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映的電影《世間有她》都看了嗎?
豆瓣評分5.5,雖口碑票房都不盡人意,但鄭秀文的出演還是讓不少網友感歎“爺青回”。
其中的一場家庭鬥争戲,她一出場台詞爆發力十足, 生動刻畫出了30歲出頭,被困在柴米油鹽裡的已婚女性角色形象。
更絕的是,近期在巴黎時裝周上,她一身牛仔套裝搭配金色短發,其緊緻的身材和時髦的氣質完全不輸同台看秀的年輕明星。
鄭秀文出道30多年,但如今的狀态,誰能想到她已經50歲了。
她被無數歌迷影迷稱為:“香港最後一位天後。”
在更新換代的娛樂圈裡,鄭秀文巋然不動地穩坐天後寶座,她是怎麼做到毫無敵手的?
跳出舒适圈,一種全新完美主義的挑戰
在香港流傳着一句話:香港沒人不愛鄭秀文。
采訪街頭市民時,大家的回答都是:她夠努力啊。
說到努力,聽起來簡單,鄭秀文卻是幾乎拼盡全力将其貫徹了自己的人生。
1972年出生的鄭秀文,在家排行老四,她小的時候成績不出衆,好在父母沒是以責備她。
16歲在家人的鼓勵下,她參加了香港TVB舉辦的第七屆新秀歌唱大賽。
通過大賽她一舉成名,之後更是順風順水:被唱片公司簽約,作為歌手出道,剛成年就出了專輯。
可沒多久,鄭秀文自己就向公司提出了轉型。
因為在那個玉女當道的年代,和同期的周慧敏、李嘉欣等女星相比,她算不上出挑。
在她的強烈要求下,公司給她換了一個定位。
她成了全香港第一個染金色頭發的藝人,這樣另類的造型确實讓她小火了一把。
但很快,娛樂圈更偏愛骨感的美人,她又開始了拼命減肥,并為了維持身形,十幾年沒吃過一頓飽飯。
在外型、音樂事業上做得風生水起還不夠,她從1996年到2004年,接拍了近50部影視劇。
其中,她所主演的《孤男寡女》《瘦身男女》《鐘無豔》等大熱影片,還入了圍金像獎。
不光普通觀衆,就連賞識她的杜琪峰導演,都感歎她本可以舒服地躺赢,卻因過于要求完美,把自己搞得很累。
出道時,她會為了身材完美,病态節食而暈倒;
30歲前,她會因工作不完美而暴怒,就連助手都被她罵到離職,媒體還稱她為“鄭臭四”;
她賣力拍戲,卻一度抑郁,作為十年“陪跑”金像獎,九次提名,六次落選。
完美主義讓鄭秀文不斷努力,但似乎也成了她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很多人不解:她為何要這麼追求完美呢?
TED演講人喬恩·波衛曾說,大家之是以不認可“完美主義”,其實在于更願意呆在“已經付出努力就可以了”的舒适圈裡。
心理學者也認為,舒适圈會讓自己感到舒服且自在,但不一定覺得快樂或幸福。
因為舒适圈外,是未知的恐懼和挑戰;而舒适圈裡,很可能是膽怯和安于現狀的自我。
很多人說要跳出舒适圈,而真正做到的人卻很少。
鄭秀文不斷的追求完美,正是在拼命跳出那個大衆所認為的舒适圈。
正如多年後她在微網誌裡寫的:“如果未能一下子改變,那就先把本份徹徹底底做到最好,讓自己也能從中進步。”
永不放棄,是自我蛻變的重要一步
2004年,鄭秀文迎來人生重大的挑戰,接演了萬衆期待的文藝電影《長恨歌》。
但拍攝時,她身體出現心慌不适;與此同時,相戀多年的男友許志安突然單方面宣布分手。
沒多久,她更是頑疾發作,一度無法正常拍攝,好不容易拍完,票房口碑卻雙雙崩盤。
這場“浩劫”後,她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症。
30歲不得不丢下所有的工作,把自己關在家裡。
當然,這并不是她星途裡的第一次打擊,但以往她都努力找到了轉機。
但這樣的轉機在《長恨歌》以後,并沒有很快出現。
回憶起那段日子,她說:“找不到出路,很像走進一條死胡同,很黑、很冷、很亂。”
三年的抑郁期,她不斷對自己說:不要放棄,總會有一天爬起來的。
她抱着這樣的信念,慢慢蛻變:她開始畫畫,給報刊專欄投稿,将情緒用畫筆宣洩;
