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作者:知鴉通識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8月12日上午,印度裔英美雙籍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在美國紐約遇襲。

拉什迪的情況不容樂觀。其經紀人在與《紐約時報》的溝通中寫道:

「拉什迪可能會失去一隻眼睛;他手臂上的神經被切斷了;肝髒也遭到刺傷和損壞。」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拉什迪遇襲現場。

圖檔來源:AP

1981年,拉什迪憑借小說《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一舉成名,奪得當年的布克文學獎。

然而,自1988年出版小說《撒旦詩篇》後,死亡與迫害的陰影,一直高懸在拉什迪的身上。

由于書中虛構了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活,被許多穆斯林認為是亵渎的行為。1989年,伊朗前最高領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釋出追殺,号召穆斯林殺死拉什迪。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最高領袖是伊朗的第一上司人,總統則是第二高官。圖為前最高領袖霍梅尼。

圖檔來源:解曆史

在接下來的近10年中,拉什迪不得不隐姓埋名,在英國警察的保護下生活。

盡管在1998年,時任伊朗總統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表示,對于拉什迪的威脅已經完全結束,似乎結束了這份「死亡判決」。

然而,繼任霍梅尼的最高領袖哈梅内伊(Ali Khamenei)在2005年表示,該追殺仍然有效。

此時,我們仍未能得知,遇害的拉什迪的境況如何,是否安好。

但從伊朗的政治生态上看,掌握着拉什迪命運的從來不是伊朗總統,而是最高領袖。

在伊朗,宗教上司着政治,總統不過是宗教領袖扶植的背鍋俠。

2021年8月就任總統的萊希(Ebrahim Raisi)也是這樣。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21年8月3日,伊朗德黑蘭的認可儀式上,最高領袖哈梅内伊向總統萊希頒發官方印章。

圖檔來源:AP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預示着萊希會成為哈梅内伊之後,伊朗最高領袖的繼任者。

但事實卻證明,萊希不僅要與哈梅内伊的立場保持一緻,還要在社會内部沖突爆發之時,承擔背鍋的任務。

這會是每一位伊朗總統的宿命嗎?

01.

萊希的困境

2022年6月,《阿拉伯新聞》在一篇報道中說「大規模的群眾憤怒浪潮正在吞噬伊朗」。

無數群眾走上街頭,發出「萊希去死」的呼聲,進行抗議活動。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22年5月14日,伊朗胡齊斯坦省恩迪梅什克市,人們抗議價格上漲和食品短缺。

圖檔來源:Anadolu Agency

他們抗議的重要原因,是伊朗近年來非常糟糕的經濟狀況。

伊朗媒體《Shargh》援引今年勞動部的報告指出:

「大約60%的伊朗人沒有足夠的收入和合适的工作。大約五分之一的伊朗人是計程車司機。大約35%至40%的伊朗人是租戶。大約2000萬人是貧民窟居民,這意味着約25%的人口是貧民窟居民,無家可歸。」

但在這樣的貧困背後,伊朗人的生活水準仍在下降,物價仍在飙升。

據統計,在伊朗曆第一季度(2022年3月21日至6月21日),18歲至35歲的伊朗人的失業率為16.6%,同比增長1%。

與此同時,通貨膨脹達到曆史最高水準,月通脹率為12.2%,點對點通脹率為52.5%,是目前世界上通貨膨脹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17年7月-2022年7月,伊朗的通貨膨脹率。

圖檔來源:Trading Economics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測,伊朗2022年和2023年實際GDP增長率僅為3%和2%。

與如此慘淡境況對應的是,萊希去年競選時,給予群眾的承諾包括:打擊價格上漲,每年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降低通貨膨脹率,保持8%的GDP增長率等。

當初的諾言與現實的差距,使得群眾陷入沮喪,對其極端不滿。

腐敗是群眾抗議的另一原因。

2022年5月,伊朗胡齊斯坦省阿巴丹市的一棟十層商業大樓倒塌,造成至少41人死亡。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22年5月24日,阿巴丹市,大樓倒塌後的現場。

圖檔來源:AFP

這引發了伊朗持續數日的騷亂,這場悲劇被稱為「政府腐敗的象征」。

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這棟大樓的開發商依靠賄賂政府與裙帶關系,成功接管了胡齊斯坦省的衆多建築項目。

