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作者:映月池上

關于豆豆這個名字,網上的評論衆說紛纭,因其三部曲《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所帶來的熱度居高不下,也更因王志文和左小青将《遙遠的救世主》影視化後的《天道》引得無數人吹捧。作者豆豆的身世惹人聯想,思想遭人質疑等,在巨量流量的背後,她仿佛步入了傳說級人物。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網傳消息

記得在前些年在某app上接觸到了《天道》中五台山論道的片段。那時候我還小,也不想知道王志文這個演員,本着新奇的态度看了下,曾一度以為可能是某個官員改革扶貧的故事。

直到前幾年,因緣際會,也不知怎得,也就追完了《天道》這部電視劇,繼而也稀裡糊塗的成了其追随者當中的一部分。在那一段時間,也時常如同女性朋友在朋友圈分享日常,分享美照那般,将《天道》相關的視訊及文章分享出去。對于其中強勢文化、弱勢文化的評述也視若真理,追随其中,暗自裡也把自己劃入高人當中(代入感不錯,但顯然是高擡自己了)。王志文所扮演的“丁元英”即成了偶像,研究,模仿丁元英的人格、行為成了日常課業功課。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天道》劇照

這裡就不在贅述其中内容了,看過的都了解,沒看過的一時半會也解釋不清楚。大緻的故事就是個緣起緣滅,一個男人從高位退業,認識了女主,為了給女主送一個禮物而引發的扶貧故事。

因整部劇帶來的感觸很深。除了左小青的美麗動人,還有抱着吃瓜很甜的心态,随即又調閱了作者豆豆幕後的故事和其他作品。

當時在頭條吃瓜的群衆很多,在嘗試瓜味的同時,她的另一部作品也引發了我的興趣。

其中《背叛》也影視化了,由巍子和許晴主演的。不知是演員的緣故還是查找到的視訊不清晰之原因,電視劇《背叛》瞥了幾眼就撂下不管了。這這裡着重要提的,也就是三部曲中剩下的一部,《天幕紅塵》。

當初看《天幕紅塵》這部小說的評論,有些人說比《遙遠的救世主》更高深好看,有人則說遠不及《遙遠的救世主》。在這種兩面派下,其“負面新聞”還是影響到了我。

去年還是在頭條上,看到了一些推書的正面文章,在頻頻誘惑下,索性直接在拼多多上以“花不了幾個錢”的價格購買了《天幕紅塵》。

這是一部對我而言堪稱神級的小說,自買來而下,在兩三周内一連翻看了三遍。其韻味十足,餘味久久不肯散去,當中的很多情節猶如我面見過的夕陽一般普天華照,美景幽簾,如同《蒙娜麗莎》那幅世界名畫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刻進了記憶中去。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夕陽

《天幕紅塵》是一部集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的一部優秀小說,它貫穿全劇的核心思想隻有四個字——“見路不走”。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主要講述了一個叫“葉子農”的人,因資助過他的商人“羅家明”破産自殺而卷入其中;幫助羅家明的家眷渡過債務危機,實行了一系列騷操作,進而結緣了其他一些人,有政客,有商人,大有明星。這些人都看出了葉子農的責任和擔當以及其人的價值。就這樣,經各方勢力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導緻葉子農又被卷入了更大的政治漩渦而打破了他原有的平靜地、作為一個自由人的生活狀态,最終為實作個人“自由主義”而命喪黃泉的故事。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我覺得段奕宏挺适合扮演葉子農的

很多人在看到結局的時候可能會像我一樣,為主人公的逝去而感到感動,惋惜和傷心。明明可以繼續生存下去,身邊也從原本的孑然一身變得朋友衆多,一切都充滿着美好,可就在看似人生即将美滿的時候慘遭槍殺。在臨終前的最後時刻,還充滿戲劇性、淡然的說到:“他媽的,真看得起我”。

于觀衆而言,這應該是個可愛,真實不做作,性格直爽又執拗的人,也無讀者否認其人的學識與人生境界的高遠,這樣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很多讀者追崇向往的一種人格。

故事的核心思想是“見路不走”,劇中的解釋是簡單化的“實事求是”,全書圍繞着這一思想,借助各種故事橋段進一步去論述。其中還有一個成功的案例,發展示範了“老九面館”擴充經營的成功。

這當中,葉子農在辦完派遣勞務離開北京去柏林前,因“老玖”的糾纏而發生的一段故事讓我很是新奇與深刻,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籌措感。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面館

