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4日17時40分,素有"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之稱的雲南省臨沂市翁丁老村落被卷入大火,當晚雖然明火被徹底撲滅,但千年部落卻被火炬摧毀,令人極為苦惱。

火災前的昂丁老小屋
昂丁老寨位于瀾滄江河畔,一年四季雲霧缭繞。安定,在彜語中也有雲與雲的含義,山中白雲湖的精神表現。翁頂老寨擁有四千多年的曆史,是中國最完整的禹族村落,也是中國部落文化的最後一個活體。它保留了原有的彜族住宅建築風格和原有的風俗習慣,寨門、翟樁、歌唱場、木鼓屋、牛頭堆等,都散發着濃郁的原有部落風情。
像中國九州的Onding Laozhai一樣,有這樣的"原始"部落,其中一些甚至不到一千人,但有着獨特的語言、衣着和生活方式,經過幾次遷徙後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地區,幾代人的文化習俗。讓我們接近這些"古老的奧秘",并"用發現的眼睛打開保護之門"。
綠樹成蔭的小屋,周圍環繞着沙灘
露莎苗寨:一個崇拜樹木的神秘部落
魯沙苗寨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距江縣城7.5公裡。露莎人保持着古老而神秘的生産生活方式,堪稱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還可以看到這些人攜帶槍支和腰刀。露莎的鐮刀剃須、奇特壯觀的鏡頭、鐵槍歡迎儀式、神奇的樹葬習俗,以及多樣的樹木崇拜,"一人一樹"的獨特文化,都令人印象深刻。
魯沙苗寨也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炮手部落"
露莎自稱是古代玉玉部落的一個分支,在魯源俞戰敗後,露莎的祖先多次到貴州深山的魯沙(苗語草木意味豐富),世世代代以狩獵和耕種為生。
露莎人把樹當成神,人們死了,埋在地裡,不留墳墓,不留下墓碑,在死者的墳墓上種了一棵小樹,以示生命是樹神所繼承的。從那時起,生命之樹就一直長青,庇護着萬代安康的子孫後代。今天,在Lusha村的盡頭,很難看到墳墓的頭和墓碑。
露莎村的老人常說,正是廣袤的森林保護了露莎的祖先,是樹木讓露莎人得以生存和繁衍。是以,自古以來,露莎人崇拜樹木,保護樹木,祖先們都制定了極其嚴格的規定,不分青紅皂白地砍伐一棵樹來懲罰"三122",即120磅豬肉,120磅大米,120磅酒,供全民食用,才能服侍。
春秋輪回,時間的流逝。盧沙人世世代代崇拜樹木,并将它們視為神靈,今天的村莊仍然被古樹包圍。
魯古亞:最後的馴鹿部落
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魯古亞
在大興安嶺西北麓和二官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部落Luguya,也被稱為馴鹿Ewink人,這意味着陽林郁郁蔥蔥的地方。17世紀中葉,馴鹿Ewinks從貝加爾湖盆地遷移到大興安嶺茂密的森林,在那裡他們以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
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50攝氏度,在特殊的自然環境中,馴鹿Ewink人依靠放牧馴鹿和傳統的狩獵業過着自給自足的山地生活,吃動物肉,穿動物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魯古雅的女人(照片:王偉)
他們被稱為"造鹿部落"和"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儲存"馴鹿文化"的人。今天,上一代純馴鹿Ewink人隻有30多人,幾代馴鹿隻存活了600多頭,極少數馴鹿Ewink人仍然保留着更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查幹湖冬季狩獵的地點
查加努爾:中國北方最後的捕魚和狩獵部落
查幹湖,蒙古語意為"查甘加爾",意為白聖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原戈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幅員遼闊,面積500平方公裡。在大約1000年前的遼朝,有"鑿冰撈魚"的記錄。當地漁民延續了數千年的傳統捕魚方式,被稱為"中國北方最後的捕魚部落"。
查幹湖冬季狩獵儀式
到了冬天,湖水會完全結冰,人們生活在湖岸邊,在這個最寒冷的季節,開始了查幹湖的冬季捕魚。漁民坐在冰湖的馬車上,一個是為了減少污染,另一個是為了盡可能少地擾亂湖中的魚類資源。馬拉絞盤拖網的原始捕魚方法,單網捕撈,繼續創下新紀錄。對湖泊生态的影響很小,保證了魚的生存。
