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伏天”來臨,古人是怎麼消夏的?這些冷飲幫他們熬過盛夏

作者:勞動報
摘要:“三伏天”來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燒烤”模式;當代人有空調、有冷飲,古代的人們是如何熬過炎炎夏日的呢?
“三伏天”來臨,古人是怎麼消夏的?這些冷飲幫他們熬過盛夏

“三伏天”來臨,高溫酷暑下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燒烤”模式。習慣了與空調、冰箱、冰飲為伴的現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古代的人們是如何熬過炎炎夏日的。實際上,古人的冷飲有很多,不同時期各有不同。

古代的花樣冷飲

漢代有一種蜜水,是在冰涼的井水中加入蜂蜜攪拌而成。

“三伏天”來臨,古人是怎麼消夏的?這些冷飲幫他們熬過盛夏

東晉時期醫藥學家葛洪發明了涼茶,不僅可以降溫解暑,還能敗火,遂成為夏季飲品。

隋唐時期,人們将“飲料”稱為“飲子”。“飲子”用果品或草藥熬制而成,既可以解渴,同時還可以清熱解毒。隻不過,此時民間雖有售賣冷飲制品,但價格昂貴。

宋代出現了專門售賣冷飲的店鋪,在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之中,就描繪了一些專門售賣“飲子”的攤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賣“飲子”的店跟如今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奶茶店倒是異曲同工。

根據《東京夢華錄》中“州橋夜市”一節的記載,當時北宋的都城汴梁就有“冰雪冷元子”和“甘草冰雪涼水”,一聽名字就知道是清涼的冰食。“是月時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清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迩笙歌,通夕而罷”,足以可見冰食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南宋詩人楊萬裡曾描繪盛夏六月賣冰消暑的場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金人元好問也在《續夷堅志》中記錄了一種叫作“珠子冰”的冰食,“臨洮城外洮水,冬月結小冰子如芡實……洮城中富人收貯。盛夏以蜜漿調之,如真珠粉然”,就像珍珠冰圓一樣。

明清兩朝,美味冷飲層出不窮。清代除酸梅湯、西瓜汁等常見飲料外,還出現了一種叫做“荷蘭水”的飲料,類似于檸檬汽水。

古代“網紅”冰淇淋——酥山

所謂“酥”,是從北方遊牧民族傳來的一種乳制品,與今天的奶油、黃油相似。

唐朝制作“酥山”,首先要将“酥”(奶油)加熱到近乎融化,中間可以加上蜂蜜、酒釀等。然後滴淋在盤子一類的器皿上,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再将其放到冰窖裡冷凍,最後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

除了白色的“酥山”,後來還出現過“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南宋詩人楊萬裡曾在《詠酥》中這樣描寫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覺:“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古代的冰從哪裡來?

古人制作冷飲,很多時候都得用到冰。但古代沒有冰箱,冰從哪裡來呢?

其實,早在商代,生活在豳地(今屬陝西旬邑、彬縣一帶)的先民,就在周文王祖先公劉的率領下發展農業生産。在漫長的勞動實踐中,掌握了冬季藏冰的方法。

“三伏天”來臨,古人是怎麼消夏的?這些冷飲幫他們熬過盛夏

《詩經》中就介紹了商周時期的儲冰勞動的場面,詩中寫道:“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因為用冰起初與獻祭活動相關,是以當時的統治者将采冰、儲冰視為一件大事,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吏管理這項事務。

周代掌冰的官吏稱為“淩人”,《周禮·天官·淩人》中較長的描述了從業人員在冬日特定時候開始要鑿冰、藏冰,春天來臨,要開冰、出冰,并交代了冰的用途,比如冷藏食物和美酒等。

然而古代采冰、制冰、運冰、藏冰耗時費力且條件苛刻,隻有朝廷和達官顯貴可以做到,是以夏日之冰也成為珍貴之物,朝廷往往在夏日以冰頒賜官員。

在民間,唐代出現了私家藏冰的“冰商”,自己挖冰窖冰井藏冰,等到夏日再拿來售賣,但價格昂貴,遠非普通百姓可以享受之物。

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産火藥時開采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熱能,使水降溫至結冰。後來,冰塊的價格就逐漸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