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作者:上觀新聞

上海連連高溫日,外面氣溫接近40攝氏度,但室内溫水“泳池”的小生命活蹦亂跳。原來,這些從上海崇明上市的南美白對蝦有福了,從此不再生活在暴露在外、靠天吃飯的傳統蝦塘裡。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在島上這座養蝦基地,位于工廠内部的大養殖池,池底帶有加熱裝置,水溫全年控制在28℃-30℃之間,耗水量僅為傳統養殖1/10,且整個養殖過程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廠裡,幾個“大學生農民”與蝦兒們一起在“溫泉池”閉關3年,終于圓了“内陸養蝦”的夢,可以将這一綠色養殖模式推及鮮蝦稀有的北方甚至西部。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上海碩士團隊下鄉不走尋常路

陳偉是這個基地養蝦團隊的成員之一,“我本身是從農村出來的,也想着要回到農村、做點實事。”4年前,他拿到上海海洋大學碩士學位。3年前來到崇明島養蝦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農人”。與陳偉相比,團隊還有2名研究所學生成員孫習武、莊保陸算是“老”農人。孫習武2010年畢業于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目前是項目負責人;莊保陸則于2008年畢業于水産與生命學院,負責該項目的裝備研發和工藝設計及優化。

今年7月,陳偉所在的10人左右團隊出産的第一批南美白對蝦順利上市。這種陸上對蝦的蝦殼更薄,出肉率高,肉質鮮甜,為行業帶來了新的養蝦解決方案。“既然是學養殖專業的,還是希望紮根江河湖海,把自己專業發揚光大。” 陳偉說。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傳統蝦塘多為露天設定,在鄉間泥地上挖坑填水,把蝦苗丢進去以後,養殖戶往往不會再進行管理。如果對産量有要求,就會再喂點餌料,補點水,有條件的會增加一些增氧裝置。由于受環境影響,也影響環境,土塘養殖的産量并不高。

水,最可寶貴。陳偉所在的基地屬于淡水區域,養殖用水是一定比例的淡水和鹽鹵調配而成的“半鹹水”,或通過海水配方調配的人工海水,以人工方式創造了養殖基本條件。3年來,團隊堅持“強排污、輕絮團、少換水、低能耗、高效益、綠色環保”19個字,研發了一系列裝備和養殖生産工藝,同時采用了“生物水處理技術”和“人工濕地技術”相結合的養殖技術路線,使養殖用水實作工廠中的房間内部循環使用,部分排放的養殖尾水經過“人工濕地技術”處理後再進行尾水回用,比“流水養殖模式”節水九成。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高溫潮濕,蚊蟲叮咬,不斷試錯

“我們一定要追求有高科技含量的工業化養殖”,陳偉一直忘不了他的導師——上海海洋大學譚洪新教授告誡他的這句話。

在項目建立初期,孫習武帶領團隊對目前國内主流的對蝦養殖模式、技術和養殖團隊進行了深度的考察和評估,最終确定了那19個字為核心的技術路線,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系列裝備和養殖生産工藝。19個字的背後,莊保陸為實作強排污不斷試錯,工廠中的房間高溫潮濕的生産環境和蚊蟲叮咬後的痛癢難耐,都絲毫不影響務農創業的決心。

通過多少個日夜的摸索,他們最終研發了以氣提推流裝置與中央集排污裝置為核心的養殖池系統,可以及時有效去除養殖水體中的糞便、殘餌等顆粒物,同時水體中的生物絮團濃度也能夠維持在有效去除氨氮等對蝦排洩污染物的水準。這樣低濃度的生物絮團也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增氧所需的能耗,提高系統的生物承載能力。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如何才能育好苗、養好蝦,換位思考很重要。”陳偉一直堅持這一養殖理念。南美白對蝦一般在150-180天可達到育種階段,為了充分認識和了解對蝦生長,從種蝦養殖繁育、幼體育苗、小苗标粗、青年蝦管理到大蝦養殖,陳偉對各個環節進行了系統性實踐和摸索。不管是哪一個生長階段,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給每個階段的對蝦創造最優的生長環境。

每一個日常操作,每一個資料波動,最終都會回報到每一個對蝦的生長狀态上。團隊建立了日常生産資料庫和分析平台,平台強大的資料積累能力和可視化分析能力最終給到最優的養殖解決方案和标準流程。這對于規模化生産,不斷疊代優化,提供了強力支撐。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自建隔離檢疫和病害檢測程式

事實上,對蝦作為活物,養殖生産過程難以像工業産品那樣做到嚴格的項目管理。而大蝦養殖環節是整個産業的最下遊,承擔了來自水、種、餌及市場等諸多風險。拿種苗來說,就是頗為頭疼的事情。其實,對蝦是較為低等的生物,其自身免疫系統并不強大,抗病能力相對較弱,一旦感染病毒、緻病菌或寄生蟲将導緻大面積損耗,幾乎無法采取治療等補救措施,給養殖戶帶來慘重損失。

在項目研發過程中,穩定的健康種苗是一切生産的基礎。“在生産過程中,曾經有苗種攜帶病毒進入了養殖系統,導緻好幾個批次養殖失敗,生産系統重新開機。”陳偉說,為了解決苗種病害問題,團隊強化了源頭管控,和苗種大場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做好苗種篩選工作,同時外購蝦苗在進場前需經過苗場檢測和自檢,初步确認沒有自帶緻病因子。

室内“溫泉池”閉關三年,南美白對蝦崇明上市,大學生農民内陸養蝦出招抗病毒

同時,團隊還研發并自建隔離檢疫系統和病害檢測實驗室,外購蝦苗進場後在隔離檢疫系統留觀5-7天,其間經過兩次檢測分析,再次确認無病害後才進入苗種标粗養殖系統。在苗種标粗養殖階段,再進行一次檢測,确認無病害後進入商品蝦養殖階段,這樣的系統工藝模式對産業同行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我們現在的工業化養蝦屬于設施農業範疇,是典型的‘新農業’。”未來,陳偉希望能夠繼續提升工藝水準,把蝦的養殖做到穩産、高産。“我想把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管理方案推廣到活蝦供應稀缺的内陸,包括北方地區,尤其是我的家鄉貴州。”把學術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才是新農人的浪漫。

本文圖檔來源:受訪機關      

來源:作者:徐瑞哲 蔡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