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起東南亞國家,大部分人心中都想到的是泰國、馬來西亞、高棉、新加坡等等,鮮少有人能夠第一時間想到文萊。
然而作為一個“悶聲發大财”的國家,文萊其實“富得流油”。
文萊人口少,經濟卻十分發達,人均GDP更是超過了3萬美元。
文萊在加裡曼丹島偏安一隅,似乎和周圍的國家并沒有什麼聯系,然而在明朝的時候,文萊被稱為婆羅洲。
細數文萊的建國史,就會發現文萊和中國的聯系頗深。
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淵源呢?

“前往婆羅洲的明朝官員”
提到文萊和中國,就不得不說起一個叫做黃森屏的明朝官員。
黃森屏(Ong Sum Ping),1339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他是熙春鋪市曹巷金墩黃良輔的大兒子。
黃森屏出生時,父母将其取名為黃元壽,字昌年,号熙春。
黃元壽從小便熟讀四書五經,志向高遠,認識他的大人們都會說一句:“此子前途無量。”
黃元壽也不負大人們的期待,長大後果然有了一番大作為。
黃元壽生長的年代正是元末明初,群雄并起各方勢力割據,企圖想要推翻元朝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
在這當中,黃元壽慧眼識珠,跟随的起義首領正是日後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因為黃元壽跟随朱元璋立下了赫赫功勞,是以朱元璋格外重視黃元壽。
當時黃元壽在中國南海森屏灘剿匪抗倭立下了顯著的功勞,朱元璋後賜名“黃森屏”。
在大明朝建立後,黃森屏一直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後又被朱元璋給派去了雲南騰沖守護邊界。
因為騰沖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黃森屏在朱元璋的示意下,用重兵鎮守騰沖,并在這裡建造了石頭城。
黃森屏性格骁勇善戰,哪怕來到了雲南也如魚得水,他屢獲奇功,後來被升為了雲南永昌騰沖衛總兵。
恰逢這時候,朱元璋聽說在東南方有一個極其富有的國家,那個國家遍地黃金,财富無數。
剛好黃森屏又在雲南戍邊,朱元璋便令黃森屏出使,去探個究竟。
黃森屏其實并不想聽從朱元璋的指令,他是個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去雲南已經算得上遠征了,如今還要去遙遠的婆羅洲,這令他内心十分痛苦。
在明朝,黃森屏已經有名有利,縱使他并非站在權利頂峰的人,但黃森屏内心已經感覺足夠了。
然而皇命難違,即使黃森屏内心有諸多不願,但他卻隻能帶着部隊和家人往婆羅洲前行。
黃森屏在這一路上并不安穩,反而還遇到了很多的艱難坎坷。
那時候緬甸戰亂,為了躲避戰争的禍害,黃森屏隻能帶着家人和士兵在海面上四處躲藏。
然而在黃森屏即将抵達婆羅洲(如今的加裡曼丹島)時,他們一行人不幸遇見了海嘯。
面對天災,黃森屏一行人無力抵抗,這個船隊遭到了滅頂之災,最後存活下來的隻有包括黃森屏在内的寥寥幾人。
黃森屏登陸時是在東加裡曼丹的一條大河河口,很多船上的人活了下來,但都折胳膊斷腿。
後來遷移到這裡的人,将這個河口稱為"支那巴唐岸河(Kinabatangan)",意思是“中國人斷手之河”。
因為同行的人死的死,傷的傷,黃森屏自然無法完成朱元璋安排的任務。
若此時回去,沒有完成任務的他肯定會是以獲罪。
加上朱元璋曾清君側,有過功勞的大臣們都被懷疑,有的甚至全家被滅門。
黃森屏很害怕自己若回去,會被朱元璋以此為由抓到把柄,将自己的九族斬殺。
思考再三,黃森屏決定先在此地駐紮下來。
“成為當地的王”
