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作者:第一條消息

曆史像車上的倒後鏡,往前開的時候總得好好看看。

蘋果近期上了兩次熱搜:一個月前,iPod 正式停産。上個星期,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公布了「iOS 16 自定義鎖屏」功能。前者來自人們對 21 世紀初「半島鐵盒」般的惆怅懷戀,後者意味着不少人對蘋果采用花裡胡哨的「安卓式」設計的不滿。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iPod 最大的創新是點選輪、使用者界面、尺寸、電池壽命、快速傳輸充電線、容量、U 盤存儲性、易用性以及與 iTunes 同步的功能組合——每一個地方都是優點

iPod 樸素、節制、優雅的設計,常常被「小巧」「便攜」的評價淹沒。潮流越是令人眼花缭亂,就越難以掩蓋 iPod 的匠心,即使它的時代已經落幕。

消費電子裝置定義了現代生活。問題是,這些裝置「應該」是什麼樣子,它們應該擁有哪些功能,功能要如何設計安排?

iPod 背後,包含了上個世紀風靡一時的構成主義、包豪斯現代主義和極簡主義的設計理念,是我們了解何為「現代生活」的鑰匙。

藝術與工廠相遇

iPod 和博朗 T3 袖珍收音機特别像:二者都是線條簡潔、四角圓潤分明的「白塊」,圓形操控盤。唯一不同的,一個帶揚聲器,一個帶液晶顯示屏。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iPod(左)和博朗 T3 袖珍收音機(右)完美展現了産品的細節和功能的層次

德國博朗的産品,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前首席執行官喬布斯,和前首席設計官喬尼·艾維都情有獨鐘。不僅是 iPod,蘋果有大量産品都對博朗的裝置進行了深情「緻敬」。

像博朗 T1000 收音機與 Mac Pro,博朗 LE1 揚聲器與 iMac,博朗紅外線發射器與 iSight 攝像頭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博朗 T1000 收音機(左)與 Mac Pro(右)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博朗 LE1 揚聲器(左)與 iMac(右)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博朗紅外線發射器(左)與 iSight(右)

這些博朗産品多半出自有「設計教父」之稱的德國設計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之手。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創造的生活裝置引領了整個時代的審美風潮,至今影響力不退。他為博朗設計的時鐘、收音機、機算器、相機和廚房用具,讓喬尼·艾維感歎再「無法改進」一步。

著名設計師 Philippe Starck 一次對拉姆斯說「蘋果在偷你的東西」,拉姆斯幽默地回應「模仿是最真誠的奉承」。

「少,卻更好(Less but better)。」拉姆斯的名言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相映成趣。蘋果公司遵循類似的理念,讓「極簡風」至今依然大行其道。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迪特·拉姆斯和他的設計作品

迪特·拉姆斯本來是一名建築師,1955 年加入德國電器制造商博朗,從事辦公室的室内設計工作。他偶然轉向工業設計,在 1970 年代後期,他将自己的設計理念提煉為十項原則。這寫設計原則備受

好的設計是創新的。

好的設計使産品有用。

好的設計是審美的。

好的設計使産品易于了解。

好的設計是誠實的。

好的設計是不引人注目的。

好的設計是持久的。

好的設計是徹底到最後一個細節。

好的設計是環保的。

當然,好的設計是盡可能少的設計。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迪特·拉姆斯的代表産品,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分别是:Radio-Phonograph;TP1 便攜式電唱機;刮胡刀;SK 4 無線電留聲機,被英國人戲稱為「白雪公主的棺材」;PS2 立體聲唱機;RT 20 tischsuper 收音機;L450 平闆揚聲器、TG 60 盤式錄音機和 TS 45 控制器

拉姆斯設計的電器功能齊全,容易上手,經久耐用。乍一看沒那麼引人注目,而相處日久,就能體會到它們散發的優雅和簡練,以及永不過時的「現代」味道——哪怕最早的産品到今天都超過 60 年了。