這家開發商的偷工減料衆所周知,9年前就曾有過一次建築倒塌的災難,幸運的是沒造成什麼傷亡。

但這一次,即便伊朗建築工程師聯盟對這棟大樓的安全性提出過六次警告,也有記者在一年前報道過樓宇可能倒塌,政府都選擇視而不見,沒有采取任何實際措施。

畢竟,政府自身在這些建築項目中收益頗豐。

經濟與腐敗之外,伊朗在外交上,同樣不盡如人意。

萊希在競選期間做出的承諾之一,是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然而,一年過去了,伊朗與附近國家整體惡劣的外交關系沒有太大改變。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不但沒有收斂鋒芒,反而繼續為附近的武裝組織提供支援。

例如葉門胡塞武裝組織,伊斯蘭革命衛隊就是其主要支援者與贊助者之一,一直為該組織提供武器,包括胡塞武裝用來攻擊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的無人機與飛彈,均被認為與伊朗有關。

至于核問題,萊希保持強硬姿态,依然與美國僵持不下,也沒有取得太大進展。(關于伊朗核協定,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伊朗也許又到了一個路口》)

而社會方面,以「頭巾問題」為代表的諸多問題沒有妥善解決。

伊朗女性從80年代開始被要求佩戴頭巾。到了21世紀,9歲以上的女性在公共場合必須佩戴頭巾,任何違反規定的人都會被處以高額罰款與數月監禁。

但是,過去幾十年中,「反頭巾」的呼聲一直存在,有關規定的實際執行程度也因地而異,不同總統對此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17年12月,德黑蘭恩蓋拉布大街,莫瓦赫德(Vida Movahed)首先将頭巾舉向空中,掀起了反對強制佩戴頭巾的抗議浪潮。

圖檔來源:AP

萊希政府的執行,幾乎是最嚴格的。

萊希認為,不遵守頭巾規是「有組織地促使伊斯蘭社會道德腐敗」。

他要求政府機構、銀行和公共交通部門等拒絕為「壞頭巾」(指不戴頭巾的婦女)提供服務,并讓「宗教警察」在街頭對「壞頭巾」進行打擊。

這引起了伊朗女性的普遍抗議。

由此種種,伊朗群眾對于萊希的普遍不滿,完全可以了解。

不過,出現這些問題,其實不能全怪萊希。

實際上,真正應該負主要責任的是哈梅内伊,他才是伊朗真正的第一領袖,萊希隻是位居其下的二把手。

萊希雖有「總統」的身份,也是通過選舉得來的,但伊朗的總統選舉很大程度上受到最高領袖的控制。

02.

最高領袖與總統

伊朗的總統選舉非常特殊。

從表面上看,總統選舉的門檻很低,參選者沒有具體年齡或教育程度要求,條件要求也很泛化,諸如:伊朗公民、有一定聲望、有思想、有管理能力、信仰伊斯蘭教、相信伊斯蘭共和國的原則等。

是以,每次總統選舉,報名參加的人很多。比如2021年的大選,登記參選的就有590人之多。

這些報名者,由于自身政治立場不同、對未來發展的看法不同,會分成不同派别。例如前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就屬于溫和派,現總統萊希屬于強硬派。

但是,條件寬松、派别不少,不意味着這些人真的能參選。

報名後,誰能成為正式候選人,要由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來裁決。

這個委員會由12人組成,其中6個人是由最高領袖任命的神學家,另外6個人則是由司法部門提名并經議會準許的法學家。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集行政、立法、司法職責于一身,掌握駁回議會法案、審查選舉候選人和解釋憲法三大權力。圖為2015年3月10日,憲法監護委員會成員在德黑蘭出席會議。

圖檔來源:AFP

如此一來,最高領袖就可以施加影響,想方設法把自己中意的人送上總統寶座。

2021年大選中,哈梅内伊的辦法就是控制委員會,不給兩個有威脅派别(改革派和務實派)的主要候選人以及雜魚候選人正式候選人的資格。

于是,經過篩查,590人中成功通過的隻有7人。

7人中,又有3人在投票前退出,最後隻剩下3個派别的人:強硬派、溫和派和保守派。

溫和派與保守派在支援者數量上,難以與強硬派相抗衡。

強硬派的兩位候選人中,另一位候選人雷紮伊(Mohsen Rezaei)的支援者很少,同樣無法對萊希構成威脅。

由此,真正的候選人隻剩下萊希一個,他便順利當選。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21年6月18日,萊希在總統選舉中投票。

圖檔來源:Wikipedia

對于這種表面上民主,其實由最高領袖控制的選舉套路,伊朗人心裡也清楚。是以,2021年大選的投票率首次跌破50%,為曆史最低。

顯然,伊朗人在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不滿。

既然哈梅内伊已經内定總統了,何必還讓我們表演一下民主選舉?

