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用三個字來形容侯逸凡的人生,那就是“赢麻了”——
9歲
首次出國比賽,斬獲冠軍一戰成名,入選國家隊;
12歲
獲得國際象棋女子特級大師稱号,14歲晉升男子特級大師;
16歲
奪得女子國際象棋世界錦标賽冠軍并成為國際象棋史上最年輕的棋後,至今無人破此記錄;
17歲
成功衛冕冠軍,成為史上唯一一位在18歲前兩次奪冠的棋手;
19歲
戰勝烏克蘭常勝女王安娜·烏什尼娜三度衛冕冠軍……
21歲
在直布羅陀國際象棋大師組公開賽奪得女子冠軍,成為國際象棋等級分最高的女棋手
△比賽中的侯逸凡
而在另一條“賽道”上,侯逸凡也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小孩”——
18歲
保送北大;
23歲
獲得被稱為“全球大學生諾貝爾獎”的羅德學者稱号;
24歲
入讀牛津攻讀公共政策碩士;
26歲
接過深圳大學聘書,成為該校曆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轉換賽道并沒有像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成為她“黃金時代”的終結,相反,侯逸凡以一種更加清醒、自如的姿态開啟了真正屬于她的時代,“邊讀書邊拿了兩次女子世界冠軍,等級分、大賽成績都有提升”,一切順利的話,28歲的她還将代表中國出征今年的亞運會。
用她的話說“讀書和下棋都是我喜歡的,我有信心都能做好,雖然苦一點累一點,但兩種思想的火花在我體内碰撞,帶給我諸多靈感和快樂。”
不久前,我們在“2022年哈佛峰會HSYLC”上遇到并采訪了她。讓人驚訝的是,在她的叙述中,我們并沒有發現任何“古怪天才”“泣血雞娃”或“觸底反彈”等戲劇化的橋段,相反,她的成功之路走得異常平穩,而她本人也如同鄰家姐姐一樣親和友善。
- 是怎樣的家庭教育塑造了寵辱不驚的她?
- 在面對重大人生選擇時,她的取舍之道能夠給普通人哪些啟發?
- 國際象棋奪冠以及求學頂級學府的經曆都為她帶來了什麼?
- 成功之後,她又将如何繼續追求卓越?
雖然時間有限,但侯逸凡依舊以棋手特有的清晰邏輯和生動表述做出了最為誠懇的回答。
*友善起見,本文以第一人稱叙述
#01
我非常幸運從小生長在寬松、自由且民主的氛圍中。
小時候,因為跳棋下的不錯,有長輩誇我是可塑之才,父母很高興,就讓我自己挑一樣感興趣的愛好學。我因為喜歡國際象棋立體的造型,就選擇了它。
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就拿到了江蘇省同年齡段的冠軍,接着是全國少兒冠軍、李成智杯冠軍等成績,父母覺得要讓我再去外面試試,就放棄了事業,帶我去山東拜師學藝。
雖然做出了不小的犧牲,但我父母的心态卻是很放松的,隻是想着盡可能開發我的潛能,而不是逼着我成功。他們甚至樂觀地想着:
“
趁孩子年齡還小出去闖一闖,學出名堂更好,不行就回家接着念書,反正國小階段的課程簡單,出門拜師不太影響學業。”
△侯逸凡9歲獲世界少兒冠軍回到山東受獎
我的父母始終希望我追随自己的興趣,而不是被社會或他人的看法裹挾。
在我剛開始做職業棋手那幾年,經常要全世界參加比賽,當時父母還很認真地問過我,“你喜歡參賽嗎?如果不喜歡,咱們還是回去讀書吧。”在今天看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他們從來不會因為我取得了一些成績,要走職業,就必須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相反,他們非常尊重我的意願,在讨論諸如“是否覺得累了、倦了”“是否考慮其他領域發展”等問題時,把我視為成年人一樣去交流。
但這并不等于說孩子可以為所欲為。事實上,在我的教育軌道上,始終有一條“紅線”,在“紅線”内我可以按照自己舒服又喜歡的方式成長,一旦做了不屬于這個年齡段的事,父母就會以比較正式的方式和我交流,一起找到一個合适的解決方案。
