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根蕃薯藤,救了千萬民

作者:樹齡

天高氣爽的秋天來了,到處都是金燦燦、沉甸甸的。在這個收獲的季節,總是讓人充滿了希望和喜悅,因為很快,蕃薯就會被搬上餐桌了。對于喜歡吃蕃薯的人這可是不可辜負的美食。

說到蕃薯,作為和稻米、小麥、玉米并稱的中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真真是物美價廉,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吃到。但是你們知道嗎?它曾經可是作為貢品,被用來進獻給皇帝和當時的西班牙女王的呢。到現在,都有很多人以為蕃薯的原産地在中國,其實并不是,它最先被發現的地方是在美洲。

蕃薯,又名番薯。顧名思義是從番邦而來。這個外表平平無奇,實則内心豐富的物種,其實是舶來品,所謂的舶來品,就是說它并不是我們中國本土原生的,而是從國外引進回來的,這中間可就牽扯出一個曲折離奇的過程了。

番薯最先出現在中國要算到明朝萬曆年間去了。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打通了東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西到莫三鼻克海峽和南非沿岸地區的貿易,是以有很多商人不辭勞苦、漂洋過海的奔赴這些國家去做生意。

當時福建長樂有一位秀才叫陳振龍,因為多年沒有考取到功名,家庭條件貧困又沒法支撐他繼續求學。于是經濟困難吃不飽飯的他開始跟着一些隊伍出海從商。從此以後他就常年往返大明和呂宋。而當時的呂宋就是今天的菲律賓。

在呂宋他嘗到了當地的一種塊莖植物,香軟可口,可蒸可煮,很容易飽腹。同時,它植株的根莖還很粗大,可以代替稻谷和小麥當做主食來吃,葉子也有很豐富的營養,能做成菜,可以說全身都是能救人命的寶貝。不僅如此,它的産量還特别的高,生長的适應能力也很強,陳振龍看到後驚訝不已。

當時國家連年災害,正在鬧饑荒,五谷不收,百姓更是流離失所。陳振龍想到民以食為天,要是把這物種移栽到自己的國家,那麼将會解決多少人不能吃飽的問題呀!于是陳振龍起了心思,想把番薯引入大明。

他開始偷偷地觀察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這期間他受了很多的苦。原本應該随着商船離開的他自願留在呂宋,在他人的地盤上随時都會受到生命的威脅,但是他仍然停下來了,小心翼翼的學習番薯的種植技術和生長習性,慢慢的等待時機,策劃着如何把番薯帶回國。

那個時候,呂宋還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呂宋地區的番薯就是從西班牙引入島的。處于殖民統治下的呂宋把番薯看得像寶貝一樣,禁止出境。陳振龍多次嘗試用“走私”的辦法,甚至還想過突破“禁運封鎖”,都已失敗告終。

多番試驗後,陳振龍知道,在呂宋當時嚴防死守下,番薯的根莖是不可能帶得出島的,他發現番薯藤的顔色和船上的吸水麻繩比較相似。于是他聯系了一個回國的商船,從當地人的手中花了大價錢買到了一根番薯藤,将番薯藤編在了捆綁貨物的吸水繩上,并用淤泥覆寫僞裝,蒙混過關,躲過了海關的檢查。

商船啟程以後,沿岸停靠的地方西班牙人随時都會上船巡查,陳振龍全程都十分緊張,生怕自己救命藤蔓被發現,還得時刻擔心這藤蔓會不會幹枯而死。沒想到的是,因為用泥巴覆寫住,藤蔓居然活了下來,他成功把番薯的藤蔓帶回大明。

回到老家福建後,他馬上開辟出自家的空地開始培育番薯苗,沒想到居然真的被他種活了,幾個月時間,這根番薯藤就牽出了一大片,而且還結出了果實。這帶給了陳振龍無限的希望,于是開始在自己村子推廣種植。

回國後的第二年,福建地區又遭遇了大幹旱,看着饑餓的災民,陳振龍讓自己的兒子陳經綸上奏給當時的福建巡撫,讓官府推廣種植番薯,從此以後,番薯得到大面積推廣,在東南沿海地區普遍成活,解決了當地人民饑荒的困局。陳振龍是以被奉為“甘薯之父”,百姓還為他在當地修建了"先薯亭"用以紀念他對百姓的貢獻。

後萬曆三十五年,翰林院檢讨徐光啟因父親去世,回到上海老家為父守孝,回鄉後從朋友那裡聽說了在東南沿海地區有一種産量極高。極易存活的糧食解決了當地災荒,讓百姓能吃得飽飯。于是他十分興奮,年年讓朋友從福建帶回番薯的塊莖,把上海老城廂南門外的“雙園”開辟出來,開始培育番薯。

因為地理環境有所不同,也因為沒有務農經驗,徐光啟種植番薯遭遇了很多次得到失敗。但是他不放棄,屢敗屢戰,幾經曲折和艱辛,終于成功讓番薯在華東地區得以推廣。他在《甘薯疏》中回憶:“有言閩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為予三緻其種。種之生卻蕃,略無異彼土。”

後在乾隆年間,陳振龍的第五代後人陳世元,又将番薯推廣到了北方,就這樣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成功種植了番薯。番薯也就成為了中國普遍的糧食作物之一。康乾時期,更是被稱為“番薯盛世”。

就是這樣一個福建人,一個上海人,千辛萬苦地從一根藤開始,讓番薯成為了除稻谷、麥子之外又一大主食。當時也有古籍記載“鄉民活于薯者十之八九”。番薯的廣泛推廣和種植,為當時人口和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古時流傳有一句俗語說,“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蕃薯!”殊不知,如果沒有福建人陳振龍,回家可是連蕃薯都沒得賣的。

明朝曆史上多次出現了饑荒,我們學習過曆史都知道,一旦有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社會就很容易出問題,因為陳振龍和徐光啟對番薯的推廣,解決了當時國家的饑荒,讓百姓在吃食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很大程度上穩定了當時社會的發展。明朝初年,國家的人口才六千萬左右,但番薯引進之後的萬曆年間,人口卻增長到了1.6億人,足以可見,番薯為當時的大明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力。

番薯自從引入中國以後,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極為重要的存在,一次次的解決了饑荒的大問題,一次次的給百姓們活下去的希望。可以這麼說,沒有番薯的賤養代糧之功,中國就絕不可能成為現在億民之衆的泱泱大國。

現在的番薯既是四大主糧之一。也是喂養家畜家禽的主要飼料,更是極為重要的工業原料。為我們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我們國家現在有十四億人口,番薯功不可沒。現在,知道我們随處可見的番薯是怎麼走進我們千家萬戶的了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