她開始旅遊,走遍世界各地;她開始跑步,跑成了後來群眾口中的“八公裡天後”;
她開始做義工,和好朋友一起到雲南山區教山裡的孩子學英語。
甚至她一改自己暴躁的脾氣開始道歉,找回那些被自己傷害過的人。
這些讓她找回了不一樣的自己,即使在十年後,又遭遇了丈夫出軌、愛犬離世、父親病逝。
她依然堅持過好自己的生活,雷打不動地每天跑八公裡甚至越活越年輕,和低谷較勁兒。
正如鄭秀文在懷念父親的微網誌中說的:
“把生活中的所有經曆都變成最大的動力,不要放棄,這是成長的養分。”
這不禁讓人想起,今年的冬奧會上那個大放異彩的“天才少女”谷愛淩。
一人獨攬了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女子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礙技巧銀牌和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金牌。
而谷愛淩9歲就獲得了第一次滑雪賽事的冠軍,15歲登上了國際雪聯總積分榜的前三名,拿了50塊金牌。
為了備戰冬奧會,她更提前自學完成SAT考試并以1580分接近滿分的成績,直接被斯坦福大學提前錄取。
不僅如此,她在日常生活中會彈鋼琴、打籃球、跑步,而出名之後,她亮相在公衆面前還是一名時尚達人。
這些數不清的耀眼成果都是她被大衆所看到的,但看不到的是,她為了完成訓練,一次次地跌倒和再次爬起。
甚至她小小年紀就面對韌帶撕裂、賽前高燒,甚至短暫失憶和比賽失誤等一系列問題。
她也曾在訓練受傷時,一度懷疑是否能做到更好,但她從未想過就此放棄。
這中間雖少不了來自親友的鼓勵,但她一直有着不服輸的精神,并力圖做到最好。
而“做到最好”并不是把别人壓下去,而是和自己比。
今天比昨天好一點,那就是最好的自己。
憑借着這樣永不言棄的體育競技精神,谷愛淩一次次打破世界紀錄,完成了自我蛻變。
可見,在經曆挫折和取得輝煌的背後,很多時候要有不放棄的堅持,以及切實的行動。
人生無他,何以成長,唯有行動
關于蛻變成長,其實與他人無關,人生更不會自動變好,隻有行動才會帶來變化。
還記得前段時間爆紅全網,56歲離家出走一人一車一帳篷自駕遊的蘇敏嗎?
在離家之前,她已經患上了中度抑郁症,每天都要吃醫生開的藥。
過去30多年的婚姻裡,她的丈夫對她大打出手,還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冷暴力。
前半生為家庭操勞,親友都幫不上忙;她也曾想:誰家不都一樣,忍一忍就過去了。
可到了56歲,她的身體和精神再也撐不下去了,終于選擇了走出去,尋找人生的另一種活法。
後來,事實證明她“出逃”成功了。
在旅程中,她拍攝剪輯了Vlog,受到了很多粉絲的關注和鼓勵。
接踵而至的還有直播、采訪、拍廣告等等好事,最近一段時間她還換上了房車。
心理咨詢師李松蔚曾說:積極行動會給我們開啟一條正向的回報循環鍊路。
與其困在原地,和别人比甚至和過去比,不如積極行動起來,讓自己向前跑。
因為不行動的每一天,和别人的人生做比較的每一天,隻是在消耗自己的内在能量。
如果當初蘇敏隻是困在原地,而沒有積極行動去改變,隻會在自我欺騙的路上越來越痛苦。
人生的賽道上,其實一直隻有我們自己。
過去改變不了,唯有更積極樂觀地向前看。
就像鄭秀文那首《跨越挫折》唱的:擡起頭就能自信面對,每天都正在超越今天,每次都企圖超越極限,才有可能到達頂點。
在人生的競技場上,願我們都能活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盡興盡力地玩一場。
策劃 | 魚甜
編輯 | 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