或許我父母的培養方式也能給年輕家長們一些啟發。
經常有家長問我,幾歲開始學棋,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是這塊料,以及怎麼學效果才好。
其實,對于年輕棋手的職業規劃是非常龐大的課題,但簡單來說,家長首先要确認孩子的興趣,強扭的瓜不甜,不能僅憑家長的一廂情願,而是要先聽孩子們的看法。
△兒時學棋的侯逸凡
其次,家長要懂得過濾資訊,屏蔽掉一些對孩子無用或有害的知識。例如,現在很多人都會借助AI來訓練,這對于一開始接觸國際象棋的孩子而言恰恰是不利的,因為他們無法了解AI走棋背後的邏輯,最好因材施教,聽老師的講解和真人切磋。
此外,家長還要花時間想一想學棋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希望成為職業棋手,還是僅僅作為興趣愛好。據我觀察,很多家長的初心都是培養愛好,但學着學着就變得越來越“卷”,多半是受到環境的壓力。
這時候如果像我父母那樣,和孩子有充分的交流就會好很多。目标是可以變的,但變化的前提一定不是受他人影響,而是自己内心分析、探讨後的結果。而一旦确定了目标,短期内就要全力以赴,不要猶豫迷茫或輕易改變。
此外,我的父母最讓我感動的一點,是他們給了我足夠的陪伴。
我7歲去山東,9歲去北京,父母始終陪伴在我身邊,盡管會影響他們的事業,但他們始終覺得這麼小的孩子不能獨自在外,父母如果缺席了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産生内心的不安。
也正因為他們的陪伴,讓我在很多時候多了一些自信和底氣,我打心底裡知道,無論成敗,永遠有人支援我,永遠有家,這一點是我變得強大的前提。
△2010年侯逸凡成為中國第五位世界棋後
△2011年戈爾巴喬夫為侯逸凡頒獎
#02
很多家長都會問,下棋是否需要天賦。
對此,我的回答是需要,但僅限于沖刺巅峰的時候。比如拿到男子世界冠軍,或進入全世界排名前三、前五,或者前十。因為隻有當你真的達到很高水準的時候,天賦才能幫助你更進一步。
在此之前,大多數人靠努力也可以走得很遠。
國際象棋的入門并不難,任何人隻要有興趣,願意沉下心,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幾節課就可以完整地下一盤棋。這是一項不需要過人智慧,或對某方面有突出了解就可以掌握的“遊戲”。
但這也并不是說任何人都可以輕易走到頂峰,入門和專業之間有一道隐形的屏障,想要跨過去要刻苦的鑽研,過硬的心理素質,以及相當的體能儲備。一盤棋下三四個小時是常态,多達七八個小時,好動、靜不下心的人需要做出一些不那麼舒服的改變才能克服困難。
拿我自己舉例,在我取得一些成績之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有天賦的。
2006年,我第一次參加女子世錦賽,以“小白”的身份打敗了兩位等級分比我高、經驗比我豐富、蘇聯學派下成長起來的棋手。對方教練評價我下棋“非常老練”,不像十來歲小姑娘下的棋。
此後,我的一位曾經帶出過世界排名靠前選手的教練也說“從訓練來看,我覺得你無論是棋感,還是反應,都完全不亞于那些頂尖棋手。”不過,教練後面還有一句話“你的努力程度可能不太夠。”
但對我而言,天賦的意義不是幫助我找到正确選項,而是排除一些錯誤選項。
在高水準的比賽中,快速察覺問題的能力,會幫我節省很多時間,但這同樣也可以通過大量訓練來彌補。
除了天賦,想要下好國際象棋,還要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抛開表象看本質,參透棋盤上的一些假象甚至幻覺。這一點也同樣适用于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譬如,為什麼我們很多時候選擇放棄?
