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翁丁村老寨如何重建?馮骥才、阮儀三等學者建言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翁丁村老寨有着近400年的曆史,原有105戶491人的佤族同胞在這裡生活。它是中國迄今為止儲存最完美的佤族村落,是佤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館,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然而,2月14日下午5時40分許,翁丁村老寨發生了建寨近400年來最為嚴重的火災,全寨一百多棟傳統民居除四棟幸存,整個寨子化為灰燼。(詳見新華社昆明2月20日電 題:中國傳統村落雲南翁丁老寨為何毀于一把火?)

3月6日,由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翁丁古寨何去何從——翁丁重建專題研讨會”線上舉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馮骥才、同濟大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苑利、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工作組組長方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向雲駒、雲南省生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師歐陽志勤等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翁丁村老寨如何重建?馮骥才、阮儀三等學者建言

線上研讨會

據歐陽志勤,翁丁村老寨也是雲南省境内的一個深度貧困村,于2004年開始發展旅遊業,2020年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遊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了發展旅遊業,大量村民于2018年搬遷翁丁新村,到2018年底翁丁村老寨隻剩下21戶人家,截至今年發生火災時居住在翁丁村老寨的原住民還有17戶人家。

在翁丁村老寨命運的十字路口,大家共同研讨了翁丁村老寨重建、傳統村落保護與旅遊的關系等等問題。

“重建的目的在于重建家園”

“我們痛失翁丁。”馮骥才如是說。之前有媒體就翁丁村老寨的火災采訪他,他直言這場火災帶來的文化損失不亞于巴黎聖母院失火,甚至更大。

對于翁丁重建,馮骥才強調首先要弄清楚重建的出發點。“重建的目的在于重建家園,而不是建一個更新的漂亮的旅遊景點。它應該是佤族人的‘鄉愁之地’。”是以,他認為重建起碼有兩大原則,一是尊重佤族人的信仰、習俗和傳統,二是後續舉措依照文物重建和修複的原則。他還建議,重建之後可在村口建一個小博物館,一是展示火災前的古寨影像,二是陳列在火災中還保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存,三是警示來這裡參觀的人一定注意防火防災。

苑利提到,有人依據《文物保護法》認為翁丁是不能原址重建的,但他認為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文物有三種:一種是在曆史上已經消失而隻剩下遺址的;一種是盡管毀壞但大體還保留其原有樣貌及建築技術的;還有一種是使用中突然毀滅,但無論是樣貌、體量,還是建築技術都還能科學複原的,如翁丁。從技術層面說,我們能原汁原味做出來,就不存在‘造假’問題。重建的好處有二:一是重建可以為人類保留更多的建築文明,二是可以通過重建,将這門非遺手藝傳承下來,何樂而不為呢?”

翁丁村老寨如何重建?馮骥才、阮儀三等學者建言

翁丁村。雲南省委宣傳部微信公号 圖

“重建要以原住民為主體”

那麼,誰來重建?馮骥才說:“我想應該是政府主導,專家參與,并以原住民為主體。為什麼要以原住民為主體,因為為别人建的是旅館,不是家園。每個原住民進去的時候,都會把自己家的曆史、習慣、審美和愛好帶進去。如果是以别人為主蓋好了千篇一律的房子,那有形無形的文化就都消失了。”

他還提到,近年傳統村落開發旅遊時流行“騰籠換鳥”——把原住民全清走,騰空房子,使得經營者進來開發。這在他看來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村落是原住民活态文化的載體,原住民走了,村落沒有主人了,沒有記憶了,沒有魂了,還是村落嗎?有的村落,因為後來旅遊的人少了,經營的人搬走了,就徹底變成空村,誰還對這個村落負責?‘騰籠換鳥’不僅給村落未來帶來危機,也是釜底抽薪式的破壞。”

在馮骥才看來,所有原住民都是村落文化和曆史記憶的傳承主體。“我們應該把他們留住。特别是在城鄉差别比較大的情況下,應該想辦法給原住民找到生産生活來源,改善他們剛性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品質,這才是保護好傳統村落的重中之重。”

“火災非常可怕,但比火災更可怕的是空心化和自然損毀。村寨垮塌最重要原因就是空心化,幾年沒人住就塌了。”方明說,他個人堅決建議翁丁原樣複建,“能不能更大膽嘗試,讓村民自己複建自己的村落?村裡有能人、寨老、有文化的人,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點來做,我們也做基礎設施方面的補充,對他們的方式提供改動意見。但我們不要急,先拿出思路方案來。”

翁丁村老寨如何重建?馮骥才、阮儀三等學者建言

翁丁村 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圖

“古要古到家,新要順應現代要求”

阮儀三也認為翁丁重建應該“留住原住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翁丁村老寨之是以能成為富有特色的古村落,在于山水叢林自然環境,在于人與自然合理的結合。”

他特别提到重建的過程不要趕時間,而是先仔細研究、規劃、設計,然後施工建造。“古村修複不僅僅是造房子,還有房子以外的基礎設施,包括山林花草。”他舉例麗江古城大地震中大部分房子遭到毀壞,但留有老房子根基,原樣重建恢複得好,還趁機把之前不合理的東西拿掉了,之後很快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産。“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原材料、原結構、原工藝、原樣式、原環境’,即‘五原’原則,原樣修複。翁丁還有現代影視資料和原物,特别還有原住民在,原住民經過自己的雙手,會把原來的東西原樣重建。”

阮儀三稱,修複過程中要向當地工匠和居民學習,才能很好地利用材料。“我不贊成整舊如舊,而應是整舊如故,按照原樣修複。當地老百姓是很重要的主力軍,也能起到重要的監督作用。盡量使用舊料,整舊如故,以求其真。我反對做假古董。對于材料、内容、結構、形式要很好地仔細研究。”

但他也說,實施重建同時要保證村子的現代化,改善生活環境。既滿足現代人的生活要求,但外貌上要做真古董。“至于是真古董還是假古董,最有發言權的是當地老百姓。古要古到家,新要順應現代要求。我們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隻有保護下來,才有開發的可能

今年開始,我國将由“脫貧攻堅”全面轉向鄉村振興,在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向雲駒說,我們在這一過程中應對曆史文化的傳承亦有思考。“現代化标準要多樣化,文化要多樣化。如何保護、儲存、延續原始文化,我們需要特别思考。”

“今天談的是翁丁,但我們不會局限于翁丁。”在苑利看來,保護與開發可以并行,但必須以保護為主。隻有保護下來,才有開發的可能。

他表示,現在絕大多數的傳統村落隻注重開發,而忘了保護。“一個村落能進入傳統村落名錄,就一定是因為它好,它的民居好、它的街道機理好、它的生态好,如果你把它都改了,那些原生态的‘好’自然也就沒有了,這時的開發也就變成了破壞。我建議以後傳統村落要像朗德上寨學習,喚起當地村民的文化自覺,讓他們保護好自己的村落,隻要原汁原味保護好,自然有人來。當然,這樣做盡管掙的錢不那麼多,但都能分到村民手裡,平均下來也不少。反之,如果我們什麼都開發成假的,一旦傳出去,人們就再也不回來了。”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張亮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