儒商文化等傳至歐洲社會,開辟了“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的時代。

17世紀經濟學尚未成為獨立學科,西方經濟學萌芽及儒家典籍的譯介,成為儒家經濟思想及儒商文化海外傳播的前奏。17世紀30年代至18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需求及經濟學的發展,助推儒家經濟思想及儒商文化走出去。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參觀者在位于北京的中國科技館内參觀“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感受沿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古代科技與物質文化。侯宇 攝

20世紀10年代,首部向西方全面系統展示儒家經濟思想的著作《孔門理财學》出版發行,陳煥章将儒家經濟思想,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及要素,對以人為本、義以生利、尚中貴和、誠實守信、勇于創新、為政以德等儒商文化中的人性觀、義利觀、财富觀、誠信觀和公平觀等,從消費、生産、公平等經濟倫理思想進行了系統詳細地闡述并展示給了西方讀者。德國著名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享譽世界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分别在他們的經典遺著《儒教與道教》《經濟分析史》中談論中國古代經濟政策時,均對《孔門理财學》中的儒家經濟思想及儒商文化予以高度評價。

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财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中的“為己利他”主張,深受儒商文化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立己立人”思想影響。

英國經濟學家萊斯利·楊格(Arthur Young)在《市場之道:司馬遷與看不見的手》中指出,司馬遷在亞當·斯密倡導經濟自由主義前就已經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出市場機制概念和“水之趨下”這一與“看不見的手”相似的暗喻。這一理論與中國儒家主張的“有為”及“管理”相契合。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2013癸巳年民祭“史聖”大典在陝西司馬遷故裡韓城舉行。田進 攝

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位列榜首,評價孔子其人及其經濟倫理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文化名人和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代表,越來越為更多的美國人所了解和尊重。

3世紀後期,儒家思想經由北韓半島東傳至日本并深入于日本生活各領域,儒商文化在日本産生的影響範圍廣泛且影響1700餘年。澀澤榮一提出了“論語加算盤”經營模式,被後世譽為“商業聖經”,他終生崇奉孔子之教,将《論語》看成操身行世的至聖真理。土光敏夫被譽為“經營之神”,他秉持勇于創新的儒商文化,将《大學》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為人生格言。豐田佐吉踐行“尚中貴和”的儒商文化,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作為企業經營宗旨,把“天地人”作為企業核心精神,其子豐田喜一郎擇《中庸》之語“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加于其父座右銘後變成“天地人知仁”。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山西省各界人士、孔子後裔以及儒學研究者在太原文廟大成殿前紀念孔子誕辰2573周年。韋亮 攝

儒商文化作為緻富經國之根本,企業家經營管理之法寶,閃耀着璀璨奪目的曆史文化光芒,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相信新時代通過文化交流與互鑒,儒商文化将進一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與世界各國優秀經濟思想文化一道,為創造世界經濟與社會和諧繁榮作出新貢獻。(完)

作者簡介:

東西問丨陳曉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院長陳曉霞。

現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長期緻力于曆史文化、儒學發展史、文化産業發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長于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研究。主持近20項國家、省、市社科規劃項目,出版《新時代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研究》《社會道德風尚研究——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視角》《遊學三孔》等8部個人專著,在《光明日報》《人民政協報》《孔子研究》《理論學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及文學作品100餘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