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作者:坐景觀天

燕子在人們的心中一直是一種非常吉祥的鳥,而除了咱們看到的喜歡在農村屋檐下築巢的普通燕子以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燕子叫做“雨燕”,它也常被人們稱為“無腳鳥”。

這種燕子一生邊飛邊睡,一旦落地就如同死亡,那麼,它是如何繁衍後代的呢?它真的天生就沒有雙腳嗎?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生命不止、飛行不止的雨燕,到底有着怎樣非凡的經曆。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追逐嬉戲的雨燕

雨燕的自述

雨燕科的鳥類統稱為雨燕,它們還有一個别稱叫做樓燕,在世界範圍内均有分布。雨燕科之下有很多種,比如高山雨燕、普通雨燕、白腰雨燕等等。

以普通雨燕為例,它們的羽毛十分樸素,是深褐色的。而别看它們長得平平無奇,卻憑借自己超強的飛行能力,擠入了鳥類飛行排名當中。張開雙翅飛行的雨燕其羽翼就像是兩把鐮刀,看起來頗具美感。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羽翼形似鐮刀

當然,雨燕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候鳥,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雨燕每年都要長途跋涉地從北飛到南。

以生活在北京的雨燕為例,當時研究人員在它們的背部安置了重量僅為0.65克的微型光敏定位器,用來監測它們遷徙路徑。

最終發現,這些雨燕從北京的頤和園出發之後,朝着西北方向飛行,途徑了内蒙古和新疆,然後跨過了邊境線朝着西南方向飛去。後來它們穿越了紅海進入非洲,一路南下,經過了3個月的飛行最終抵達南非。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北京雨燕的遷徙路徑

經過統計,這場遷徙往返至少飛行了3.8萬千米左右,已經和地球的赤道長度差不多了。難以想象,重量隻有幾十克的小鳥,竟然能有這樣的毅力飛這麼遠,并且每年都會重複這種行為。

是以,許多人認為雨燕是真的熱愛飛行。毫不誇張地說,它們是真的向往藍天并屬于藍天的生靈。

一邊睡一邊飛

前文中我們提到研究人員對雨燕的遷徙軌迹進行了追蹤,最終得出了它們飛行的距離。這場飛行開始于7月的下旬,結束于10月底,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内飛這麼遠,就證明了雨燕的飛行能力确實不俗。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飛行中的白腰雨燕

根據研究結果來看,雨燕的飛行速度最快可以達到48米/秒,時速大約是172.8千米。

當然它們也不會一直保持着超高速的飛行,是以一般的統計資料會指出雨燕的平飛速度在112千米/小時,也算得上是鳥類當中的飛行高手了。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會用雨燕的飛行速度和鷹隼之類猛禽俯沖時的速度對比,指出它飛得并不快。這種比較沒什麼意義,因為雨燕屬于長距離飛行高手,是動物界著名的“馬拉松”選手。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飛行能力同樣強悍的猛禽

雨燕在遷徙的過程中,有時候為了趕路會連續不斷地飛行,持續飛行的天數甚至能達到9天。

可能大家看到這會覺得,雨燕這小小的身體裡也藏着太多能量了,竟然能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飛這麼久。實際上并不是這樣,雨燕在飛行當中就會順便完成睡覺、吃飯之類的事情,是出色的“一心多用”選手。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雨燕的身體結構

首先咱們來聊聊雨燕是怎麼做到邊飛邊睡的,它們采用的是“半腦慢波睡眠”的方式。

這種方式意味着它們在睡覺時,隻有一半的大腦在休息,另一半則繼續維持工作。并且咱們在前文中提到了雨燕流暢的身材和鐮刀般的羽翼,這都可以幫助它們在一定高度之下,順着風滑翔。

這時候,往往不需要費太大的力就能向前飛行,是以雨燕才能輕松地做到睡覺、飛行兩不誤。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獨特的半腦慢波睡眠

至于捕食與喝水,也都能在飛行當中完成。因為雨燕的主食本來就是空中的各種昆蟲,是以邊飛邊幹飯對它們來說并不難。

至于喝水,有些人可能會想難道這家夥等着天下雨,然後張嘴順便喝點嗎。那倒沒有這麼誇張,隻是雨燕喝水并不像尋常的鳥類,需要在岸邊或者石塊上站立着,一次性補給完成。而是在飛過湖面的時候,蜻蜓點水般的掠過。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喝水無需停留

吃飯睡覺的問題總算是解決了,那麼不停飛行的雨燕是怎麼交配、繁衍的呢?