黃森屏沒有料到,自己在斷手河流域的勢力居然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
黃森屏來到斷手河時,首先還是決定開展自己的淘金工作。
但當時斷手河流域的環境條件格外艱苦,甚至黃森屏他們想要吃東西,都需要靠鑽木取火。
而且最困難的是,附近還生活着當地的番人,這些番人幾次三番和黃森屏一行人發生沖突。
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黃森屏也察覺到不行。
他作了兩個決定,一是武裝自己的隊伍,以此獲得自己的話語權。
第二個決定是,黃森屏決定與當地的番人搞好關系。
黃森屏本身就有着豐富的帶兵打仗經驗,他很快就帶領着當地的中國人在斷手河流域飛速發展。
因為他的出色才幹,當地的華人也十分尊重他,将他推舉成為了華人領袖。
黃森屏本身的力量強大了,他的威名也在斷手河流域傳了出去,那些當地的番人也開始懼怕起黃森屏一行人。
華人按照中國的叫法,依舊稱黃森屏為“總兵”,而當地的番人則是稱呼他為“拉閣”,也就是王的意思。
雖然黃森屏并不認為自己是王,但也可見他在當地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華人政權,擁有足以威懾當地番人的強大力量。
因為黃森屏骨子裡的仗義和樂于助人,他擁有強大實力後,并沒有想去吞并周圍的番人部落。
相反,黃森屏一直在和周圍的鄰國、部落搞好關系。
“與渤泥國國王合作”
在當時的東南亞有一個叫做渤泥國的小國,這個國家就是如今文萊的前身。
當時的渤泥國國家弱小,兵力微弱,經常受到周圍國家,如印尼、蘇祿之類的打壓。
渤泥國面臨着亡國的危機,走投無路之下,渤泥國國王想到了對外求助。
渤泥國國王很快便找上了黃森屏,希望他能夠幫助渤泥國解決面前的危機。
為了能夠和黃森屏搭上關系,渤泥國國王還主動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黃森屏。
渤泥國國王希望能夠通過這一層姻親關系,讓黃森屏真心實意幫助渤泥國。
而且渤泥國國王還許諾黃森屏,若是能夠解決渤泥國的外憂内患,他許諾自己可以和黃森屏一起管理國家。
渤泥國國王将黃森屏設立為渤泥國的麻那惹加那,這個地位通俗易懂來講就是“并肩王”。
黃森屏沒有理由拒絕渤泥國國王的請求,很快黃森屏便和渤泥國結成了同盟。
在同盟期間,黃森屏帶着他的軍隊屢次擊敗想要進攻渤泥國的印尼、蘇祿等敵國。
在黃森屏的手下,渤泥國很快便止住了亡國之勢,而且還變得越發強大了起來。
渤泥國國王發覺黃森屏十分骁勇善戰,更是不能讓這個寶貝與自家為敵。
為了能夠鞏固黃森屏和渤泥國之間的關系,渤泥國國王還讓自己的親弟弟娶了黃森屏的妹妹黃遠麗,并且黃遠麗還獲得了“中國斷手河公主”的稱号。
在這期間,明朝太祖皇帝還再次派了使臣來到渤泥國。
渤泥國國王從中窺探到了明朝強大的國力,是以更加信任從明朝來的黃森屏一行人的華人政權。
在渤泥國國王和黃森屏合作的此後三十年裡,黃森屏一系開始世代與渤泥國王室聯姻。
黃森屏本人也成為了一個重臣,有着顯赫的地位,甚至不亞于渤泥國國王。
黃森屏對華人和外國甚至直接以渤泥國國王自稱。
在黃森屏與渤泥國國王合作期間,黃森屏曾經下令用幾十艘大船載着石頭沉入河口。
将大船填土作為地基,之後更是建造了石牆和堡壘,這個石堡時至今日依舊能夠在加奧朗和舍門兩個島嶼之間看見遺迹。
“不忘故土,落葉歸根”
雖然黃森屏在海外已經稱王,但他依舊不忘故土。
中國人一直都有落葉歸根的這種思想,黃森屏也不例外,并且這種感情随着年齡的增長越發濃烈。
在黃森屏的心中,他依舊是一個中國人,在渤泥國的時候,黃森屏經常站在岸邊隔海眺望中國。
黃森屏有生之年的願望便是,能夠再次回到故土去走一走。
1408年,已經69歲的黃森屏還是決定遵從自己的内心,回國一趟。
黃森屏将妹妹黃遠麗留在渤泥國,讓妹妹接替自己鎮守渤泥國。