查幹湖冬季狩獵奇觀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古老的儀式,虔誠的薩曼舞,讓查幹湖冬季狩獵增添了不少神秘和文化遺産,參加儀式的人們身着盛裝,向千年豐收的傳播緻敬。
科穆人和小屋
Kemu:熱帶雨林中的原始部落
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有克木族。當地人也稱他們為"鳥人",像鳥一樣生活的人。科木人是一個跨界群體,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雙坂南京洪市、甲山鎮和盧拉縣上京、玉滿、俞同伴等地。
科穆人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傳下來。當互相問候時,用手拍拍嘴,發出"哇哇"的聲音。當你看到你的再見時,把你的手臂向上滑動,右手放在你的左手腕上,從底部開始。
科木人以崇拜的圖騰為姓氏,每個圖騰都有其起源和傳說,它通過的方式非常奇怪,氏族成員對代表他們祖先的動植物圖騰感到敬畏。在生長着許多珍稀植物的原始森林裡,科木人自由快樂地生活着,男女的面孔也比較健康美麗。
新中國成立前,科木族人還處在從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過着耕作的生活,與周邊民族接觸甚少,以旱谷、玉米、豆類、洋芋等旱地作物為主要食物。1956年,Kemu定居點被列為"直接過渡區",由原始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如今的科木人,除了保持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外,還種植橡膠、甘蔗、茶葉、沙粒等經濟作物,并發展了家庭農業産業。
A級優民的火節
一個好人:一個與火有關,能唱歌跳舞的部落
一個優族是彜族的一個分支,自稱"一精",集中在雲南省米勒、楚北等地。一個好人崇拜火,崇拜火作為神。據說很久以前,古代的A-Sioux部落沒有火,經常被野生動物襲擊。一位名叫Mu Dunseru的先驅,在農曆二月初三鑽柴火來取火。為了紀念這位火英雄,阿爾巴尼亞人在這一天舉行了盛大的火節。
節日當天,A人穿上節日服裝,會唱歌跳舞的年輕男女演奏大三弦,唱歌跳舞。兩個年輕人會小心翼翼地安排"火神"舉起,走向"神樹",舉行祭祀"神樹"的儀式。在"神樹"下,大家鑽柴生火,火花四濺,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
當火勢被移到火鍋下的"火神"身上時,鑼鑼鼓,喇叭聲響起,人們歡呼雀躍,翩翩起舞。人們扛着"火神",走進村裡每家每戶,送上新年的火。一個美好的人對火節下一個美好的祝願,意味着邪魔已經被燒毀,新年風雨交加,生活年富足。
一個優秀的民族保留着許多神秘的文化風情,其中,民族歌舞《一個美好的月亮》和史詩《一個精緻的申基》的創作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個細跳月亮"在雲南彜族地區風靡一時,舞姿熱情,氣氛火爆,是彜族人著名的社交娛樂形式。
赫哲人是精緻的魚皮
Hezhe:驚人的魚皮部落
河哲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龍江、烏蘇裡江和松花江流域,對許多人來說卻是遙遠而神秘的。"臼裡河長悠,蔚藍的河浪,河祐人撒上千網,船上滿是河魚,滿是船艙......"《臼嗣船之歌》那句詩意的歌詞,也讓人們對禾哲人的生活走出了無限的想象。
這個古人長期沿江而活,以捕魚和打獵為生,因為愛吃魚,善于制作魚皮,快樂魚皮,又稱"魚皮部落",因而有"魚皮衣酒神,狗拉雪橇和澤人"之稱。
和哲人以魚皮服裝、建築房屋、造船業為主,在長期的生産和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魚皮生産技能",特别是以數千年手工制作曆史的"魚皮服裝"為代表。2006年,禾哲魚皮生産技藝被選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大秀"魚皮浮雕畫
魚皮服裝要經過洗滌、去皮、烘幹、烘幹、烹饪軟化、縫合、成型、裝飾等步驟,這一系列複雜繁瑣的工藝是禾哲人獨有的技藝。并有一種"無紙剪紙"叫魚皮畫,随着時代的不斷發展,在原有雕刻和剪報兩道工序的基礎上,還發展出浮雕、手工刺繡技術。魚皮貼紙表達了和澤人對生命的向往和對祥和的向往。
專欄編輯:顧萬權 文字編輯:楊偉 圖檔來源:新華社 照片編輯:嚴
來源:作者:劉方圓,中央紀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