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作者:南方都市報

一個對“母親”身份進行嚴肅的社會學探讨,另一個遊走在自然當中,專注于陽光、雨雪、濕度、植被與生命之關聯等議題。7月10日,美國華裔藝術家張怡(Patty Chang)個展“我們都是母親”和中國藝術家童文敏個展“從南到北”在美凱龍藝術中心隆重新開機幕。其中,“我們都是母親”是張怡在中國的首次機構個展;“從南到北”則展示了童文敏最新的系列作品。

雙個展由美凱龍藝術中心首席策展顧問富源策劃,通過呈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代際的兩位女性藝術家的個案,試圖深入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美學和生命次元。

張怡:關于母親以及母親們的境遇

早在1990年代中期,張怡便于紐約替代性藝術現場脫穎而出,以極富挑戰的行為表演和錄像作品身份、親情、死亡等問題進行探讨。

在早期作品《鳗魚》中,張怡将一條鳗魚放在自己緊繃襯衫當中,16分鐘的視訊呈現了她十分痛苦但又介于狂喜的狀态。張怡的作品就是這樣,讓人緊張、不适,有的時候又給人以當胸一擊。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展廳現場

本次展覽的名稱取自張怡最新影像散文《我們都是母親》(2022)。在這部作品中,藝術家反思了觀察鼠海豚屍檢的過程,後者是她與科學家阿列克西亞·奈伊瑪尼斯和水體女性主義者、作家阿斯特利達·奈伊瑪尼斯合作項目《學以善終》的一部分。科學家對鼠海豚死亡原因的檢驗結果将被保管于拯救動物的檔案庫。線上上會議中,對屍檢的解釋,以及撫摸海豚屍體的漫長過程是一次關于哀悼的儀式。

影像中,藝術家以記憶遊戲卡的方式建立起撫摸死去的幼年鼠海豚的視覺檔案,以情動的哲思書寫探讨生物之間深層的情感連接配接。

意外的是,在後來對幼年鼠海豚的解剖中,人們發現它的胃裡有母乳。這部作品從這裡開始變得令人沉默。是它在被捕前剛喝了母乳嗎?可是從科學上來講,這隻幼年鼠海豚已經過了哺乳期。是它在被捕以後喝過母乳嗎?張怡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它在被捕的時候知道它将會死去嗎?它的母親看見了嗎?它母親知道它即将死去嗎?如果它被捕前沒有喝母乳,而是被捕後喝的,這意味着什麼?它的母親是不是在它被漁網纏住時給它喝母乳,為的是讓它在最後的時刻消除恐懼,平靜下來?

雖然這隻是藝術家憑借直覺進行的猜測,但卻讓人聯想到人類母親用母乳哺育、安撫嬰孩的舉動,同時也讓幼年鼠海豚喝下母乳的那神秘的一刻變得極度揪心、動人和殘酷。

展覽《我們都是母親》延續了張怡極具流動性的創作實踐中對關懷、創傷議題的探究。例如多頻影像《奶債》(2020)探讨釋放焦慮和哺乳之間的相似性。來自不同地域的表演者在泵奶的同時,朗讀不同形式和層次的恐懼,映射着更大範疇的不安全感。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展廳現場

談到這個作品,張怡說:“我請求參與的女性一邊朗讀其他參與者的恐懼清單,一邊泵取乳汁。當我向這些女性談起這件事的時候,我對于很多人能夠完全了解項目的前提感到驚訝。——恐懼、母乳以及對兩者的解脫這三者的關系,都在系統中建立起來,也同時令人難以忍受。”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展廳現場

展覽由此追溯藝術家此前的行為表演,如《在愛裡》(2001)中藝術家與父母看似長久親吻的禁忌探索,《Que Sera Sera/祈禱》(2013-2017)中記錄父親離去和兒子的出生,和《沮喪(母乳》(2017)系列照片中中對日常廢棄的母乳的記錄也映射尋找縮減的水體的過程。

在連接配接圖像和文字、身體與意志等不同物質媒介的深層關系中,張怡揭示了個體與集體共享的失去,以便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愈合的過程。

富源說:“張怡的工作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把身體作為平衡不同權力的觀看視角或者場域。從她早期的作品《鳗魚》到最近的新作,希望大家可以從展覽了解這位被寫入行為藝術史的藝術家所做的非凡工作。”

童文敏:人與自然的關系很重又很輕

“春天快到了,農民會把雜草都燒掉,用機器來粗翻一遍土地,然後越翻越細,再耙水道、引水、播種。粗翻的土地,很大塊的體量、粗粝的質感,非常吸引我。”童文敏說。

去年年底,童文敏到西雙版納西雙版納勐海縣曼召村的一個朋友家裡去曬“植物紋身”。因為天氣原因,原計劃十幾天,卻一下待了兩個多月。她閑時在周邊徘徊,有所觸動,開啟了“從南到北”的系列行為創作。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童文敏,《拂過》(靜幀),單頻影像(彩色,有聲),2分50秒,2022。圖檔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提供