而黃森屏本人則是借着渤泥國“麻那惹加那”的身份帶着150名部下和親屬乘船來到中國朝貢。
當時明朝的皇帝已經成為了朱棣,朱棣對黃森屏的到來十分歡迎。
朱棣還特地下令,要求黃森屏一行人路過的每個府縣都要好好款待他們,将他們視為貴賓。
當黃森屏一行人來到南京後,朱棣舉辦了熱烈的歡迎儀式,還贈給了渤泥國王室、使臣等厚重的禮物。
黃森屏一行人在南京的花費,都由明朝來負擔。
黃森屏在南京逗留了數月,故土的一草一木都讓他流連忘返。
不過黃森屏身上還有很重的擔子,他不能就這麼留在故土,放任渤泥國不管。
在下定決心後,黃森屏隻能不舍地準備離開故土。
然而或許是一路上的舟車勞頓,讓本就年邁的黃森屏沒能踏上回到渤泥國的道路。
在同年十月,他還未正式起行的時候,就因為突發疾病去世了。
在去世前,黃森屏對朱棣提出了三個請求。
一是将渤泥國和斷手河流域他擁有的土地歸為中華版圖,二是請求加封東南亞最高山為渤泥國的鎮山。
黃森屏希望朱棣能夠賜以美名,讓山永鎮東亞大地。
黃森屏的最後一個希望是“托體魄于中華”,他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安葬在中華大地上,以便于落葉歸根。
得知黃森屏的死訊後,朱棣十分悲傷,按照黃森屏的遺囑用中國的王禮将他葬在了南京城外。
是以,黃森屏也成為了唯一葬在中國的文萊國王,也是唯一一位葬在南京的外國國王。
黃森屏入土後,朱棣安排了專人為其守護陵墓,春秋二季還有人來祭掃。
在朱棣死後,曆代皇帝都和渤泥國保持着友好的關系,還會定期維護修繕黃森屏的墓葬。
而渤泥國因黃森屏的原因,對明朝的認同感也不斷增強。
然而随着戰火的蔓延和時代的變遷,明中期以後,明朝實施了海禁,明朝的海船不再出海。
連黃森屏拱手送上來的土地,明朝都不再要了。
中國力量從南洋退出後,渤泥國不再向中國進貢。
在明朝滅亡後,黃森屏的墓穴也得不到很好的維護和修繕,之後百餘年内都湮沒不聞。
而在渤泥國這邊,西方的殖民者來到了這片土地,導緻文萊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不能幸免地成為了西方的殖民地。
渤泥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國号也改成了文萊。
而黃森屏一族的人逐漸馬來化,回教化,也退出了文萊政壇。
“中萊兩國之間的友誼”
據文獻記載,黃森屏有兩個女兒嫁給了渤泥國的第二蘇丹阿合曼。
在阿合曼時代,黃森屏的兒子黃克孫繼承了王位,成為了渤泥國的國王。
之後,文萊國王按照黃克孫男性血脈世代傳遞。
在文萊民間,一直有着王室奉黃森屏為始祖的說法流傳。
在如今的文萊首都,依舊可以見到以黃森屏名字命名的路,而且文萊國家博物館之中還儲存着黃森屏的遺物。
而文萊王室在不同場合中也對黃森屏有着極其正面的評價,并且文萊王室還将黃森屏列入了《文萊王室世系圖》之中。
黃森屏子孫的墓地也一直得到了文萊王室的仔細修葺。
文化上,文萊也受到了很多華人的影響。
文萊的中文教育延續了很久,中國人如果去文萊旅遊,在語言溝通上并沒有太大的問題。
現在的文萊憑借着石油和天然氣産業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雖然文萊國土面積較小,但生活在文萊的人民卻能夠安居樂業。
文萊一直奉行着不結盟各國友好相處的外交政策,雖然中國和文萊建交才幾十年,但我們和文萊的友誼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
新冠疫情期間,中國還第一時間送給了文萊一大批疫苗,足以見得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
——END——
文 | 火鍋
編輯 | 不誤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