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作者:搜幾億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上一期,我們聊了張骞通西域和陸海絲綢之路,因為絲路的暢通,中國以絕對開放的姿态與東西方各國展開頻繁的貿易往來,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雄心勃勃的大漢天朝與亞歐8個國家的貿易交往,這中間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

當時日本還處在原始社會,北韓的北部還是大漢的疆土,大宛國的一匹馬引發了一場血腥大戰,中國的絲綢讓大秦人狂熱追求,價格賣到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安息國費盡心思地阻止漢朝與大秦交往,大月氏一路逃亡一路做起了中間商賺差價……

與中亞大宛交往

大宛這個地方,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内。西漢時擁有30萬居民,70多個城池,他們種植小麥和水稻,農閑之餘,老百姓把盛産的葡萄釀成美酒,當時大宛的富人藏酒可重達300多斤,可存放數十年之久。除了葡萄酒,大宛還盛産一樣東西,曾引起了一場戰争,那就是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裡聽到的“汗血寶馬”。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上一期我們就提到過這個西域小國,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去找大月氏聯盟,結果被匈奴抓到後軟禁了起來,後來他找到機會逃跑就是逃到的大宛,大宛王早就聽說漢富饒,想和漢通好,是以主動派人将張骞送到大月氏。

當張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後,漢朝與大宛建立起了正式的官方關系。一時間兩國之間的使者絡繹不絕來往頻繁,大宛成了中國絲綢西運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漢武帝時,大宛與漢的貿易關系時常受到匈奴勢力的影響。漢匈戰争,漢朝需要衆多優良戰馬,武帝從張骞口中得知,大宛有一種好馬,出汗殷紅如血,能日行千裡,據說是天馬的後代。漢武帝崇尚武功,特别愛馬,因為寶馬良駒是威武強盛的象征,是讓騎兵縱橫馳騁的基礎,一旦擁有這種寶馬,漢王朝騎兵與匈奴騎兵的差距将進一步縮小。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于是他派人持千金,包括一匹真馬大小的純金駿馬模型到大宛購馬,大宛王一看這可不得了,漢朝真是富得流油啊。他想奇貨可居,便拒絕售馬,還将漢使殘殺,劫奪了漢使所攜帶的财物,引起漢武帝大怒。漢武帝毫不猶豫地選擇出兵,派貳師将軍李廣利率軍出征大宛。大宛戰敗投降,便與漢朝重新結盟。此後大批汗血寶馬被運往中原,中國内地馬種也得到了改良。

與中亞大月氏的交往

大月氏,一個一直在逃亡路上的龐大帝國。赫赫有名的貴霜帝國就是大月氏人建立的。它在大宛西南,今天的阿姆河一帶,有40萬居民,擁兵12萬人,是個遊牧大國。

上一期我們說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要找大月氏當盟友。大月氏人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擊敗,被迫西遷到了伊犁河流域,後來又被匈奴的盟國烏孫占領了領地,再次南遷到今天的阿姆河一帶,征服了大夏(今阿富汗),此後,大月氏勢力不斷壯大。張骞通西域漢朝與它建立了正式貿易關系。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到東漢初年,大月氏貴霜翕侯丘就卻統一了月氏各部,在今天的阿富汗白沙瓦定都,建立了貴霜王朝,随後不斷向外擴張,橫掃到印度,成了地跨中亞及印度西北部的強大帝國。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貴霜帝國也成了中國絲綢西運的第一站,月氏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做起了中間商,賺取了大量高額利潤,他們向東與中國開展頻繁的貢使往來及民間通商,再将中國商品轉運于西方。月氏人經營絲綢貿易長達200年之久,貴霜帝國的金币都成為了絲路上的通用貨币。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貴霜貨币,它是模仿羅馬金币制作的

與西亞安息交往

安息,是漢朝時伊朗高原上的西亞大國,它的版圖非常遼闊,北達裡海,南抵波斯灣,東接大夏、印度,西至兩河流域。安息人特别善于經商,在鄰國常常能看見安息商人的車船。

張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派了副使去安息,随後安息大使随漢使到達長安,并獻上了魔術師和鴕鳥,由此,兩個國家建立起了正式的貿易關系。而後,安息相繼送來獅子和條支(叙利亞)的大鳥。