拉姆斯的「導師」是弗裡茨·艾希勒(Fritz Eichler ,1911—1991)。艾希勒以「整體設計」為圭臬,一年之内就為博朗制定了方向。這套辦法人稱「藝術與工廠相遇」:他一邊聯系大學裡的藝術創意人才,積極合作;一邊将設計和公司内部技術開發相結合。

拉姆斯和艾希勒當時或許沒有想到,博朗的設計理念會備受喬布斯和張小龍推崇,并展現到蘋果和微信的産品設計上,進而影響了數十億人。

形式服從功能

1951 年,德國博朗公司創始人馬克斯·博朗突發心髒病去世,他的兩個兒子歐文·博朗和阿圖爾·博朗臨危受命:一個 30 歲,一個 26 歲。博朗兄弟接手時,就打算對産品風格來個「大換血」,博朗産品「應該是為那些對現代生活方式持開放态度的人打造的,他們關注真實性和品質」。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弗裡茨·艾希勒的自畫像

歐文·博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認識了弗裡茨·艾希勒,後者當時是陸軍無線電操作員。之前,艾希勒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學習藝術史和戲劇,1935 年獲得了戲劇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方向是手偶和木偶劇的設計。二戰剛結束,他搬到法蘭克福,當導演和商業電影制片人。1955 年,他受歐文的邀請,走進博朗公司,他們的共同目标是:未來的德國需要什麼?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弗裡茨·艾希勒制作的木偶

那時博朗根本沒有設計部門。艾希勒是來「做廣告」的,拉姆斯是室内設計師。很快,拉姆斯就被艾希勒上司的設計部門吸引過去,這個部門成為美學上的「最高權威」。1960 年,艾希勒擔任第一任設計總監,1973 年進入監事會,直到 1990 年「退休」。拉姆斯從 1961—1995 年間一直擔任首席設計師。

艾希勒晚年接受采訪說,華麗的裝置适合舞台環境,但不适合裝飾高雅的現代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是以,裝置應該不顯眼,又實用,就像沉默的仆人。同時,裝置的功能應該以清晰的形式識别出來。人們會喜歡這些裝置,享受與它們一起生活的樂趣。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弗裡茨·艾希勒(左)與迪特·拉姆斯(右)

艾希勒的「代表作」有留聲機「SK 1」和「SK 2」,以及「KM 3」食品加工機。拉姆斯設計了素有「白雪公主之棺」之稱的「SK 4」,T 52 便攜式收音機(1961)和 T 1000 收音機(1963),和高品質的 D 系列幻燈片投影機 D45、D46。他給家具制造商 Vitsoe 設計的 606 萬用置物櫃系統(1960),也成為經典。

艾希勒和拉姆斯将設計提升到了整個公司的戰略層面,他們的角色很像今天的産品經理,既要與管理層一起,密切關注産品開發,也要以設計師的身份為産品的基調做規劃。艾希勒在戲劇和電影方面的實踐經驗,以及對藝術史的體悟,使這個家用電器制造商,一舉成為 20 世紀最光彩奪目的美學代言人。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大名鼎鼎的 T100 收音機,特别那個紅點,是不是和《2001 太空漫遊》裡的計算機 HAL 很像?

艾希勒和拉姆斯一樣,屬于堅決的「功能主義者」。艾希勒臨終前接受采訪,說「對于具有要實作的功能的裝置,我無法想象該功能不是設計的起點」。

沉默的仆人?

艾希勒和拉姆斯的設計理念,總結起來就是,回歸純粹,回歸簡單。

他們的設計作品,将世界的觀察和建議清晰、有序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每一處細節流露出的平靜、内斂、慎重,顯示出藝術家為世界帶來「秩序」的内在渴望。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拉姆斯的 Vitsœ 606 萬用置物櫃系統,人們能從中發現設計者「創造秩序」的渴望

因為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石油危機波及全球,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阿波羅号登上月球,放浪形骸的嬉皮士正在追求靈魂和肉體的全新體驗,「五月風暴」掀開了起火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一角,古巴飛彈危機讓人意識到活着不過隻是僥幸的劫後餘生。