故事大緻是這樣的,一個叫慕容玖的美國華裔飯店老闆(劇中稱呼老九)因生意不景氣,自身找不到經營方向,整日害怕砸了父輩傳下來的飯碗而憂心忡忡,眼見有葉子農這麼有能耐的一個人,就想着取點經而揪住不放(後面了成為了好朋友)。在盤旋于葉子農身邊一個月後眼看無望,随即敞開了亮話,在葉子農北京以前的幾平米住處,兩人促膝而談:

老九對葉子農賜給羅家明“見路不走”的一塊牌匾,如同很多人一樣,也很好奇“見路不走”到底是個啥。為什麼羅家明的家眷說自從羅家明從葉子農身上求的一句“見路不走”後如同着了魔一樣(故而本書羅家明自殺後其家屬就把原因歸責到了葉子農身上,随後便發生了一系列故事)。

葉子農對老九解釋道,“見路不走”就是不唯經驗,不唯教條主義,依據自身條件,隻走符合因果律,走可能的路子(書中有詳細的解釋),也就是通俗化的實事求是。羅家明為什麼自殺,他就是心氣太傲,在自己認知不足以判斷蘇聯的政治形式、經濟格局的情況下,奔着高人高招去了,那樣已然是脫離了實事求是的做法,他不栽跟頭誰栽跟頭。

是以讓老九馮求什麼高人高招,他也不是什麼高人。給老九解釋到,什麼是神,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神,扮老實人,做老實事就行了。

接助吃飯的緣故,以面條為話題,葉子農問老九是手擀面好吃還是機械面好吃?

老九理想當然的說到肯定是手擀面好吃啊。

葉子農反問到,既然是手擀面好吃,他做一個手擀面給你吃你吃吃看?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面食

老九一想也是,不怎麼會做飯的人擀的面也不怎麼行,可能還不如機械面好吃。

葉子農就解釋道,面好不好吃,不在于外在形式,而是在于它本身的條件。隻要具備了好的面條所需要的條件,如加工的步驟啊啥的,人做的面條和機械做的也沒啥兩樣,面條又不具有靈魂。

老九聽後,當下就悟了。是啊,自己一直過于考慮外在形式而忽視了内在因素。

于一個傳統面館來說,廚師和家傳秘方就是标配,秘方可以一直不變,而廚師是多變的。要保持一家飯店口味不變,不至于讓顧客今天吃到一種味道,隔天過來又是另一口味,那就必須得自我變革。

廚師作為人,他具備人的屬性,是人就有情緒,有好惡,要想讓一個廚師一直保持一種常态,那是不太可能的事實。與其在人上面糾結,倒不如從其它方面入手解決,也就是根據問題的本質進而改變形式以求得更好的供需關系……

對話中還涉及到一些佛學知識,如“見相非相,不見如來”等。老九經由此次開悟,轉而構思了新的想法,便開始去自我改革,于自家面館,在機械上尋求突破,全然去實踐葉子農給他的理論方向,即“見路不走”的道路上去了。

關于“接觸”作家豆豆這件事

本書中,還有很多對話如同一個禅師對常人說話一樣。展現出的,映入觀衆眼簾的也就是一個熟通馬克思理論,熟讀《資本論》,參透了佛學,能夠在現實中如實觀照,像個普通漢子,實則是個表裡如一,悉知一切規則的高人形象。

如書中大明星戴夢岩在帶他狂商場時,問他衣服怎麼樣。衣服高雅不高雅?衣服好看不好看?衣服富貴不富貴?

葉子農接連反問到,你俗嗎?你醜嗎?你窮嗎?

他的回答都是直見本心,一直見血,而不會出現我們常人的那種對因缺有需而産生的一套自洽的邏輯。

很多人的觀念都是被“理所應當、理所當然”這種詞彙籠罩着,好像一切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本來一切的觀念都是不用懷疑,從出生後就直接嫁接在我們身上,為我們所用。就好像很多同學出于何種目的,而常常鼓勵自己,也說的真切,說“做自己”就好一樣,從來不覺得會有荒唐感一樣。

結尾處

此書的内容不适一一闡述。千人千面,千萬種觀念立場,就我總結來,于我最有用的兩個觀念。

1、做人或者做事,都是基于一定條件之上的,故做什麼,最好是别脫離了所具備或在已知條件上能創造出的一切條件,人隻能做自己認知内的事情(提升認知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2、人一輩子,就是個不斷尋找心理支撐的過程。如果沒有心理支撐,你腳下的任何一步都踏不下去,你的信念也罷,靠求神拜佛能取得的心理安慰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