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作者:映月池上

关于豆豆这个名字,网上的评论众说纷纭,因其三部曲《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所带来的热度居高不下,也更因王志文和左小青将《遥远的救世主》影视化后的《天道》引得无数人吹捧。作者豆豆的身世惹人联想,思想遭人质疑等,在巨量流量的背后,她仿佛步入了传说级人物。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网传消息

记得在前些年在某app上接触到了《天道》中五台山论道的片段。那时候我还小,也不想知道王志文这个演员,本着新奇的态度看了下,曾一度以为可能是某个官员改革扶贫的故事。

直到前几年,因缘际会,也不知怎得,也就追完了《天道》这部电视剧,继而也稀里糊涂的成了其追随者当中的一部分。在那一段时间,也时常如同女性朋友在朋友圈分享日常,分享美照那般,将《天道》相关的视频及文章分享出去。对于其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的评述也视若真理,追随其中,暗自里也把自己划入高人当中(代入感不错,但显然是高抬自己了)。王志文所扮演的“丁元英”即成了偶像,研究,模仿丁元英的人格、行为成了日常课业功课。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天道》剧照

这里就不在赘述其中内容了,看过的都了解,没看过的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楚。大致的故事就是个缘起缘灭,一个男人从高位退业,认识了女主,为了给女主送一个礼物而引发的扶贫故事。

因整部剧带来的感触很深。除了左小青的美丽动人,还有抱着吃瓜很甜的心态,随即又调阅了作者豆豆幕后的故事和其他作品。

当时在头条吃瓜的群众很多,在尝试瓜味的同时,她的另一部作品也引发了我的兴趣。

其中《背叛》也影视化了,由巍子和许晴主演的。不知是演员的缘故还是查找到的视频不清晰之原因,电视剧《背叛》瞥了几眼就撂下不管了。这这里着重要提的,也就是三部曲中剩下的一部,《天幕红尘》。

当初看《天幕红尘》这部小说的评论,有些人说比《遥远的救世主》更高深好看,有人则说远不及《遥远的救世主》。在这种两面派下,其“负面新闻”还是影响到了我。

去年还是在头条上,看到了一些推书的正面文章,在频频诱惑下,索性直接在拼多多上以“花不了几个钱”的价格购买了《天幕红尘》。

这是一部对我而言堪称神级的小说,自买来而下,在两三周内一连翻看了三遍。其韵味十足,余味久久不肯散去,当中的很多情节犹如我面见过的夕阳一般普天华照,美景幽帘,如同《蒙娜丽莎》那幅世界名画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刻进了记忆中去。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夕阳

《天幕红尘》是一部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一部优秀小说,它贯穿全剧的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见路不走”。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叶子农”的人,因资助过他的商人“罗家明”破产自杀而卷入其中;帮助罗家明的家眷渡过债务危机,实行了一系列骚操作,进而结缘了其他一些人,有政客,有商人,大有明星。这些人都看出了叶子农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其人的价值。就这样,经各方势力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导致叶子农又被卷入了更大的政治漩涡而打破了他原有的平静地、作为一个自由人的生活状态,最终为实现个人“自由主义”而命丧黄泉的故事。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我觉得段奕宏挺适合扮演叶子农的

很多人在看到结局的时候可能会像我一样,为主人公的逝去而感到感动,惋惜和伤心。明明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身边也从原本的孑然一身变得朋友众多,一切都充满着美好,可就在看似人生即将美满的时候惨遭枪杀。在临终前的最后时刻,还充满戏剧性、淡然的说到:“他妈的,真看得起我”。

于观众而言,这应该是个可爱,真实不做作,性格直爽又执拗的人,也无读者否认其人的学识与人生境界的高远,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很多读者追崇向往的一种人格。

故事的核心思想是“见路不走”,剧中的解释是简单化的“实事求是”,全书围绕着这一思想,借助各种故事桥段进一步去论述。其中还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发展演示了“老九面馆”扩展经营的成功。