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堅持,而是因為堅持了很久之後還看不到希望,而你擔心再用雙倍甚至幾倍的時間和精力繼續努力也看不到結果。
如果有一個人能夠預知未來,告訴我們在哪個時間點能夠成功,我想,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會堅持下去。最難的不是說你覺得做不到,而是你不知道哪天能做到。因為你真正知道做不到的時候你就放棄了,并不會覺得很遺憾。你并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又想一試,但又真的看不到希望,這時候放棄是最可惜的,也恰恰是常态。
對于我而言,取得世界冠軍從來都不是我的終極目标,我也不會因為取得了這樣的成績就止步不前。相反,等級分和排名在一段時間内保持相對穩定向上,才說明你作為一名棋手的整體實力是穩的,在我選擇去讀書後,我依然告誡自己不能懈怠,這也讓我始終保持在不錯的狀态。
前幾年大熱的美劇《後翼棄兵》,将女主角塑造成了一個神童形象,好像是在告訴觀衆,國際象棋是一門極需天賦的運動。
但實際上家長們在選擇時,大可以把國象作為一項素質教育,輔助提升學習能力的工具,無需過多考慮有無天賦。如果你隻有天賦,根基沒有打好的話,天賦其實并沒有什麼用。
△電視劇《後翼棄兵》劇照
#03
好多影視作品中都有展現主角“超神”的記憶力和運算能力的段落,就有人好奇,下棋是不是會讓人變得更聰明,這種能力是否可以遷移到學習上來。
其實,對于任何受過一段時間訓練的棋手來說,複盤一盤棋,或者下盲棋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棋手靠的是邏輯而非記憶力。在日常生活中,我能做到快速記歌詞,記電話号碼,以及認路。如果家長真的想提高孩子數學能力或某方面的能力,不一定要迂回通過學棋來達到。
不過,我的确認識一些小時候下棋很好的棋手,以及一位下到了大師級别的哈佛教授,他們都在國際象棋之外的領域取得了成功,但這也與他們在各個領域的長期積累密不可分。
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學霸,盡管讀了北大、牛津,也是羅德學者,但我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者,離知識淵博、擁有完整的學習體系還有很大的距離。
這是因為我從來沒有要求自己做到成績名列前茅,時間精力有限,我隻能在盡可能平衡的情況下,做到相對較好。
當初我選擇回歸校園,的确是有很多質疑聲的,包括我的老師和業界很多前輩都認為不應該在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去上學,完全可以再等三四年,多拿些冠軍,再去讀書。
但在我看來,我不能僅僅作為一名棋手活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做棋手還是當學生,乃至後來的執教,我始終覺得我們應該先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然後才是工作賦予你的角色。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确的。在求學期間,我遇到了更多的“伯樂”,他們不僅在專業方面為我傳道受業解惑,更在人生選擇上給了我很多幫助和建議,有一位老師就曾對我說:
“
在我眼裡你不僅僅是一名運動員,你完全有能力把很多事情都平衡好,做更長遠的規劃。”
在牛津求學期間,我領悟最深的一個道理,是如果你想探究某一個問題,最好從一些最基本、最簡單、最根本的問題入手,而不要越過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欲速則不達。我非常希望能夠将這些經驗帶給更多的年輕人,于是也就順理成章地走進了深圳大學。
另一件讓我感到欣喜的事是,當我跳出國際象棋領域後,反而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它。這也是我對國際象棋從來不感到“倦怠”的原因。
△侯逸凡走進人附深的1 VS 52 車輪賽(圖檔來自:人大附中深圳學校訂閱号)
不能簡單地說我一直很想下棋,可以了解為在我人生不同階段,國際象棋以不同方式扮演了我的“主心骨”,在我青少年時期,我熱衷于參加各種比賽去鍛煉提高,為國争光,當我成為大學生乃至參與工作後,從事了很多國際象棋的推廣、普及工作,讓我意識到下棋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不局限在同一個目光裡看待國際象棋,能夠支撐着我一直對它保有興趣。
相反,如果一直不停在做同一件事,絕大多數人可能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特别是遇到挫折時感到倦怠。
最後,還想說一下很多人會擔心的AI戰勝人類的問題。其實我是以一種比較積極的态度來看待這件事的。完全沒有必要說機器戰勝了人類,是以這是人類的失敗,更不必說人下不過機器了,這個項目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我看來,國際象棋不僅僅是一項智力遊戲,職業競技,更多的是幫助人們提升心理素質,增強抗壓能力,改變思維方式的競技運動。
我們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分析軟體,幫助提升整體水準,打個比方,在過去沒有軟體的時候,會覺得2700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水準了,但使用軟體後,大家的分數提高到2800、2900,這代表整體行業的提升。如果沒有強大的算法,這個過程可能還需要10年、20年乃至更久。
而對于更小的棋手而言,學習下棋的過程也是學習如何思考問題的過程。
可以通過複盤,總結面臨困境時如何調整自己達到心态上平穩,如何化繁為簡有條理地解決複雜問題。但有些時候,錯過了一個機會,即便你再去彌補,可能也無法真正挽回,這些生動的經曆會告訴孩子們,慎重決定,落子無悔。
國際象棋帶給每一個人的精彩都是隻屬于她自己的,這份魅力值得你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