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地球上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鳥類。
它們的一生幾乎都在飛行,在飛行中睡覺、進食、喝水,甚至連交配都在飛行中完成,它們一旦落地,幾乎意味着死亡,别說在鳥類中罕見,就算放眼整個地球生物,都沒有如此“奇怪”的。
本文要說的這種神奇動物就是“雨燕”。
雨燕共有18屬84種,體長約10~30公分,體重約9~150克,醒目的是它們擁有一對特别長的翅膀,飛行時速可達100~300km/h,其中褐雨燕高速飛行時速為276.47~353.23公裡,速度快到令人啧啧稱奇。
雨燕不僅飛得快,飛行時間和距離在鳥類中都屬于佼佼者,雨燕每天飛行平均距離為570公裡,一口氣能飛10個月。
這是怎麼發現的?
2014年,中國鳥類研究部門為了研究雨燕的遷徙軌迹,在31隻北京雨燕身上安裝了光敏感定位儀,發現雨燕從7月開始到第二年4月,期間飛行距離高達3.8萬公裡,穿過内蒙古、天山山脈、紅海等穿過20多個國家。
雨燕的一生,有99%的時間都在空中飛行,它們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飛行能力?
從外形結構來看,雨燕的體重很輕,隻有9~150克,意味着它們每日需要消耗的能量很低,并且它的“飛行法寶”是擁有一對長長的翅膀,雨燕平均體長10~30公分,但翅膀伸展開的長度高達42~48公分。
在飛行時,一對長長的翅膀能幫助雨燕更輕松的滑行,可以節約非常多的能量,并且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雨燕的身上有虱子,這種虱子會吸食雨燕翅膀中的血液,量不多,但能刺激雨燕血液循環和紅血球再生速度,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虱子的存在能幫助雨燕節省飛行疲勞度。
雨燕是如何在空中睡覺的?
簡單的說,雨燕大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掌控飛行,另一部分負責睡覺,這種模式叫“半腦慢波睡眠”,就像你上班太困打瞌睡,一邊模模糊糊知道周圍發生的事,另一邊也感覺自己在睡覺,當上司出現時,你馬上清醒過來。
處于“半腦慢波睡眠”狀态下的雨燕,飛行平衡性相對差一點,是以它們通常會提升飛行高度來填補這個缺點。
雨燕是如何在空中進食的?
雨燕主要以昆蟲為食,基本上不挑食,因為它們吃的昆蟲類别高達7000多種,雨燕的進食方式跟藍鲸差不多,它們在距離地面10~100米的區間内,一邊飛行,一邊張開嘴巴,這樣一來,在密密麻麻的昆蟲中飛過,雨燕總能吃到一些。
如果渴了怎麼辦?
正常印象中,鳥類口渴後,會降落在水源補充淡水,但雨燕一落地基本意味着死亡,那麼它們是如何補充水分的呢?
難道是喝雨水嗎?其實也不是,雨燕口渴後,它們會飛掠過水面,同樣張開嘴巴喝水,這對雨燕的飛行高度有很高的要求。
雨燕是如何繁衍後代的?
每年5~7月是雨燕的繁殖期,同上文,雨燕的交配也在空中完成,但是繁衍後代需要在巢穴中完成,它們利用枯樹枝、幹枯的雜草、羽毛以及分泌的唾液,在樹洞或岩石縫隙中建造巢穴。
雨燕每胎産1~6枚卵,雛鳥經過1個月後的撫養後,将會跟父母一樣,一直飛行在空中。
為什麼雨燕一落地,基本就意味着死亡?
上文說過,撫養幼鳥需要建築巢穴,這期間,雨燕也不在飛行狀态,按照“一落地基本就死亡”的邏輯,為什麼撫養期的雨燕沒死亡?兩種概念是否沖突?
首先,雨燕擁有如此強大的飛行能力,得益于碩大的翅膀,這屬于演化結果,但同樣的,在演化過程中,雨燕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那就是雙腳的退化。
其他鳥類落地後,能蹦蹦跳跳的起飛,但雨燕不同,它們的雙腳退化嚴重,無法支撐它們的體重。
再來看下面這張圖。
絕大多數鳥類的4個腳爪中,有一個是向後的,這樣的布局有利于支撐鳥類的身軀,以及友善蹦跳,但雨燕的4個腳爪都是向前的,一旦落地,除了腿部肌肉退化外,腳部結構同樣不利于支撐。
雨燕落地後,就跟癱軟在地差不多,即便擁有強大的翅膀,它們也無法做到“平地起飛”, 隻能在地上艱難的爬行,然後被獵食者吃掉,又或者餓死。
是以當你看到落地的雨燕後,隻要把它捧在手心,隻要有一點高度,雨燕就能起飛。
雨燕撫養後代的時候,也很好了解,首先,它們的巢穴有一定高度,實在不行,雨燕可以掉下去後再起飛,此外,雨燕在接觸物體時,并不是水準的落在地面,而是以近乎垂直的姿态,用雙腳勾住物體來穩定身軀,起飛的時候,隻要随便震動翅膀即可。
大自然中居然有如此神奇的動物,真是應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句話。
來源:蟬說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以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