这当中,叶子农在办完派遣劳务离开北京去柏林前,因“老玖”的纠缠而发生的一段故事让我很是新奇与深刻,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筹措感。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面馆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慕容玖的美国华裔饭店老板(剧中称呼老九)因生意不景气,自身找不到经营方向,整日害怕砸了父辈传下来的饭碗而忧心忡忡,眼见有叶子农这么有能耐的一个人,就想着取点经而揪住不放(后面了成为了好朋友)。在盘旋于叶子农身边一个月后眼看无望,随即敞开了亮话,在叶子农北京以前的几平米住处,两人促膝而谈:

老九对叶子农赐给罗家明“见路不走”的一块牌匾,如同很多人一样,也很好奇“见路不走”到底是个啥。为什么罗家明的家眷说自从罗家明从叶子农身上求的一句“见路不走”后如同着了魔一样(故而本书罗家明自杀后其家属就把原因归责到了叶子农身上,随后便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叶子农对老九解释道,“见路不走”就是不唯经验,不唯教条主义,依据自身条件,只走符合因果律,走可能的路子(书中有详细的解释),也就是通俗化的实事求是。罗家明为什么自杀,他就是心气太傲,在自己认知不足以判断苏联的政治形式、经济格局的情况下,奔着高人高招去了,那样已然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做法,他不栽跟头谁栽跟头。

所以让老九冯求什么高人高招,他也不是什么高人。给老九解释到,什么是神,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神,扮老实人,做老实事就行了。

接助吃饭的缘故,以面条为话题,叶子农问老九是手擀面好吃还是机械面好吃?

老九理想当然的说到肯定是手擀面好吃啊。

叶子农反问到,既然是手擀面好吃,他做一个手擀面给你吃你吃吃看?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面食

老九一想也是,不怎么会做饭的人擀的面也不怎么行,可能还不如机械面好吃。

叶子农就解释道,面好不好吃,不在于外在形式,而是在于它本身的条件。只要具备了好的面条所需要的条件,如加工的步骤啊啥的,人做的面条和机械做的也没啥两样,面条又不具有灵魂。

老九听后,当下就悟了。是啊,自己一直过于考虑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内在因素。

于一个传统面馆来说,厨师和家传秘方就是标配,秘方可以一直不变,而厨师是多变的。要保持一家饭店口味不变,不至于让顾客今天吃到一种味道,隔天过来又是另一口味,那就必须得自我变革。

厨师作为人,他具备人的属性,是人就有情绪,有好恶,要想让一个厨师一直保持一种常态,那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与其在人上面纠结,倒不如从其它方面入手解决,也就是根据问题的本质从而改变形式以求得更好的供需关系……

对话中还涉及到一些佛学知识,如“见相非相,不见如来”等。老九经由此次开悟,转而构思了新的想法,便开始去自我改革,于自家面馆,在机械上寻求突破,全然去实践叶子农给他的理论方向,即“见路不走”的道路上去了。

关于“接触”作家豆豆这件事

本书中,还有很多对话如同一个禅师对常人说话一样。体现出的,映入观众眼帘的也就是一个熟通马克思理论,熟读《资本论》,参透了佛学,能够在现实中如实观照,像个普通汉子,实则是个表里如一,悉知一切规则的高人形象。

如书中大明星戴梦岩在带他狂商场时,问他衣服怎么样。衣服高雅不高雅?衣服好看不好看?衣服富贵不富贵?

叶子农接连反问到,你俗吗?你丑吗?你穷吗?

他的回答都是直见本心,一直见血,而不会出现我们常人的那种对因缺有需而产生的一套自洽的逻辑。

很多人的观念都是被“理所应当、理所当然”这种词汇笼罩着,好像一切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一切的观念都是不用怀疑,从出生后就直接嫁接在我们身上,为我们所用。就好像很多同学出于何种目的,而常常鼓励自己,也说的真切,说“做自己”就好一样,从来不觉得会有荒唐感一样。

结尾处

此书的内容不适一一阐述。千人千面,千万种观念立场,就我总结来,于我最有用的两个观念。

1、做人或者做事,都是基于一定条件之上的,故做什么,最好是别脱离了所具备或在已知条件上能创造出的一切条件,人只能做自己认知内的事情(提升认知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2、人一辈子,就是个不断寻找心理支撑的过程。如果没有心理支撑,你脚下的任何一步都踏不下去,你的信念也罢,靠求神拜佛能取得的心理安慰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