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作者:館長微鑒

1985年,黃克誠邀請《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副主編李維民請到家裡談話,李維民剛到家裡,他就開門見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不能隻盯着問題看。”那麼,當時對林彪的評價出了什麼問題呢?黃克誠又跟林彪有什麼交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黃克誠于1902年出生于湖南永興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家境貧寒,還是靠着親戚們的接濟才讀了幾年私塾。後來黃克誠考入了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也正是在這裡,他開啟了自己從軍、從政的曆程,他在這裡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并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他從小就痛恨強權,渴望平等,是以被馬克思主義中的平等思想深深打動了,1925年,黃克誠正式入黨。當時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于是黃克誠進入了國共兩黨合辦的廣州中央政治講習班,此後又參加了北伐戰争。

然而好景不長,北伐還不到一年,蔣介石就發動了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軍事政府,背叛了革命。黃克誠對此極為憤慨,回到家鄉秘密籌備農民起義。1928年初,經過長期秘密準備和動員之後,黃克誠發動大批農民武裝起來,參加了湘南起義,一舉攻克永興縣城。但在南昌起義和湖南一系列起義之後,共産國際和我黨内部的部分人士對局勢産生了錯誤的判斷,認為革命即将勝利,蔣介石即将被推翻,是以鼓勵紅軍四面出擊,對國民黨當局的各個城市發動猛攻,要“飲馬長江”。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此時,黃克誠展現了他名字中“誠”的一面,人如其名,黃克誠确實很“誠”。一方面,他對我黨很忠誠,另一方面,他也很誠實,有話直說,哪怕面對的是上級,他也毫不隐諱。早在上學期間,黃克誠就已經以“直性子”而出名了,此時到了軍中,黃克誠也延續了這一作風。他直言不諱,表示我軍隻是暫時取得了一些勝利,但蔣介石、汪精衛等人根基深厚,實力依然很強大,并且得到了英美等列強的支援,并不是一時就能打倒的。是以應該謹慎行事,不應該急于求成。于是,黃克誠被指責為“右傾機會主義”,受到了排擠。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初心不改,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後來他繼續執行自己的政策,帶着隊伍随朱德上了井岡山,後來又回湘南組織起義。但這次起義失敗了,黃克誠隻能在家鄉附近潛伏了一段時間,随後前往上海尋找組織。

1930年,黃克誠被重新調到紅軍擔任政治委員,他依然直言不諱,堅持自己的觀點。當時共産國際和我黨内部的部分人士在發現一時無法打倒國民黨之後,便提出要通過攻打國民黨控制的中心城市來摧毀國民黨的工業能力和物資運輸,進而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而黃克誠又對這一方針提出了反對意見,表示不能隻看到勞工,同時也要看到農民的力量,中國農民同樣蘊含着革命的潛力。并且中心城市固然重要,肯定也會得到國民黨的重點防守,倉促攻打中心城市,隻會得不償失。不如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一步步向城市推進,逐漸摧毀國民黨當局的統治基礎。在當時還有一個人在堅持這一路線——那就是毛主席。但是黃克誠因為這些言論再次受到了批評,部分人甚至認為他意志薄弱。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不過,黃克誠可不是隻會嘴上說說而已,他的實戰指揮能力同樣十分出色。在“反圍剿”期間,他指揮部隊多次以少勝多,把敵人耍得團團轉,屢立戰功,一度成為了師政委。但此時共産國際指揮下的部分人又開始在部隊内部搞“肅反”,錯誤地拘捕了一批忠誠于我黨的戰士,這一點在《亮劍》中也有展現。黃克誠對此堅決反對,猛烈批判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行為,于是他又被撤銷了師政委的職務,當了個秘書。

即便如此,黃克誠依然是“初心不改”,隻要覺得有問題就一定會指出來,絲毫不以自己個人的前途為念。到了1932年,黃克誠因為此前戰績突出,又被恢複了師政委的職務。但剛剛複職他又開始直言不諱,當時臨時中央作出了攻打贛州的決定,希望能靠着攻克贛州繳獲一批物資,并沉重打擊國民黨在江西的統治力量。

黃克誠再次提出了反對意見,表示國民黨在贛州重兵把守,贛州本身又地形險要,防禦堅固,一時之間難以攻下,并且一旦久攻不克,國民黨軍就可以迂回包抄,内外夾擊,我軍反而會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而毛主席此時也堅決反對進攻贛州。

然而,黃克誠的正确意見再次受到了駁斥,上級強令他攻打贛州,他也不得不奉命行事。果然,形勢發展和黃克誠預計的一模一樣,紅軍受阻于贛州城下,久攻不克。自身也是傷亡慘重,補給線還被國民黨軍切斷了。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眼看國民黨軍四面包圍過來,黃克誠緊急向上級請求撤退。但受共産國際指揮的上級此時正待在後方,對前線的危急形勢并沒有直覺的認識,是以拒絕了黃克誠的撤退請求,強令黃克誠繼續進攻。眼見局勢危急,紅軍即将被國民黨軍分割殲滅,黃克誠果斷抗命行事,為儲存有生力量将部隊撤出,還說服了部分友軍部隊一起行動,進而避免了在贛州城下全軍覆沒的嚴重後果。

但是,此後黃克誠也受到了嚴厲批評,還被降了職。但在如此多的打擊之後,黃克誠依然堅持初心,覺得不對就一定要說出來。曾有人勸他不要那麼倔強,但黃克誠表示,他說出來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黨負責。

