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作者:封面新聞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 羅惟巍

九月的重慶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一派豐收後的恬淡狀态。清流河從村旁流過,清澈見底;村道旁栽植的水杉樹筆直挺拔,這是楊媚考上大學生村官後工作了十年的地方。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美麗的雙流村。

水杉樹的右側,隻見幾頂白色大棚十分顯眼,“這裡就是雙流村蔬菜基地的核心區域,是按照現代蔬菜農業觀光科普園區的标準打造的。以前這片是魚塘,後來把魚塘四十多畝地全部回填,現在這片土地全部栽上了蓮花白和花菜,變成了集體經濟,還運用上了大棚、噴灌等一些現代化農業設施。村集體的收益大大提升,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楊媚蹲下身一邊檢查大棚蔬菜的生長情況,一邊介紹道。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大棚蔬菜。

今年35歲的楊媚,畢業于四川農業大學,2011年,她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在雙流村一幹就是十年。十年裡,她通過示範建大棚,帶領100餘戶村民建起了六百餘畝的蔬菜大棚,并組建專業合作社,實作了蔬菜的抱團發展,為330餘戶村民增加了收入。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楊媚的大學畢業照。

在楊媚的帶領下,雙流村的年個人所得從2012年的8000多元,增長到了2022年的2.2萬多元。

追夢初心

不顧父母反對報考農業大學

楊媚出生在重慶市銅梁區的大山裡,從小就看着父母每天早出晚歸、辛勤地勞作,收入卻始終不高,她常常想:“種什麼可以多賣錢?怎樣種才能過上好日子?”那時候,一顆種子悄然“種進”她心中,“希望長大後可以學習農業知識和技術,回去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楊媚接受封面新聞專訪。

懷着這樣的理想,2005年,楊媚瞞着父母,聯考志願填報了四川農業大學。得知女兒考上大學後,父母無比欣慰,但當他們看到川農大的錄取通知書時,瞬間生氣不已,“不用去讀了,回去複讀一年重新考!”父親滿臉通紅地怒斥道。“你想學種莊稼回來跟我學啊,為什麼要去讀農業大學?”母親也不解地詢問。

誰知道楊媚也是個犟脾氣,在她的堅持下,父母最終尊重了她的選擇。進入川農大後,楊媚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并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踐。每年寒暑假,當别的同學都外出旅遊時,她都選擇回到家鄉跟着父母一起下田勞作。

臨近畢業時,父親再次建議楊媚考公務員或事業機關,有個“鐵飯碗”,但學了四年農業知識的楊媚,一心想實踐一下學到的知識究竟有沒有用。“至少為了我最初想回去改變家鄉的面貌,為農村做點事情的想法,我也要去實踐一下。如果就此放棄的話是非常遺憾,自己不服氣。”楊媚回憶道。

秉承着這份初心,楊媚開始在招聘市場上尋覓合适的農業公司,兩個月後,她順利進入重慶潼南蔬菜種植基地工作。

剛開始,意氣風發的楊媚要求“下基地”,無奈剛畢業沒有實踐經驗,公司隻讓她做了基地的銷售員。不過楊媚沒有洩氣,反而利用空餘的時間跑去大棚裡學習蔬菜種植知識。“非常幸運的是,蔬菜基地旁邊,正好重慶市農科院有一兩百畝的實驗基地,我每天都主動幫那些專家、教授打下手,學到了很多相關的農業技術。”

半年後,楊媚憑實力成為蔬菜基地的技術經理。雖然每個月能拿到不錯的收入,但每天在田地裡風吹日曬,讓楊媚變得又黑又瘦,有一次父親來看望她,看到女兒這副模樣,不禁心疼不已,“當時我爸飯都吃不下了,給我買了點水果和牛奶後就走了,他回去後,我媽就打電話給我,讓我辭職不幹了。”

邂逅“雙流村”

選擇留下卻遭村民質疑

為了圓父母的願望,楊媚終于答應報考大學生村官,并且順利考上。她考察了十幾個村,當來到榮昌吳家鎮雙流村後,就被這片美麗的土地吸引: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還有萬畝蔬菜園區。

“正是因為雙流村,我才堅定了當‘村官’的信心。”楊媚坦言,雙流村的條件和自己工作的潼南蔬菜基地很相似。

正式到雙流村工作後,楊媚才發現蔬菜基地雖然有30多年曆史,但品種老化、技術落後、種植粗放,蔬菜産量不高,農戶們收入很低,很多村民放棄種植、外出務工。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楊媚和村民交談。

彼時,鎮裡正在推廣大棚蔬菜種植,但農戶考慮投入大而且看不到效益,沒人願意建大棚。楊媚挨家挨戶做工作,但老百姓壓根不信任她,“甚至有老百姓調侃:我種了幾十年莊稼了,我種菜的經曆可能比你年齡還大了, 哪需要你來教?”

“光說不練假把式,那就做出來給他們看!”楊媚決定流轉土地,建蔬菜大棚,做示範種植。她還把準備結婚和裝修新房的13萬塊錢拿了出來,建了8個标準化的蔬菜大棚。

為了友善勞作,楊媚又在大棚旁邊搭了一個小棚,在裡面放了一張床、一口鍋,吃住都在裡面。

經過一番辛苦勞作,大棚蔬菜初顯成效,“比如3月份我種的黃瓜就已經上市了,老百姓的黃瓜才栽下去,當時批發價可以賣到3塊錢左右一斤。”村民們切實看到現代農業種植大棚蔬菜的好處後,從最開始不信任楊媚,變成争先恐後地來找她學現代農業種植技術。

大棚女“村官”楊媚:從大山裡走出,回到農村帶領村民緻富丨我這十年

楊媚向村民教授現代農業種植技術。

在楊媚的帶領下,雙流村每年大棚收入超過2萬元,收益是露地種植的兩到三倍,有100餘戶村民建起六百餘畝蔬菜大棚,并建立了專業合作社,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不久後,楊媚又發現雙流村農業品種雜亂的問題,粗放種植的收益很低。于是,楊媚決定幫助村民調整種植業結構。

吳家脆蓮白就是篩選的成果之一,之前這種本地蔬菜作物并不被看好,種植面積在村裡隻有三四百畝地,“現在五千畝地全部栽種吳家脆蓮白,成了當地的特色産業。”楊媚介紹,吳家脆蓮白的規模化種植讓村民收益提高不少,一畝地能産五、六千斤脆蓮白,比之前多了一千多元的收益。

如今,楊媚身兼榮昌區吳家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和雙流村第一書記兩個職務,承擔的責任更重了,“現在要考慮到吳家鎮全鎮的産業發展,我想把雙流村的一些蔬菜種植經驗和管理辦法措施,推廣到其他村,能帶動其他村的産業發展、促進全鎮的産業發展,實作‘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特色。”楊媚如是表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