不得不說魔術師的到來,豐富了中國本土的戲法表演和百姓的生活,那時安息的魔術師就能表演吞刀吐火、逃遁、搬運、懸浮、變形等在現代看來也很有難度的大型節目了,讓百姓感到大為新奇,可以說是“我看不懂,但大為震撼!”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漢畫像石“吐火”

如果說大月氏建立的貴霜帝國是絲綢西運的第一站,安息則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帶,中國絲綢西運羅馬,無論走東段的哪條道路,最後都要彙集到安息。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安息自然要好好利用起來,是以,安息在其中壟斷了東西方的貿易,并且始終極力阻止羅馬與中國發生直接的貿易關系。

公元97年,東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今羅馬),甘英到達波斯灣,想要橫渡大海到達大秦,但被安息人忽悠“海路十分遙遠,如果遇到逆風要兩三年才能到達,而且船上容易患病,你會發狂墜海而死。”甘英聽後隻好望洋卻步,傳回漢朝。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安息人在阻止中國與羅馬直接貿易的同時,積極轉運東西方物品。中國的絲綢、鐵器源源不斷流向西亞、羅馬等地,西方的珠寶、琉璃、香藥、象牙、犀角及獅子、鴕鳥等各種奇禽異善也經由安息商人使者傳入中國。

與歐洲大秦交往

大秦便是大名鼎鼎的羅馬帝國,大秦和大漢,一個是西方強國,一個是東方強國,兩個國家有着各自輝煌燦爛的曆史和文明,早就想交好了。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但是,因為大漢與大秦離得太遠了,不論是海路還是陸路運輸都有若幹國家阻隔,陸路最主要的是羅馬東部的鄰國安息,海路則有阿拉伯人,兩國顧盼相對,硬是眼巴巴望着被拆散。不過,海上的阻力小于陸上,是以大秦與大漢的貿易主要是經海上進行的。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羅馬人對中國的絲綢有着近乎瘋狂的喜愛,富庶的羅馬成了中國絲綢最大的消費市場。西漢時,羅馬每年都會派出商船航行到印度西南海岸,隻是為了采購中國的絲織品。是以,中國絲抵達羅馬後,價格極其昂貴,經過萬水千山輾轉而來的中國絲綢,成為羅馬人孜孜以求的奢侈品。羅馬帝國為減少絲綢的中轉,曾極力尋求與中國直接通商。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東漢時期,随着海上交通的發展與航海技術的提高,中國與羅馬之間的海路貿易愈加繁榮。

販運到中國來的羅馬商品有金銀、玻璃、海西布、火浣布,其中火浣布在當時最為稱奇,甚至朝中的貴族以它來鬥富。與此同時,流入羅馬的中國絲綢也促進了羅馬絲織業的發展,不少城市成了絲織業中心,他們把來自中國的絲綢拆解,重新染色,再織成羅馬人喜歡的比較薄的帶花紋的絲織品。

與南亞身毒交往

中國的絲綢、 鐵器早在張骞出使西域以前就傳入了印度。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看到了由印度轉來的四川蜀布,便得知中國四川與印度之間有貿易通道的存在,也就是西南絲綢之路。張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印度使臣與漢使一同來到長安,自此,中國與印度建立起了正式的官方貿易關系。

當時官方貿易主要是通過陸路的西北絲綢之路,因為西南絲綢之路遭到西南當地少數民族的阻攔,但這沒有影響到民間商人的貿易,他們私下常常通過這條絲路用絲綢換取印度的犀角和象牙。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東漢時,哀牢(雲南、緬甸北部地區)人歸順,東漢在這裡設立了永昌郡,滇緬通道打通,漢朝與緬甸的撣族開始官方交往,經由緬甸,中印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

