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新發現2000萬年前短面猬化石 與北美“親戚”更密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發現2000萬年前短面猬化石 與北美“親戚”更密切

準噶爾合短面猬頭骨化石及線條圖(圖:高偉)。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内蒙古中部2000萬年前的早中新世食蟲類化石動物群中最新研究發現三種短面猬化石,它們擴散能力很強。其中,頭骨儲存完好的準噶爾合短面猬與北美洲短面猬類的親緣關系更加密切。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新近紀(距今約2100萬年至400萬年)哺乳動物課題組完成的這一古動物演化研究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曆史生物學》線上發表。

該課題組研究人員介紹說,短面猬是一類奇特、面部短縮的猬科動物,其牙齒數目明顯減少,并且具有和食肉類相似的裂齒。與其他猬科成員相比,它們的時空分布相當有限。短面猬亞科最早出現于蒙古國湖谷地區早漸新世(約3000萬年前),其後逐漸擴散至中國北部地區和哈薩克斯坦北裡海地區,早中新世開始出現于北美洲西部,晚中新世(距今約900萬年)最終全部絕滅。

中國新發現2000萬年前短面猬化石 與北美“親戚”更密切

準噶爾合短面猬化石出土的敖爾班地點3D複原圖(圖:張紹光)。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亞洲地區的短面猬對于研究該類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關重要,然而亞洲此前已知的短面猬化石材料十分稀少且殘破,除甘肅的臯蘭山後短面猬外,絕大部分屬種化石僅以下颌或零散牙齒為代表,能夠提供的資訊有限且缺乏準确性。

本次研究發現的準噶爾合短面猬頭骨化石儲存完好,經過詳細分析和對比研究,顯示準噶爾合短面猬與北美洲短面猬類而非亞洲其他短面猬的親緣關系更加密切。研究人員推測,與準噶爾合短面猬關系密切的一支短面猬,可能直到早中新世早期才和若幹食肉類一起擴散至北美洲。

研究人員指出,這次準噶爾合短面猬化石發現地與該種最初命名産地新疆富蘊距離超過2000公裡,證明短面猬和大耳猬等少數現生猬亞科成員一樣具有非凡的擴散能力。

中國新發現2000萬年前短面猬化石 與北美“親戚”更密切

中國已發現短面猬類化石地點分布圖(圖:課題組)。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此外,最新研究發現的三種短面猬化石中,另外兩種為體型大小和形态特征均有差異的短面猬,這也表明短面猬并未像學界以往認為的那樣罕見,其在适宜環境下具有相當的分化和多樣性。

據了解,内蒙古中部地區新近紀哺乳動物化石的調查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對化德縣二登圖地點的化石采集,此後的若幹研究工作使該地區不少地點成為新近紀東亞知名的經典化石地點。上世紀80年代,内蒙古中部地區新近紀地層中發現多個小哺乳動物群,并基于齧齒類化石初步建立該地區的生物地層年代架構。2018年以來,中科院古脊椎所與當地研究機構持續合作,對内蒙古中部地區新近紀地層進行系統野外考察,進一步完善該地區小哺乳動物尤其是非齧齒類的研究工作。(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