在富于詩意的影像作品《拂過》中,童文敏和一棵七八米高的香樟樹一起倒挂在起重機的吊杆上,從左至右緩緩地拂過田野。遠方是綿延山巒,袅袅煙火。整個畫面廣袤、空靈、緩慢。

人對土地所做的事,往往是耕種和收割,是力與改造。童文敏卻發出了另一種行為,輕盈、無功利,有點漫不經心,表達性和情緒化。她告訴南都記者,這裡的人們靠山吃山,整個村子是做紙的,大家也會種茶來賣。他們的經濟來源包括食物,很多都是大自然直接給予。另一方面,假如有人砍掉了親手種下長了幾十年的樹,也覺得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人跟自然的關系是很重,但又是很輕的。我想表現那種很重又很輕的感覺。”

倒挂在起重機上的時候,童文敏仿佛成了樹的一部分,一條伸向天空的根系。她談到自己的特殊官感:“整個世界是颠倒的,特别美,而且視野特别開闊,就是地、天和交界處的山巒。後來我就不看了,閉着眼睛聽樹枝劃過土地的沙沙聲。”

她的身體也是這件作品裡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童文敏在此前對城市廢墟的考察中,關注到野生植物的生存韌性,并開始收集生長于不同地域的植物。在西雙版納,她通過漫長的日曬過程将這些植物紋印于自己的全身,儀式性地賦予身體以植物的靈性。

“提前一年收集的植物,壓成标本,再選了一些小一點的跟着身體的結構進行設計。茶山的紫外線特别強,每天在太陽光底下躺五個小時,正面曬了再曬背面。”童文敏告訴南都記者。過了大半年,她身上的植物紋樣依然清晰可見,但輪廓邊緣已漸模糊,“它轉印到了我的身上,和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然後它會消失,我又會回到曾經的自己。”

在美凱龍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從南到北”是童文敏新近開啟并持續進行中的同名行為表演項目的首次呈現。作為中國年輕一代行為表演藝術家,童文敏的創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環境與個體感覺的交叉地帶,通過看似背反邏輯的行為,激發微妙且具啟發性的行動及其視覺詩意。通過時常簡化的或具規律性的動作,在語義豐富的情境中提示身體與行動的寓言性品格。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童文敏,《告訴她》(靜幀),單頻影像(彩色,有聲),7分11秒,2022。圖檔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提供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童文敏,《天黑以後》(靜幀),單頻影像(彩色,有聲),9分48秒,2022。圖檔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提供

展覽中的六組影像作品記錄了藝術家印曬有植物紋路的身體從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曼召村向北開啟的一系列行為表演。在《拂過》裡童文敏倒挂在颠倒的大樹拂過土地;在《告訴她》裡,她伫立在種滿植物的沙堆頂端,用手部動作傳達情緒,随着鏟車鏟走沙土,身體也慢慢滑落;在《天黑以後》裡,童文敏夜晚爬到山裡的樹枝上,或倒挂,或斜倚,或躺卧,成為樹的有血有肉的一部分,很超自然,很魔性;在《絞殺》裡,她與另一名女子赤膊相鬥,模仿的是熱帶雨林中十分常見又觸目驚心的榕樹絞殺現象;《溫度》的場域已經轉移到了下雪的北方,仿佛某種儀式一般,童文敏又與一群人在火堆前感受溫度原地旋轉……

“我對空氣的濕度、陽光、一年四季溫度的變化、植被、不同地區的人文感興趣……那種很抽象的東西其實非常具體地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談及“從南到北”項目的緣起,童文敏告訴南都記者。

在做前一個廢墟項目的時候,她有整整一年的時間在同一個地方收集雜草。“可能今天灰蒙蒙的,明天又是一片陽光,它會影響你的心情、感情,甚至影響你的抉擇。它會支配一個故事的發生、改變。”氣候、陽光、雨水、溫度,這些東西無處不在,可考察它的微妙的差異卻需要很大的時間跨度和地理跨度。“是以我必須從南到北,經曆好幾年,每個地方會不一樣。”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展廳現場

探讨當代表演實踐的生命次元,張怡、童文敏雙個展在京啟幕

展廳現場

在這些作品裡,穿越在地理和四季裡的藝術家的身體既是圖像也是媒介,占據了出神與在場之間的臨界空間,在樸素神秘的層面中尋找意義。

表演實踐的過程也是與人接觸的過程。在行為表演實施和拍攝的過程中,童文敏請了許多當地的村民幫忙:砍樹、修剪樹枝、堆土堆、挖土……而那些偶然路過的人也隻是靜靜地觀看和等待。“他們沒有藝術背景,有點不知道我在幹嘛,隻是直感到你在做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于是對我非常地尊重。”童文敏說。

展期至10月10日。

南都記者、攝影:黃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