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東的油,為何成了美國的愁

作者:光明網

光明日報記者 陳天喆 尤銘

日前,沙特等主要産油國在“歐佩克+”第33次部長級會議上決定,石油産量在8月份資料的基礎上每日減産200萬桶。

正在為國内高油價、高通脹發愁的拜登政府對此大為惱火,表示要重新審視同沙特的戰略關系,并揚言采取反制措施。此後,美沙兩國官員紛紛發表強硬言論互相指責。

顯然,随着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公開表态支援“歐佩克+”的減産決定,美國與中東産油國的沖突不斷更新。

中東的油,為何成了美國的愁

圖為顧客在美國紐約一處加油站加油。新華社發

減産增産,美沙鬥法

白宮對“歐佩克+”的減産決定反應強烈,拜登迅速表示對中東産油國感到失望,公開指責這一“短視”行為是明擺着與俄羅斯“同流合污”。美參衆兩院多位議員表态強硬,揚言要“停售武器、減少駐軍”,以此威脅相關國家。

面對不斷升溫的輿論壓力,拜登進一步表态稱,将重新審視美沙關系,并警告沙特這麼做“必有後果”。

對此,沙特外交大臣朱拜爾駁斥稱,美國油價高不是沙特的錯,而是美國壓制自身石油生産的結果。沙特外交部則發表了長文聲明,正式回應美方的指責。該聲明還披露了一個事實,美政府高官在“歐佩克+”減産決定宣布前曾多次向沙特方面提出,希望推遲一個月公布決定。

分析指出,拜登原本指望通過今年7月的中東之行充足能源供給,在美群眾最為不滿的通脹壓力、油價高企等問題上力挽狂瀾,讓中期選舉天平向民主黨傾斜,即便不能說服沙特和“歐佩克+”放棄減産,至少也要将減産推遲到美中期選舉之後。

沙特的這份聲明讓民主黨的“政治算盤”曝光,無疑對民主黨選情造成嚴重沖擊。

聲明發出幾個小時後,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就做出回應,煞有介事地逐條進行反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在相關報道中直接用“因恐慌而痙攣”來形容白宮面對“歐佩克+”減産時的“歇斯底裡”。

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處境被動

目前,美國内正經曆嚴重通脹,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社會沖突不斷積聚。而此前,民主黨為拉攏環保團體,不得不限制美國國内的頁岩油産能。面對這種“望油興歎”的尴尬局面,拜登政府隻能動用戰略石油儲備。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局的資料,按照目前石油儲備釋放計劃的進度,美戰略石油儲備到今年第三季度末将跌至3.883億桶,為1984年3月以來最低水準。

國際能源資訊署曾建議,一國戰略石油儲備量最少需要保持在前一年90天淨進口量的水準。如果在中斷所有石油進口及生産的情況下,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僅僅夠用23.76天。

今年7月,拜登總統首訪中東,頂着輿論壓力“低頭”通路其誣稱為“賤民”的國家沙特,主要目的就是“求油”。在拜登的親力遊說下,“歐佩克+”象征性地答應每日增産10萬桶,算是對美國聊勝于無的回應。

對拜登這次“平淡收場、空手而歸”的中東行,英國國家廣播電台評價稱,這表明美國實力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對中東的影響力在不斷衰減。

“歐佩克+”這一輪每日200萬桶的減産規模,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降幅最多的一次。減産決定推動國際油價迅速飙升,從70多美元一下漲到90多美元。在民主黨人專注于中期選舉的關鍵時刻,這無疑像是給拜登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

美國中期選舉将在11月8日投票,屆時衆議院全部435個議席、參議院100個議席中的35個将改選。拜登政府目前的支援率僅為40%,選情對民主黨十分不利。一旦共和黨成功控制一院甚至兩院,拜登政府的權力将被掣肘。

全球油氣價格上漲被認為是造成美國通脹的重要原因,對拜登來說,油氣價格更是将直接影響選民。減産,很可能成為壓倒拜登支援率的“最後一根稻草”。共和黨人此時則幸災樂禍,一邊嘲諷拜登和民主黨空許“油價已在掌握中”的承諾,一邊指責拜登政府有意打壓美本土油氣生産,才導緻局面如此被動。

“歐佩克+”緣何不懼得罪美國

面對美國的不斷威脅,沙特外交部放話表示,“沙特不接受美國發号施令”。OAPEC也表态稱,“減産是在恰當時間做出的正确決定”。面對美國壓力,中東産油國态度為何如此強硬?