自 1960 年延續至 1975 年的「極簡主義」風潮,用清教徒的克制抵抗澎湃的時代情感。極簡主義藝術家也被稱為「男士俱樂部」,他們普遍癡迷于機械式的冷酷作品,毫無浪漫氣息,工作風格也跟制定計劃、下達指令、監督生産的工程師差不多。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極簡主義,丹·弗萊文《獻給 V·塔特林之紀念碑 1》1964

和波普藝術家類似,極簡藝術家同樣從作品中擦除個人痕迹,拒絕任何有關情感和主觀性的表露。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極簡主義,唐納德·賈德《無題(堆疊)》1967

極簡藝術明顯帶有 20 世紀 20 年代包豪斯的影子:不拘小節,品位高雅——大衆「甲殼蟲」,企鵝出版社的圖書封面,鉛筆裙,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和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大面積白色空間……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xxx 包豪斯,莫霍利-納吉《電話 EM1》1922

包豪斯起源于左翼的「工藝聯盟」,宣稱「藝術由人民創造、為人民服務」,反對功利主義,要求「建立更加文明、更少自私的社會」。「純潔的象征」風靡全世界,從紐約的林肯中心,到北京的「十大建築」,我們都能看到包豪斯樸素、節制、優雅的展現。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 包豪斯,阿德勒&沙利文的溫賴特大廈 1890—1892

極簡藝術也有構成主義的影子。當時極簡藝術也被人稱為「太空時代的藝術」,講究精準、無情的條分縷析。極簡藝術家不僅像工程師,更像科學家,探索物質、系統、體積、品質——這就是艾希勒團隊從「未來的德國要什麼」中得到的答案。不僅是德國,整個世界都需要這樣的「感覺」。

著名導演庫布裡克的電影《2001 太空漫遊》,絕大部分場景都非常「極簡風」。大面積的白色空間,空曠、嚴密的宇宙飛船,以及冷酷無情、言簡意赅的中央電腦 HAL——簡直就像是博朗公司設計的産品。特别是影片開頭結尾出現的「黑色石碑」,一塊巨大、光滑、冰冷、棱角分明的黑色石碑,觀衆可以從對它的解讀之中發現無限的可能。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電影《2001 太空漫遊》(1968)海報,我們也不知何處是歸途

構成主義盛行于 20 世紀 20 年代左右。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馬列維奇的《黑色正方形》(1923),畫布上隻有一個黑色正方形,觀衆可以思考黑白色之間的邊界、二者關系的平衡,觀察顔料的質地,感受白色的輕盈和黑色的厚重。馬列維奇認為他已經解除了「客觀象加在藝術上的重負」,這就是抽象藝術的好處。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很少有人「看懂」《黑色正方形》

當艾希勒說「電子消費裝置定義了現代生活」時,電視機、手機、個人電腦還沒有進入千家萬戶。今天的我們再凝視自己的身邊,電器與人的沖突關系從未展露地如此深刻。我們使用電器,電器也在界定和馴化使用者的「性别」「角色」和「權力」。

在家庭中,誰使用洗衣機,誰清理洗衣機,誰用瓦斯竈做飯,誰用洗碗機洗碗,誰在獨占遊戲機,誰在守着電視看綜藝……就在數不清的「使用」的較量中,我們定義着自己的生活,定義着對家庭的「掌控」,不自覺地完成了角色的模仿和配置設定。

啟發了蘋果、微信的設計哲學,永不過時

▲博朗 MPZ 21 多段榨汁機

須臾離不開的手機,簡直成為人體的另外一個器官。當「中介物」成為人類自身時,它的功能才算真正「達到」了嗎?

功能完美、設計優美、層出不窮的電子裝置,還是那個「沉默的仆人」嗎?

這一定是艾希勒和拉姆斯都希望回答的問題。極簡主義本身就包含了對消費主義的反思,在所有産品冷靜、客觀、嚴謹而優美的設計背後,傳遞的是一種「節制」的态度,這種設計不為「輕率消費」而服務。

黑色幽默的是,在今天,越是極簡風的産品,越能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