這可以分為很多種情況,但一般來說,在飛行的過程當中确實可以完成交配。如果你看到雨燕在空中有“滑落”并且貼在一起的姿勢,那麼就說明它們正在交配當中。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飛行中也能完成交配

當然雖然交配能在飛行中完成,但是築巢産卵還是要停止飛行的,不可能說随意在飛行當中就“下蛋”了,那小雨燕豈不是尚未見到這個美麗的世界就逝世了。

不過,雨燕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就算築巢也會選擇各種比較高的洞穴和縫隙當中,鮮少會選擇低矮的房檐。

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副教授趙欣如表示,“雨燕屬于攀禽,适合在懸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原本隻能依附于山體裸岩的縫隙和洞穴邊緣,從高處向下俯沖的同時扇動翅膀才能升空。”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雨燕喜歡栖息在懸崖峭壁上

很多人可能無法了解攀禽的意思,這其實正是雨燕“無腳鳥”外号的來源,而事實上它并不是沒有腳,隻是這雙腳患有“殘疾”。

“無腳鳥”為何落地如同死亡?

咱們都知道,鳥類的爪子是可以對握的,這使得它們可以抓握樹枝和停留在地面上。而雨燕的4個腳趾确實齊齊向前的,這就意味着它們不僅無法對握,落地也沒有足夠的後蹬力,甚至都很難站穩。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殘疾的爪子

是以并不是雨燕不願意停下來,在地面上走走,而是身體的缺陷使得它落地就很難再起飛。而對它來說,不能起飛就意味着無法進食、取水,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淪為别人的盤中餐,就是被活活餓死,相當于已經被下了死亡判決書。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雨燕常常在高樓寰宇當中飛行,像一些高大的古建築是它們最喜歡築巢和停留的地點。

許多生活在北京的人就表示,上世紀經常能聽到雨燕群發出尖利的叫聲從頭頂飛過,或者是在古建築群之間嬉戲飛行,成為了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在古建築群當中飛行的雨燕

由此可見,古時候所說的王謝堂前燕準确來說應該是雨燕,不飛入尋常百姓家生活,主要是因為房屋的高度不夠,使得它們的下一次起飛受到了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讓不少中國人倍感親切的北京雨燕,随着城市的發展,種群數量減少了許多。

北京雨燕的“銳減”

大家可能不知道,北京在古時也叫燕京,這就說明燕子在城市文化的曆史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據說殷商時期的人,都認為燕子是它們的祖先,并且直接将其稱為“玄鳥”。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飛行中的雨燕

可以說,雨燕陪伴北京經曆了風風雨雨的變化,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王朝在這裡興起又衰落。可是到了如今,它們似乎迎來了自己衰落的時間。

北京古建築的減少,使得大量的雨燕失去了可以栖息的家,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北京雨燕無法找到适宜的巢址,是其數量銳減的深刻原因。”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副院長徐基良指出,出于文物保護目的,防止麻雀等鳥類的糞便腐蝕漆面和木材,許多古建築都在鬥拱的空隙前安裝了防雀網。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迎着夕陽飛行的雨燕群

人與自然本應就是和諧共生的存在,這些陪伴我們曆經滄桑的鳥類不該就這樣消失。是以如今北京雨燕的保護正在穩步進行着,人們在看到不幸跌落的雨燕時,還會将其帶到高樓之上,給它們營造能重新起飛的條件。

一生邊飛邊睡,落地如同死亡,“無腳鳥”雨燕如何繁衍後代?

被人類救起的雨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