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精耕産業鍊 辦強大園區——江華瑤族自治縣奮力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紀實(中)

作者:華聲線上

華聲線上全媒體記者 嚴萬達 通訊員 蔣思學 彭晖

9月5日,車行瑤都大道,寬敞美麗,車流如織。這條長約12公裡、貫穿江華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生命線”,僅用一個月完成提質改造,成為園區發展的“加速器”。今年簽約的4個總投資額均超10億元的項目,皆沿大道兩廂布局。

不沿邊、不靠海,工業基礎薄弱,如何刷出“存在感”?江華瑤族自治縣隻争朝夕,創新驅動,辦大園區、興大産業,打造縣域經濟新增長極。

走出内陸,闖出新路。今年以來,江華高新區重點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和馬達電機“一主一特”産業招大引強,共簽約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24個,合同引資191億餘元。前不久,江華高新區入列湖南省打造内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先進園區。

打造一條“拆不散、帶不走”的産業鍊

江華打造千億電機産業的雄心,極具競争力的配套優勢和要素成本優勢,引得電機企業紛至沓來。

“原打算小步慢跑,将項目分兩期建設,最終決定一步到位。”浸潤電機馬達深耕行業25年,53歲的湖南國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維惠,找到江華高新區這個新平台,去年将公司從東莞搬遷至園區。待明年自建廠房投入使用後,年産值将增至5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

今年5月,總投資30億元的神極電機項目落戶江華高新區,主要建設無刷雙饋高壓電機及控制系統生産線,與湖南國夢科技有限公司比鄰而居。電機行業頭部企業青睐江華,極大提振了劉維惠等園區同行的信心。

建立“五好”園區,離不開産業鍊的牽引。江華縣委、縣政府接續奮鬥,用活用好園區平台,圍繞“一主一特”産業,不斷強鍊補鍊延鍊,加快産業叢集聚集。

推行上司招商、全民招商、以商招商、駐點招商等模式,掀起新一輪大招商、大開放的熱潮。全縣64名縣級上司、106名科級機關一把手帶頭招商,“母親式”服務溫暖客商。出台《工業項目招商引資中介人獎勵辦法》,園區企業積極充當“紅娘”,湖南運弘達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蔣運成引進8家企業進園區,完成公司上下遊産業配套。今年江華共簽約開工項目74個,總投資367.6億元。

“園區電機制造特色産業80%的零配件實作本地生産,電機産業鍊46道工序,除漆包線暫未引進,其他工序都已實作本地化生産。”江華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斌介紹,強鍊補鍊延鍊成效明顯,江華“馬達之城”已初具規模。

此外,以五礦稀土、九恒集團、正海五礦等企業為代表的新材料主導産業表現亮眼。今年1至6月,五礦稀土、九恒數位産值分别實作5.15億元、7.38億元,同比增長128.7%和21.82%。

目前,江華高新區“一主一特”鍊條企業總數達124家,占工業企業總數的67.39%,稅收占比85.4%,産業集聚度達75%以上,打造了一條“拆不散、帶不走”的産業鍊。

建立一套“有活力、管長遠”的創新機制

江華高新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江華創新機制,做大做強園區承載平台。去年年底,江華整合縣内所有的平台公司,組建成立江華馮乘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并作為全縣重大城建項目的建設主體、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融資主體。

今年,江華通過江華馮乘平台公司,探索與中鐵城建合作,創新實行“投資人+EPC+O”模式,即“股權+工程總承包+營運”的招标及建設模式,對園區基礎設施、标準廠房等實行一攬子建設。8月中旬,江華園區提質擴容及城鄉一體化建設服務項目開工,總投資28.2億元,項目建成後,将大大提升江華園區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産業聚集。

江華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斌介紹,由平台公司作為項目業主,引入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建設公司,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質改造和項目廠房代建,既能避免新增政府隐形債務,又能保障建設進度和品質,今年已有效處置低效用地700餘畝。

“平台公司先期建設,入駐企業分期回購,大大緩解了入園企業流動資金的壓力。”江華馮乘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楊晴華介紹,對于園區簽約入駐的企業,江華實施全面推行“簽約即搬遷、入駐即投産、投産即建設、建成即達産”超正常發展模式。目前,神極電機、綠寶石汽車電容、電子資訊産業園等6個建立項目均按此模式建設廠房34萬平方米。

江華還創新資金籌措模式。用好産業基金,通過與長沙銀行合作率先組建10億元的産業發展基金;用足政策性貸款,已獲國開行6億元授信貸款打造特色馬達小鎮;用活專項債券,将全縣80%的專項債券約9億元用于産業發展,有效解決了資金瓶頸。

園區科技成果轉化大大加速。江華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成功更新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今年,運弘達電機、龍德晟電機等8家企業獲批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園區現有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2家。

創新活力迸發,高品質發展動力十足。目前,園區入駐工業企業177家,落戶上市公司20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8家,今年投資十億、百億級以上的灣水源抽水蓄能等13個重大項目相繼落地開工,園區項目全部投産達效後,預計3年可實作稅收30億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