目前,中東産油國與美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上正在形成競争關系。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歐佩克+”的減産決定,标志着中東産油國與拜登政府的“重大決裂”。

過去幾個月,為應對美國不斷惡化的通脹,美聯儲激進加息,推高美元指數持續走強,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油價應聲下跌。從這個意義上講,“歐佩克+”不顧美國壓力大幅減産,是對美元定價大宗商品權力的一次挑戰。

事實上,中東産油國非常擔心歐佩克組織幾十年努力才建立起的穩定定價體系受到威脅,是以不願意在俄烏沖突上以油價來配合美國制俄。

沙特能源大臣阿蔔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多次表示,“歐佩克+”應扮演維護能源市場穩定的“調節力量”。阿聯酋能源部長馬茲魯伊更是明确指出,“歐佩克+”不想在俄烏沖突上選邊站隊,該組織隻專注于防止油價暴跌。

半島電視台對此評論稱,中東産油國對美國通過設定石油出口價格上限等工具來制裁莫斯科持懷疑态度,因為從長遠來看,此舉将會把石油的定價權從賣方轉移到買方。

同時,産油國也有自己的安全顧慮。歐佩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财政部長絲莉·穆利亞尼曾就此公開表示,集體減産是為了阻止美國“操控大宗商品價格來謀取地緣政治利益”,因為一旦有了這個先例,誰都可能成為美國的下一個目标。

“反擊”沙特,美國進退兩難

如何“報複”沙特?華盛頓頗費思量,卻很難找到有效辦法。

民主黨議員卡納表示,上一屆政府草率地給沙特開出空白支票,讓他們有了安全感,而拜登政府需要恢複适當的平衡。美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嫩德茲建議國會當機美國與沙特包括武器銷售在内的各層次合作。

然而,美方的強硬似乎隻能停留在口頭層面。民主黨議員的制裁提案很難得到共和黨人的配合,因為共和黨人更願意是以坐收中期選舉的漁利。正如阿拉伯海灣國家研究所進階研究員伊比什所說的那樣,“華盛頓其實沒有太多工具來應對減産決定”。

戰略觀察家認為,華盛頓與海灣國家的安全與軍事合作是互利的,任何形式的退出都會讓美國跟對方一樣“承受痛苦”。是以,美國在短期内很難使用這些可能反噬自身的政策工具。

其實,停止軍售不僅是對沙特的懲罰,也會損害與拜登政府關系密切的美國國防工業巨頭們的利益,因為沙特很可能找到替代賣家來填補美國武器的空缺。

“石油換安全”或已失效

“歐佩克+”的減産決定是美國在中東陷入外交困境的一個縮影。半島電視台的報道指出,減産客觀上是為保護石油行業免受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影響,但背後也反映出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美國與海灣國家關系的基礎——“石油換安全”或已不再有效。

近年來,美國在阿富汗問題、伊核問題、葉門危機等地區問題上不負責任的表現,令美國與中東盟友之間的互信不斷打折。中東問題研究員馬哈茂德·阿魯什稱:“中東已經不再是美國人在過去幾十年内所認識的那個中東了。”

作為中東唯一的北約成員,土耳其在外交選擇上也與美國漸行漸遠。美土在庫爾德問題、東地中海油氣開發等問題上龃龉不斷。面對俄烏沖突,土耳其公開反對制裁俄羅斯。

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埃及的情況亦是如此。即使在美西方壓力下,埃及也沒有“入夥”對俄制裁,今年7月還同意俄羅斯在埃及建設核電站發電機組,埃及從俄羅斯的軍購也在持續擴大。

面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中東國家已普遍認識到,中東不能将自身未來完全寄托于美國,必須提升各自在不受美國幹預的情況下管理沖突的能力,通過建立新的外部夥伴關系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争取更多戰略自主性。

正如馬哈茂德·阿魯什所說:“中東不再是那塊任由美國告知該做什麼或者不該做什麼的地區了。”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29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