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域危機!巨型圓頂"棺材"突現裂縫,放射性污染物侵入太平洋

作者:123觀察室
水域危機!巨型圓頂"棺材"突現裂縫,放射性污染物侵入太平洋

我願意相信,很多讀者和朋友看到上面的這張圖檔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安靜美麗的島嶼,圓形混凝土與周圍環境不相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圓形混凝土比"井蓋"更好。巨大的"井蓋"直徑120米,厚45厘米,但它覆寫了真正世界上最危險的物體核廢料!

水域危機!巨型圓頂"棺材"突現裂縫,放射性污染物侵入太平洋

圖為恩納塔克環礁上的魯尼特島,該島于1952年11月1日測試了美國最強大的核武器,一枚綽号為"常春藤邁克"的氫彈。氫彈釋放出1040萬噸TNT能量,進而發出直徑3公裡的火球。

這個被稱為Runyt的小島位于西太平洋馬紹爾群島(新成立的島國)Envetak環礁(着名的比基尼島是環礁的一部分),在1946年至1958年期間,美國在Theenvetak環礁及其周圍進行了67次核爆炸試驗,其中環礁本身被43次核武器爆炸擊中。此後,美國儲存了這些核爆炸産生的所有放射性土壤,并随機将它們存放在符礁中挖掘的坑中,并用大蓋子覆寫它們,但底部沒有得到處理。

水域危機!巨型圓頂"棺材"突現裂縫,放射性污染物侵入太平洋

在圖像中可以看到巨大的混凝土"井蓋"旁邊的一個圓形湖泊,一個被美國從核試驗中吹出的隕石坑,然後被海水淹沒。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被核爆炸炸毀的地方長出了茂密的植被。通常,被核爆炸襲擊的地區需要30年或50年才能恢複其曾經的生态環境,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就證明了這一點。當然,核輻射的消散也與自然環境有關,如上述日本城市和Enivetak環礁的地理位置,常年受雨水和大風天氣的影響,自然為核輻射的消散提供了外部條件。

就在最近,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對斐濟進行了正式通路。在此期間,古特雷斯通過媒體強調,馬紹爾群島的恩諾塔克環礁有一個"棺材",這是冷戰時期美國在太平洋進行核試驗的遺産。我們都知道,太平洋一直是核武器試驗的受害者。此外,許多馬紹爾群島居民不得不從他們祖先的土地上撤離,還有數千人由于直接接觸核爆炸産生的放射性沉積物而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古特雷斯說:"水污染在某些地區非常嚴重,馬紹爾群島總統希爾達·海涅(Hilda Heine)告訴我,這些島嶼附近棺材中的放射性物質将來可能會洩漏。"

據媒體報道,目前被"井蓋"覆寫的核廢料儲存坑底部未經處理,導緻核廢料滲入太平洋。同時,混凝土建造的"井蓋"經過幾十年的風雨裂紋,是以一旦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脆弱的"井蓋"極有可能開裂。

美國能源部早在2013年就釋出了一份特别報告稱,放射性物質正在Runit島上緩慢釋放,這可能會影響目前Enivetak環礁的居民。

時至今日,美國仍在太平洋地區試驗具有核能力的洲際彈道飛彈。例如,5月初,美國空軍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範登堡空軍基地試射了一枚民兵III洲際彈道飛彈,該飛彈在飛行6,750公裡後,準确地擊中了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内的目标。在這次試驗中,飛彈配備了與核彈頭重量相同的配重子產品,該子產品不具有爆炸作用。未來,美軍将繼續在太平洋地區進行一系列戰略武器試驗任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