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作者簡介
他在濃厚的宗教氛圍家庭長大,但是不堪忍受經院教育的摧殘,于是半年後就逃離學校,成為别人眼中的“問題少年”。
父母曾兩次把他送進精神病院,他逐漸成為一個遊離于社會群體之外的“荒原狼”。
後來他又經曆了父親去世、婚姻破裂、朋友反目,他背井離鄉,開始流浪。極緻的孤獨将他摧毀,無數次自殺未遂。經過72次心理治療,才擺脫了精神危機。
從地獄歸來,卻迎來了他的創作巅峰。
他就是黑塞。
黑塞被稱為 “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個體心靈的律師”,激蕩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成為治愈無數人的“歐洲佛”。
心理學鼻祖榮格曾這樣贊歎:
讀黑塞的書,像在暴風雨的深夜,感受到燈塔的閃耀。
蔣勳也說過:
因為黑塞,我喜歡上了一種獨白的文體,像日記,像書信,也像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也許,人生每一個階段,都可以讀他,讀他的創傷和救贖,因為唯有創傷已獲治愈的心靈,才能播撒希望的陽光。
經典語錄
01、他愛着他人,為其受苦,由于愛而癡迷,為愛而盲目。在他的生命中,他初次體驗到了這遲到的最強烈、最奇異的激情;由于這種激情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卻也得到了升華。
——《悉達多》
02、你以前生活如此放蕩病态失去重心,正是因為你不能愛任何人任何事物。
——《悉達多》
03、一切皆必然,一切隻需我的欣然贊同,一切隻需我的了解與愛心;因而萬物于我皆為圓滿,世上無物可侵害于我。
——《悉達多》
04、我通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堕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曆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體驗惡心,陷于絕望的深淵,并由此學會去抵禦它們。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願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想來與之比拟。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于它而心存欣喜。
——《悉達多》
05、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望與異象出來的世界、 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想來與之比拟。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于它而心存欣喜。
——《悉達多》
06、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萬法皆如,俱入目前。
——《悉達多》
07、當一個人有所追尋時,他隻會看到他所追尋之物。他之是以無所發現、無所獲得是因為他隻專注于他所追尋之物,因為他執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尋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尋見則意味着自由、包容,擯棄一切目标。
——《悉達多》
08、自我被征服而寂滅,當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歸于靜默,那終極之物必然會覺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層存在,那偉大的秘密。
——《悉達多》
09、我深信那一句話:"人對自己才是最殘忍的。但是,人隻應該順從自己内心的聲音,不屈從如何外力的驅使,并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為,其他的一切毫無意義。
——《悉達多》
10、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人們可以尋見智慧,在生命中展現出智慧,以智慧自強,以智慧來創造奇迹,但人們不可能去傳授智慧。
——《悉達多》
11、研究這個世界,解釋它或者鄙棄它,對于大思想家或許很重要;但我以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愛這個世界,而不是去鄙棄它。我們不應該彼此仇視,而應以愛、贊美與尊重來善待世界,善待我們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悉達多》
12、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希求的目光去觀看,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輪和星辰很美,小溪、海灘、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龜子,花兒與蝴蝶都很美。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于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悉達多》
13、你的内心總有一處甯靜的聖地,你可以随時退避并在那裡成為你自己……極少人具備這種能力,然而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
——《悉達多》
14、一切憂患不就是時間嗎?一切自我折磨和自我恐懼不就是時間嗎?一旦超越了時間,一旦抛開了時間,世上的一切艱難困苦和敵對仇視不就一掃而光了嗎?
——《悉達多》
15、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會有陽光明媚的時光,也會在砂礫石縫中長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荒原狼》
16、追求權力的人毀于權力,追求金錢的人毀于金錢,低聲下氣的人毀于卑躬屈膝,追求享樂的人毀于行樂。
——《荒原狼》
17、每個意志堅強的人都能得到他真正的内心沖動驅使他追求的東西。
——《荒原狼》
18、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不能自愛就不能夫妻,憎恨自己也必憎恨他人,最後也會像可惡的自私一樣,使人變得極度孤獨和悲觀絕望。
