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蔣介石的第四代長孫女降生了。自她一出生,就受到了曾爺爺蔣介石、爺爺蔣經國的喜愛。蔣介石親自為她取名蔣友梅,希望她以後能如梅一樣傲雪淩霜,品性高潔。
蔣友梅是蔣孝文與徐乃錦的獨生女兒,蔣孝文對這個女兒寵愛有加,經常讓她在自己的脖子上玩。作為蔣家的長孫女,蔣經國夫婦對她的寵愛也是無人能及。
蔣友梅九歲時,其父蔣孝文因病昏迷不醒,是以她就由祖父母親手帶大。當時蔣經國是台灣上司人,權勢顯赫,她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足以預見,依靠家庭,她的未來定會一片光明。
然而,她卻不走尋常路,去過另外一種讓人無法了解的生活。
高中畢業,蔣友梅本想去英國讀書,可是拗不過家裡人的建議,最後去了美國讀書。
可是在美國待了短暫的一年後,感覺自己生活的并不開心,是以還是要求去英國的劍橋大學,攻讀國際商貿。
祖父蔣經國雖然心疼,但還是答應了她的請求。
在英國的劍橋大學,她生活得很開心,因為這裡沒有人知道她的背景,沒有人因她的身份而遠離她,她像個普通人一樣交友、學習,這才是她夢寐以求的生活。
畢業後,她沒有回台灣,而是選擇留在了英國,并找了一個普通銀行職員的工作,就職于英國渣打銀行總部。
可是好景不長,祖父的離世打破了她平靜的生活。由于蔣友梅自幼在祖父身邊長大,感情深厚,祖父的離去讓她感覺生活失去了主心骨,從此她陷入了迷茫無助當中,生活索然無味起來。接着父親的離世,更是雪上加霜,讓她陷入了抑郁當中,甚至無法繼續當時的工作。
為了擺脫這樣的情緒,她開始投入到油畫學習當中。在此期間,她結識了與她有同樣愛好的真命天子,伊恩·麥克理倫,也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他們情趣相投,相見甚歡,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奇迹般地,蔣友梅的内心的抑郁,煙消雲散了。在藝術的陪伴和愛情的滋潤下,蔣友梅開始陽光、快樂起來。
1992年,蔣友梅重返劍橋大學,選擇自己鐘愛的藝術專業,進行深造學習。在學校裡,她十分刻苦,潛心作畫,認真的勁頭讓人感覺她在鑽牛角尖。有了夫妻支援陪伴左右,她畫畫是全心投入。
為了成功臨摹《馬拉之死》,她和丈夫伊恩親自去法國,實地觀摩。為能夠切身體會當地藝術的深度和内涵,她遨遊馳騁于當地的藝術海洋當中,放飛自我。
有付出就有回報,她的作品開始被認可和贊賞,畢業時的作品《霧城之晨》,被劍橋大學保留,這是對她成績的極大肯定和贊賞。
1995年,蔣友梅順利畢業,取得了藝術史和英國文學史雙重學士學位,真是收獲頗豐的一年。
畢業後她從事了自己熱愛的藝術事業,開啟了她的繪畫生涯。慢慢的,作品開始嶄露頭角,有所成就,她整個人也越發自信随性起來。
随着作品的争相出世,人們開始深挖作品背後的秘密,蔣友梅的身份再次被提了出來,此時,她已能坦然面對,她說:“我的确從出身于蔣氏家族,但我也是個普通人,我從來不關心政治,而是關心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的事業。”
蔣友梅将自己獨特的畫風融入到繪畫裡,中西結合、多重視角,線條豐富而獨特,她的代表作《泰晤士河》,就是以全新視角而作,得到業界一緻認可,看來她在畫壇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1997年,蔣友梅的作品《謎》在索斯比拍賣會上被人以1.8萬英鎊的高價拍下,這樣的成績着實讓人震驚。同時,她還和丈夫有了愛的結晶。真是人生赢家,事業、愛情雙豐收。
蔣友梅雖然出身顯赫,但她并沒有依仗家族勢力過上優渥的日子,而是聽從内心,一步一個腳印,尋找自己的生活,最終過上了富有且幸福美滿的生活,她才是人生真正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