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拜訪蘇格蘭最古老威士忌酒廠裡的米其林餐廳

作者:慧眼速遞

本文轉自作者 | 張璐詩

拜訪蘇格蘭最古老威士忌酒廠裡的米其林餐廳

就坐後方才發現,在這裡擔當佐餐主角的仍然是葡萄酒。文化習俗對用餐的影響看來都是根深蒂固的。

從愛丁堡驅車往高地珀斯郡行駛,一個多小時後在小村莊Crieff的鄉間停下,蘇格蘭有記錄之中曆史最悠久的威士忌蒸餾廠Glenturret出現在眼前。到這裡來,是因為聽說了酒廠裡開了一家精細料理餐廳,開張七個月就摘得了米其林一星。在米其林星級餐廳名列當中,威士忌酒廠開餐館還是首見。

國内以烈酒(白酒)配餐的傳統由來已久。到Glenturret之前,我想像是不是會用威士忌代替葡萄酒配餐。不過坐下後,就發現烈酒仍隻出現在餐前餐後,葡萄酒仍是貫穿菜式的主線索。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看來都是根深蒂固的。

拜訪蘇格蘭最古老威士忌酒廠裡的米其林餐廳

Glenturret威士忌蒸餾廠

到達時雨剛開始下,蒸餾廠裡的Alex Thomson随口說了句:“今天的雨,明天的威士忌”,并為我解構Glenturret名稱的含義:“turret”是“突突的流水”,“glen”意為“山谷”。聯想起“威士忌”這個名稱在15世紀時的蓋爾語源頭:“生命之水”(Uisge Beath),不禁再次慨歎蘇格蘭可真是詩人遍地。

從餐前品酒,握在手中的郁金香形狀酒杯,到餐廳兩盞水晶燈,再到餐間上酒菜的各款精緻玻璃器皿,我都很難不去注意到一向以設計香水瓶聞名的Lalique的水晶玻璃工藝。事實上,記錄中至少從1763年就開始蒸餾威士忌的Glenturret,在三年前已被Lalique集團及瑞士大亨Hansjörg Wyss聯合收購。疫情後開張的這家餐廳就聯名為“The Glenturret Lalique Restaurant”,并請來了格拉斯哥名廚Mark Donald執掌新餐廳。

這是一頓相當精彩的飯。除了試菜單上充滿靈氣的創造力之外,鹹甜口轉換之間,還有往金桔雪葩上噴灑點威士忌、命名“金桔盤尼西林”這樣的玩心。制造出“味蕾驚喜”其實并不容易,并不是将各類風馬牛不相及的食材和香料堆砌混搭就能實作。今日英國廚界繁榮,各地不斷湧現年輕廚師,但我的經驗之中,做到擺盤好看的不難,色香味俱全的還真不多。而在多道試菜單中,重複使用同一種食材和香料,使得整頓飯裡幾次出現相似的味道,也不少見。而Mark的創造,令我從開頭的四道小菜、三道海鮮、一道肉菜,直到兩道甜點結束,仍然保持興緻和驚喜。

拜訪蘇格蘭最古老威士忌酒廠裡的米其林餐廳

在金桔雪葩上噴灑威士忌的“金桔盤尼西林”

不少食材就近取材,很令人有好感。油菜花籽油、接骨木花、綠色番茄和草莓,都來自餐廳附近鄉間,老面做的面包則用上了蒸餾廠裡制造威士忌的大麥,配上鄰居家釀的蜂蜜。

食物設計則有不少蘇格蘭的特色,比如突出的海鮮菜式。北海盛産螯蝦和貝蚌類,螯蝦和櫻桃石蛤蜊在這裡都是直接“刺身”做法。但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倒成螯蝦形狀的“夾心蝦片”:輕脆的一片,其實是花了大功夫,用濃縮螯蝦汁和蝦頭蝦膏制作而成的。令我印象深刻的還不隻是濃郁的鮮味,而是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像“蝦頭蝦膏”這樣的材料,在英國食界是被摒棄或是直接忽略掉的,近年來越來越頻繁看到類似的邊角料“登堂入室”,挺令人高興的。比如過去英國食客隻垂青已剔去骨頭的肉排、魚排,甚至見不得整隻雞上桌。而今天張牙舞爪的雞腳出現在雅緻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内,已不再新奇。

拜訪蘇格蘭最古老威士忌酒廠裡的米其林餐廳

螯蝦形狀的“夾心蝦片”

看Mark Donald的履曆,赫然看到了他在開業于18年前的哥本哈根餐廳Noma“深造”的經曆。當時心想,Noma可真有點歐洲北方廚師“黃埔軍校”的味道。今日歐洲各地對“食物零浪費”的倡導,都要歸功于Noma及其創始人雷内•瑞澤皮(René Redzepi)。這位來自馬其頓的丹麥二代移民,領航了席卷整個歐洲的“新北歐煮意”熱潮,引導美食風尚回歸“自然”與“市井”,餘響至今不止。2014年我在哥本哈根約見過René,吃過他用腌制過的蝈蝈做的醬料,就再也忘不了。

拜訪蘇格蘭最古老威士忌酒廠裡的米其林餐廳

Tattie Scone

Mark的菜單上還有一道很容易被忽略的“小菜”:名叫Tattie Scone。這原本是一道蘇格蘭傳統的洋芋餅,經常出現在早餐桌上,“tattie”是本地人對“洋芋”的别稱。這位蘇格蘭廚師為這道傳統小吃做了一個奢版創新:面粉和洋芋揉餅這環節是保留了下來,但上面加了附近高地的和牛肉刺身,最後還鋪上了一勺黑魚籽醬。入口時味覺雖然是全新的,但這精細料理融入民間小吃的概念,讓人加倍親切。

餐後在微雨中驅車離開鄉村,一路還在回味剛過去的一頓飯:份量恰到好處,離席時也沒有飽脹感,而廚師的創造直到最後一道甜點也依然能令味蕾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