不過,這種被控制的選舉背後,實際上展現的是伊朗獨特的政治制度。

它有共和制的外衣,又保持了最高領袖主導的絕對統治。

這也是為什麼伊朗同時存在最高領袖與總統。它用民主選舉的形式與「總統」這種民主共和國的普遍上司職位來進行掩飾。

可不管如何掩飾,它作為專制國家的實質無法改變。

在這套源于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建立的政教合一體制中,最高領袖具有政治與宗教上的雙重上司地位,是軍隊的總司令,掌握着最大的權力。

可是,它并非由民主選舉獲得,且幾乎是終身制。從1979年至今,隻有霍梅尼與哈梅内伊兩個人擔任過最高領袖。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哈梅内伊宣讀霍梅尼的遺囑。

圖檔來源:Wikipedia

而選舉出來的總統(無論選舉是否被操控),是行政方面的負責人,負責確定憲法的實施,對于内政外交都有重大影響,但他必須服從于最高領袖。

這一體制的确适應真主主權,但從權力制約的角度看,其問題很大。(關于伊朗的神權體制,參見我們之前的文章《美國斬首行動後,中東下一步會發生的大事》)

對于最高領袖而言,伊朗的制度非常有利。他們充分施加自身意志,卻不用承擔相應的最大責任。

責任很大程度上由總統背負。總統由群眾選舉上台,必須對民意負責,故而就成為了最合适的背鍋俠。

然而,伊朗總統的權力也不小,但因為權力實際上來源于最高領袖,如果他的立場與最高領袖相悖,那麼很快就會失去權力。

最好的例子就是霍梅尼的學生蒙塔澤裡(Hussein-Ali Montazeri)。

他曾是霍梅尼指定的最高領袖繼任者。

但是,在80年代末,蒙塔澤裡的親戚哈希米(Mehdi Hashemi)遭到處決,加之蒙塔澤裡反對粗暴對待反對者與不同政見者,兩人在自由與人權方面的分歧越來越大。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蒙塔澤裡和哈梅内伊。

圖檔來源:Wikipedia

最終,霍梅尼與蒙塔澤裡決裂,霍梅尼剝奪了他的繼任資格,改由哈梅内伊繼承。

但目前來看,萊希不會成為下一個蒙塔澤裡,而會與哈梅内伊保持一緻。

事實上,萊希的崛起幾乎可以說是哈梅内伊一手鑄成。

在80年代,哈梅内伊擔任總統期間,默默無聞的萊希從一群神職人員中被選中,成為檢察官,繼而又成為專門下令處決政治犯的「四人死亡小組」成員。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80年代,兩伊戰争時期的萊希。

圖檔來源:Wikipedia

當哈梅内伊成為最高領袖後,萊希成為他的學生,在政治上一路坦途,先是擔任副首席法官,後又成為總檢察長。

當他2017年首次競選總統失敗後,或許是作為補償,哈梅内伊讓他擔任司法部門負責人。

成為司法部門負責人,自然就掌握了司法解釋權,也就掌握了一個專制國家的生殺大權。

現在,作為與最高領袖穿一條褲子的總統,他的權力隻會更大。

盡管如此,但萊希目前面臨的危機不可小觑。

就像伊朗活動家塔赫裡(Amir Taheri)提到的,這次群眾的騷亂并非集中在一個「單一問題」上,而是歸結于更深層次與更廣泛的不滿。

萊希正在面對「一個政權最糟糕的噩夢」。

那麼,這究竟會對萊希有多大挑戰?

03.

萊希的命運

事實上,雖然萊希目前看起來有些焦頭爛額,但哈梅内伊對他的支援仍然比較充分。

今年4月,哈梅内伊表示萊希政府「忠實而勤奮」,關于新核協定的談判「正在正常進行」。

到了5月,對于來訪的叙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哈梅内伊提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總統和政府的确充滿活力」。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22年5月8日,哈梅内伊、萊希與阿薩德在交談。

圖檔來源:Wikipedia

從公開資訊看,哈梅内伊從未像對待之前的某些總統一樣,對萊希表達不滿。

萊希則不遺餘力地確定與哈梅内伊之間不存在任何重大沖突與隔閡。

至于群眾抗議,對于一個專制國家而言,它的影響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況且,如果萊希想緩和沖突,并非沒有辦法,一個最直接的辦法是,将過于強硬的政策變得溫和、靈活些。