此時印度的西北部被大月氏建立的貴霜帝國占領,印度商人、使者便多從海上絲綢之路來中國了。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與東南亞撣國交往

撣國就是今天的緬甸,漢朝時,東南亞地區大部分都還處于原始部落,但也有一些地區出現了像撣國這樣的早期國家。

上文我們說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見到了由印度轉來的四川蜀布,就是先由緬甸轉口印度再進入中亞的,那時緬甸已成為中國與印度間的重要商業通道。

漢武帝時開辟了南海到印度洋的航線後,這條航線上的東南亞各地與中國的貿易關系便漸漸開展了,緬甸更是成為與中國往來較多的東南亞國家。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漢朝的商人常到撣國用絲綢換取當地的寶石、翡翠,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好比絲綢對于羅馬人,這些稀奇的洋玩意對于漢人來講,就是稀世珍寶,隻有顯赫的王室貴族才能擁有。商人自然也看到了商機,流動愈加頻繁。東漢時,雲南哀牢地區以多珍珠、翡翠、琉璃、琥珀著稱,但其實這些物品都不是哀牢本地的,而是緬甸、印度、羅馬的特産,這都要歸功于往來的商人。

除民間貿易外,官方交往也較為頻繁。撣國多次派使者到漢朝,前後帶來本國産的諸多珍寶,音樂及魔術師,漢朝則回贈絲織品和金銀。

與東亞北韓交往

北韓與中國東北地區相鄰,西漢時,漢武帝滅了衛滿北韓統治了北韓北部,在這裡設立了四個郡縣,傳入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産技術,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西漢末,漢朝中央政府對北韓半島的控制力減弱,北韓半島北部少數民族扶餘族的一支,在首領朱蒙的帶領下,南下建國,建立了高句麗政權。高句麗政權雖然趁中原離亂之際迅速擴張,但統治者很清楚中原王朝的強大,是以東漢時期高句麗派使臣來漢,自此兩國建立起了外交關系。漢朝的絲綢、養蠶缫絲技術、五铢錢、鐵器、漆器及銅鏡相繼傳入北韓。北韓的名貴貢品果下馬、檀弓、獸皮紛紛傳入到中國。

“果下馬”顧名思義就是人騎上馬後可以自由在果樹下行走,說明馬十分矮小,果下馬以身材矮小著稱,可以說是馬中的柯基了。當時,果下馬被運到西漢的後宮,專供皇太後乘坐的小馬車用。

北韓山多地少,森林茂密,自古就有射獵的習俗,北韓人也擅長射箭。北韓弓不同于中國弓,尺寸小,但反曲非常大,射速很大。他們獨特的片箭箭身短小,輕巧,飛得遠。是以北韓的檀弓也受到了漢宮王侯貴族的喜愛。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與東亞日本交往

漢朝時,日本列島還處于原始部落階段,由于仰慕大漢朝的國威與富強,日本列島的30多個部落都派了使臣前往中國。東漢光武帝時,倭奴國(今日本九州福岡市)奉貢朝賀,光武帝特賜一枚金印。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1784 年,這枚金印被日本的一位農民偶然發現,印上刻着五個字“漢委奴國王”,印紐模仿的是蛇形,現藏于日本福岡市博物館,1931年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它講述了日本與中國王朝交流的故事,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兩漢時期的外貿:大漢帝國與8個國家的“第一次”

随着中日交往的深入,中國的絲綢、銅鏡、銅劍等商品輸入日本,公元199年中國的蠶種也經過北韓半島傳入到日本。

不斷繁榮的絲路貿易,讓大漢朝走向了世界,也讓世界走進了中國,源源不斷的商品在輸入到國内的同時,也改變了百姓的衣食住行,下一期我們将聊聊漢朝商人都帶了哪些貨,以及最受歡迎的洋貨。

參考文獻:《中國對外貿易通史》孫玉琴 常旭

上期文章:

中國貿易史:3000年前中國制造的頂奢,讓老外争相追捧 兩漢時期的外貿:中國真正走向世界的開始(一)

兩漢時期的外貿:中國真正走向世界的開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