在之後幾年裡,黃克誠在自身地位難保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不斷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堅決反對“左”傾冒險主義,盡管多次被批判和降職,也拒絕認錯。到了第五次“反圍剿“時期,他又堅決反對李德、博古的錯誤方針,認為不能和國民黨軍硬碰硬,應該發揮紅軍的特長。但他的正确意見再次受到了駁斥,于是,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損失慘重。

不過,黃克誠雖然經常提出反對意見,不過他在執行規定的任務時向來是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的,不會因為自己的意見被否定就敷衍行事,這或許也是他屢次被降職又能屢次複職的原因之一。即便是在第五次反圍剿的艱難戰鬥中,黃克誠依然率部打出了不錯的戰績,可惜整個紅軍在李德、博古的錯誤指揮下損失慘重,不得不開始戰略轉移,偉大的長征開始了。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在長征中,黃克誠又承擔了極為危險的任務,負責作為前衛與國民黨軍直接交鋒,要挫敗前方的國民黨軍,為後方部隊開出一條路來,黃克誠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突破了國民黨軍的四道封鎖線,後來又參加了四渡赤水和遵義戰役,最終随着紅軍一路到了陝北。按理說黃克誠的表現是十分出色的,但在長征期間他又被降職了,這是因為什麼呢?

原來,長征時期,部分幹部滋生了享樂主義思想,在長征中搞起了“特權”,自以為高人一等,要享受比戰士們更好的夥食和住宿條件,有時還私下裡“開小竈”。部分戰士得知了以後也心懷不滿,開始陰陽怪氣,說了一些抱怨的話,上級得知後認為他們是擾亂軍心,要對這些人軍法從事。

黃克誠聽說後,再次表達了反對意見。他表示,這些戰士的行為固然不對,也擾亂了軍心,但他們的錯誤不至于到直接槍決的地步,應該給人改正錯誤的機會。如果這麼嚴厲地對待他們,那以後誰還敢說話呢?并且事出有因,戰士們之是以抱怨也是因為部分幹部搞了特權,自己沒有做好,怎麼能隻懲罰戰士,而不懲罰那些幹部呢?黃克誠自己也是以身作則,雖然他已經是軍官了,但始終堅持和戰士們同吃同住,保持着艱苦樸素的作風,是以他在這一點上是有發言權的。

黃克誠的建議最終被上級部門吸收了,此後的抗戰時期,黃克誠擔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依然堅持直言不諱的作風,無論有什麼意見都會直接指出,這讓許多上級上司對他都是“又愛又恨”。愛他是因為愛才,畢竟黃克誠自身作戰能力優秀,又确實能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而“恨”更多的則是因為某種惋惜,因為黃克誠實在太直,絲毫不給人留面子,這讓部分上司在和他相處的過程中會有些尴尬。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确實在這過程中也有許多人勸過黃克誠,但黃克誠的性格和他的名字很相符,就愛直言不諱。解放戰争時期,東北的重鎮四平面臨對國民黨軍包圍的風險,黃克誠向林彪提出不要在這裡和國民黨軍硬拼,在逐漸消耗敵人後就應該撤退,以儲存有生力量。

畢竟“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但林彪卻沒有回複黃克誠的電報,依然在四平堅守。這讓黃克誠十分不解,也有些憤怒。于是黃克誠又給中央發電報詢問,中央不回複,他就接着發。終于中央回複了,同意撤出四平,進而大大減少了我軍的損失。

不過,黃克誠也有些疑惑,為什麼林彪不回自己的電報呢?直到建國後的一次閑談中,黃克誠才消除了這個疑問。當時他和毛主席正在閑談,談到了四平之戰的事情,黃克誠便提到林彪不回自己的電報,并表示不知道是誰非要堅守四平,但這毫無疑問是個錯誤的決定。毛主席沉默了一會,緩緩說道:“固守四平,當時是我決定的。”

黃克誠聽完也沉默了,但沒過多久,直言不諱的性子又上來了,直接指出:“那你的決定也是錯誤的。”毛主席并未生氣,而是說:“那就讓後人評說吧。”

1985年,黃克誠邀請李維民談話:你們對林彪的評價不太準确

到了80年代,黃克誠年事已高,但依然關心國家大事。當時李維民等一批文化人士正在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撰寫,黃克誠看到其中林彪的條目後,就把李維民等人邀請到家裡談話,表示:“林彪固然犯過錯誤,但這并不能否定他的軍事成就,你們怎麼能刻意忽略呢?”他又表示,寫曆史就應該客觀公正,要是林彪沒什麼貢獻,又怎麼可能成為十大元帥之一呢?是以最後在黃克誠的堅持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還是加入了林彪的不少功績,這也讓當時的在場人員皆感歎:黃克誠将軍敢說。

如果隻看這一段,可能還會覺得是黃克誠和林彪交情不錯,是以為林彪說情。實際上并非如此,如前所說,黃克誠和林彪不但沒什麼交情,甚至還發生過沖突。但即便如此,黃克誠還是堅持客觀公正,為林彪說了句公道話,可見他真的是一個誠實公正的人,即便到晚年也初心不改。正如黃克誠自己所說:“我認識到,作為一個革命者,自己應該有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不能夠一味地盲從,人雲亦雲。這樣才是真正對革命事業負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