例如在伊朗核問題上,如果萊希願意稍微退步,達成妥協,讓美國不再全面制裁伊朗,經濟立刻就能得到好轉。

曆史上就有案例。2015年,簽署核協定之後,美國解除對伊朗的大部分經濟制裁。伊朗經濟迅速回暖。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2015年7月,參與協商的各國家與組織代表。

圖檔來源:Wikipedia

整個協定生效期間,伊朗的經濟增長率達到17%,新增了350萬個就業崗位,大城市貧困率顯著下降。

當然,如果真的這麼做,或許會讓萊希失去一部分強硬派選民的支援。

但失去的同時,也可能讓他獲得一部分務實派選民的支援。

不過,對于萊希來講,這大概并不容易。

哈梅内伊提出過「抵抗經濟」的概念,認為一切事物的自給自足,是針對西方入侵的最佳保護方式。

萊希公開認同這一概念,對于外國資本在伊朗境内的投資不感興趣,隻在一定程度上希望美國可以減輕制裁,以獲得被當機的資産以及石油和天然氣市場。

這彰顯出他立場上的強硬。

可就像馬基雅維利說的那樣,一位成熟的領袖,應該既要像狐狸一樣狡猾,又要像獅子一樣兇猛。

萊希現在更像是一頭純粹的獅子,對外剛猛有餘,狡猾不足。過分強硬,帶來的往往不會是太好的結果。

但無論如何,盡管面臨危機,萊希下台或最高領袖接班人身份被撤換的機率并不算大。

哈梅内伊已經83歲,且身體狀況并不好。

他控制選舉,将萊希送上總統之位,從曆史角度看,就是在重複自己當年在霍梅尼手下當了兩屆總統,而後成為接班人的路線。

這是一種傳承,也能平緩地解決政權交接的問題,維護伊朗的政局穩定。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 1981-1989年,哈梅内伊擔任伊朗總統。圖為哈梅内伊與霍梅尼的合影。

圖檔來源:BBC

至于這種繼承是否是伊朗群眾支援與想看到的,大概并非哈梅内伊與萊希最為關注的重點。

2019年,飙升的燃料價格也引發過一次騷亂,當時伊朗人也通過大規模抗議活動,來表達他們對于政府的憤怒。

可是,抗議結束之後,一切都沒有改變。

正如伊朗研究專家蘇拉米(Mohammed Al-Sulami)談到的,在伊朗,不要指望它能帶來真正的變化。

面對抗議活動,伊朗政府從未表現出任何從根本上改革的興趣。

而未來,也沒有什麼迹象表明,伊朗人的苦痛可能得到徹底緩解。

現在,萊希作為背鍋俠,為哈梅内伊分擔着責任,而他向最高領袖邁進的命運,已變得漸漸明晰。

這看起來與普通伊朗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但實際又各不相關。因為,普通伊朗人的艱辛命運從未模糊。

正如孟德斯鸠所說:

「在共和政體下,之是以人人平等,是因為人就是一切;在專制政體下,之是以人人平等,是因為人一錢不值。」■

參考資料

‘Death to Khamenei’: the protests convulsing Iran. The Week, 2022-06-10.

Iran: How a unique system runs the country. BBC, 2021-06-18.

Alex Vatanka. Whose Iran Is It Anyway?. Foreign Policy, 2022-08-05.

Bobby Ghosh. Why Iran's new President Raisi will listen only to his mentor: Supreme Leader Ali Khamenei. The Print, 2021-08-03.

Jason Brodsky. The Next Supreme Leader: Is Iran's Ebrahim Raisi Destined for Greatness?.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22-08-08.

Majid Rafizadeh. Iran's difficulties increase after a year of Raisi's presidency. Arab News, 2022-08-11.

Maziar Motamedi, Alia Chughtai. Iran elections: Meet the men running for president. Aljazeera, 2021-06-16.

Rahman Bouzari, Ali Fathollah-Nejad. A country in free fall, a corruptocracy in full swing: Why a building collapse in Iran matters. MEI, 2022-06-07.

Reza Haghighatnejad. Montazeri and the Men who Mattered: Iran Then and Now. Iranwire, 2016-08-16.

Zoya Hussain. The Veil Of Injustice: What Is Iran's Anti-Hijab Campaign Against State's Strict Hijab Law. India Times, 2022-07-20.

每一任伊朗總統的宿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