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不是所有的“社恐”都叫荒原狼

作者:劉與奚讀書

小說《荒原狼》

赫爾曼·黑塞(德)/著,文澤爾/譯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年5月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不是所有的“社恐”都叫荒原狼

什麼是“荒原狼”?

特侖蘇的廣告語: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書的封底上有一句介紹:“社恐”的内心獨白。套用這句廣告語,不是所有的“社恐”都叫荒原狼。

原因在于,此“社恐”非彼社恐。初讀書中對荒原狼的描述,仿佛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極度不擅交際,自我感覺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過着得過且過、不溫不火的生活但無法忍受、學不會滿足,鄙視生活環境又從中接受了許多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模式,靈魂空虛又絕望、處于死亡邊緣,胸中湧起破壞的欲望……

“荒原狼”哈利是我的知音,盡管隔着遙遠的時空,卻是可以互相照鏡子的人。這種感覺就像漆黑夜空裡突然閃爍的一顆星子,微芒明滅卻依然能給無伴的旅人以慰藉: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不是所有的“社恐”都叫荒原狼

然而,越往後讀越悲哀地意識到,我與荒原狼并非同類。按照身心解放的程度,荒原狼分為三個類型:

  • 沖破小市民束縛,身心完全解放
  • 被囚禁于小市民之中,身心完全受困
  • 軀體受限于小市民之中,但内心自由

小市民是一個怎樣的群體?

小市民永遠都不會背棄自己,不會将自己奉獻出去,他們既不沉溺,也不禁欲,他們永遠都不會成為殉道者,也永遠不會自甘堕落——與聖徒和縱欲者們相反,他們的理想不是投入自我,而是維系自我的存在。他們的努力既不是為了什麼聖潔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成全它的對立面。對他們而言,無條件地付出是不可忍受的,他們确實想要為上帝服務,但同時也想縱欲;他們确實想要成為有德之人,但同時也想在人世間擁有那麼一點兒美好和舒适。簡而言之,他們試圖在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地帶定居,停留在一處沒有狂風暴雨、溫和且令人滿意的區域内。

小市民是一個将生存的安全與保障置于首位的群體,為此不惜犧牲情感的純粹性與起伏性,深谙中庸之道,萬事不走極端。荒原狼是從小市民中分化出的群體,強烈的情感沖動驅使他們嘗試沖破小市民階層的束縛。私以為小市民的幸福感遠強于荒原狼,因為他們邏輯自洽。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不是所有的“社恐”都叫荒原狼

我是一個誤認為自己是荒原狼的騎牆派,在荒原狼圈子的邊緣試探,目睹了他們巨大的孤獨與痛苦之後縮回了腳。與荒原狼的第二種類型“被囚禁于小市民之中,身心完全受困”不同,他們主觀上想沖破束縛,“由于同時具有某種弱點或惰性”導緻客觀上沒能沖破。而我的内心還徘徊在想與不想之間難以決斷。

破解“荒原狼”的困境:悅納自我的多元性

整本書可以拆解為三個部分:

  • 《出版者序》從旁觀者視角描述了荒原狼的外在形态表現;
  • 小冊子《荒原狼研究——僅供狂人》從理論上剖析了荒原狼的具體狀況,尤其是精神世界;
  • 剩下哈利的故事作為一個案例,生動解釋說明了小冊子裡的理論。

值得注意的是,黑塞沒有停留在荒原狼的形象描述上,在全面分析了這個充滿沖突、撕裂與拉扯的形象之後,緻力于解決這一群體的困境,最終也給出了他認為可行的破解之道:悅納自我的多元性。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不是所有的“社恐”都叫荒原狼

人們總是追求人格的同一性,是以當哈利發現自己身上人性與狼性的二進制對立之後,陷入了認知失調的痛苦。黑塞既反對同一性也反對雙重性:

哈利這個人,并不是由區區兩個要素組合而成的,而是由上百個、上千個要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他的生活(就跟每個人的生活一樣)并不是隻在兩極之間來回擺動,誠如擺動于欲望與精神、抑或聖徒與放浪形骸者之間,而是在成千上萬、不計其數的極點之間搖擺不停。

黑塞批判哈利對自我認知的二分法失于簡單粗暴,“人的生命其實并不像我們所設想的那樣簡單,也不像我們可憐的白癡語言所表達出來的那樣粗糙”。荒原狼受困于人性與狼性的雙重存在,未免庸人自擾,“自我”的豐富性與多元化遠不止三兩個要素及性質便足以囊括。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不是所有的“社恐”都叫荒原狼

意識到“自我”是個複雜的存在,接受而不執着于此,用幽默加以調和,最後殺死那隻“荒原狼”,這是哈利在魔幻劇場中穿梭于各扇門之間、經曆種種體驗後習得的解法,也是黑塞對于自我探索的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