——《荒原狼》
19、我嘗盡了所有人生命運之苦,然而我的生活又是豐富充實的,既驕傲又豐富,即使在窮困潦倒時過的也是國王似的生活。
——《荒原狼》
20、不管這是高度的智慧還是最簡單的天真幼稚,誰能盡情享受瞬間的快樂,誰總是生活在現在,不瞻前顧後,誰懂得這樣親切而謹慎地評價路邊的每一朵小花,評價小小的、嬉戲的瞬間價值,那麼生活就不會損害他一絲一毫。
——《荒原狼》
21、為了維持他的自由,他不知多少次抛棄和拒絕世人眼裡會帶來好處和幸福的東西。他覺得最可恨最可怕的是擔任一官半職,循規蹈矩,受命于人。
——《荒原狼》
22、難道理想都能達到嗎?難道我們人活着就是為了消除死亡?不,我們活着,正是為了懼怕死亡,然後又重新愛它,正是由于它的緣故,有時這一點點生活在某一小時會顯得如此美妙。
——《荒原狼》
23、他悲觀的基礎不是鄙視世界,而是鄙視自己,因為在他無情鞭笞、尖銳批評各種機構、各式人物時,從不把自己排除在外,他的箭頭總是首先對準自己,他憎恨和否定的第一個人就是自己。
——《荒原狼》
24、對目前這個簡單、舒适、很易滿足的世界說來,你的要求太高了,你的欲望太多了,這個世界把你吐了出來,因為你與衆不同。
——《荒原狼》
25、命運的底蘊,是由其他人看不見的經驗所組成。這樣的割裂和決裂會再度愈合,會痊愈且被遺忘,然而隐秘的深處,他依然存在,繼續淌血。
——《德米安》
26、假如你懼怕某人,那代表你賦予了他這個權利,例如你做壞事被另一個人發現,他就有權控制你。
——《德米安》
27、直到今天我終于了解:人生在世最無聊的就是,走在一條由他人引導的自我之路上。
——《德米安》
28、每個人都經曆過這段困境,通常也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關鍵,在這個關鍵點上,個人的生命需求和周遭環境産生最激烈的沖突,必須經曆最嚴厲的挑戰,才能找到邁向前進的路。許多人經曆了幻滅與重生,而且一生也隻有這麼一次。他們發現鐘愛的事物正在遠離,童年逐漸瓦解,人漸漸走向衰老,猛然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極端孤獨的冷酷異境。然而,更多人永遠停留在這處絕境上,終其一生痛苦地攀附在無可挽回的過去上,沉湎在失去的樂園——那最糟糕、可怕的夢幻中。
——《德米安》
29、除了對上帝進行膜拜之外,也要對魔鬼緻敬。
——《德米安》
30、上帝借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德米安》
31、最後的結果是,我和内心的意向、幻想或影子相處,要比和現實環境的相處,來得真實、生動。
——《德米安》
32、事實上,并沒有所謂的偶然。如果一個人迫切需要某樣東西,然後找到了這個東西,那麼賦予這種機會的就不是偶然,而是他自己,是他本身的渴望和迫切帶領他去找到它。
——《德米安》
33、人在一生中,總會有那麼幾次與尊敬和感謝這些美德相沖突,就連心地善良的人也幾乎無可避免。每個人遲早會走到跟他父親、老師分離的點上。每個人都必須感受一些寂寞的煎熬,大部分人都無法忍受,于是不久又再度和他人建立聯系。
——《德米安》
34、對,人們必須找到自己的夢,這樣一來,這條路就會變得輕松許多。不過,沒有一個夢可以永遠持續,每個夢都會被新的夢取代,我們不可以想要緊抓任何一個夢。
——《德米安》
35、愛不必請求,也不可要求。愛必須成為自己明确肯定的力量。它便不再是被牽引,而是去牽引。
——《德米安》
36、我們兩人,就像太陽和月亮,海洋和大地,我們的目标不是互相遷就,而是互相了解,看見并尊重對方的本來面目,明白對方是自己的反面和補充。
——《精神與愛欲》
37、死亡與愛欲是一體的,人們可稱生命之母為情愛或欲望,也可稱她為墳墓或荒蕪。這位母親名叫夏娃,她是快樂之源,也是死亡之源,她永遠在生育,也永遠在殺戮,在她身上,愛于殘酷合二為一。
——《精神與愛欲》
38、藝術家作畫,思想家尋找規律、表達思想,我們這麼做,隻是為了從那龐大的死亡之舞中拯救出一點什麼,留下一點比自身更為長久之物。
——《精神與愛欲》
39、在他看來,藝術和藝術家若不能像太陽一樣燃燒,像河流一樣激蕩,而隻是帶來安逸舒适的小幸福,那麼他們都是毫無意義的。
——《精神與愛欲》
40、在過去的短短兩年内,他徹底體會到一個無家可歸者的苦樂——孤獨、自由、森林和野獸的聲響、放蕩不羁的情愛、苦澀緻命的困厄。
——《精神與愛欲》
41、即使流浪一輩子,自己也永遠不可能變成維克托那樣的無賴,他不可能學會那種對抗殘酷的方式——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行徑,裝腔作勢、嘩衆取寵的做派,誇誇其談、沒皮沒臉的幽默。
——《精神與愛欲》
42、每一種人生的豐盛綻放都需要經曆分裂和沖突,若不懂得迷狂,又如何懂得清醒的理智?若無站在情欲後的死亡,又怎會有情欲?若無兩性間永恒的緻命敵對,愛情又算什麼?
——《精神與愛欲》
43、樹被砍掉了主幹之後,會在根旁萌發新芽,同樣,在患了病和被摧殘之後,人的心靈往往會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時期和充滿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裡發現新的希望,把被扯斷的生命線重新連接配接起來似的。這些根部萌發的枝條雖然茂盛多汁,生長迅速,但這種生命隻是表象,它永遠也不會再長成為一棵真正的樹。
——《在輪下》
44、自古以來,天才和教師之間,永遠存在着不可搖動的鴻溝。天才型的人在學校所表現的一切,對教師們來說都是禁忌。
——《在輪下》
45、甯可毀滅十次肉體,也不可傷害靈魂一次。
——《在輪下》
46、科學的東西往往是為了找新瓶反耽誤了裝陳酒那樣,不能兩全其美,而藝術家們則在無憂無慮地堅持着不少表面錯誤的同時,給人以慰藉和歡樂。這是批評與創造,科學與藝術之間久已存在的力量懸殊的鬥争,在這方面批評和科學總是有理的,卻未能讨好于人,而創造和藝術卻不斷在散播信仰、愛情、慰藉、美夢和永生感的種子,而且不斷能找到肥沃的土壤。
——《在輪下》
寫在最後
黑塞說: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隻有一個:找到自我。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如果你正經曆這樣或那樣的精神危機,如果你也希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相信黑塞可以幫助你。
我是@不二讀書齋,喜歡讀書,熱愛生活,與你一起讀好書,看世界,喜歡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啊,期待遇見同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