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作者:21世紀商業評論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覃毅 編輯/ 陳曉平

郭台銘和他一手創辦的鴻海精密,在大舉投資東南亞和南亞。

一周前,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宣布,準許鴻海合資成立電動車公司Horizon Plus,項目投資額約為10.4億美元,鴻海在當地電動車布局正式啟動。

這一舉動,對應了鴻海(富士康母公司)的戰略。

“我們也深知,在去全球化和區域化制造的趨勢下,必須采用創新的營運思維,創造所在國家、在地企業以及鴻海供應鍊的三赢局面。”

6月初公布的2021年報中,鴻海管理層這樣描述其區域布局,東南亞、印度漸成重點,不隻代工業務,其大力開拓的電動車、半導體業務,均集中在這片區域。

現年72歲的郭台銘,已辭任鴻海董事長,仍留在董事會。這位萬億企業的締造者,正在注視其産業版圖向南延展。

一路向南

鴻海下南洋,起步于十多年前。

早在2007年,越南加入WTO時,郭台銘親自參觀從深圳龍華工廠到越南河内的跨國運輸路線,一口氣在越南北甯買下400多公頃的土地。

“前進越南”,這位當家人當時向外界宣告,鴻海拟投資50億美元在越南,40億用于“造鎮”,10億用于建設電子産品制造産線。

彼時,鴻海在中國大陸有百萬員工,越南地位并不顯眼。2018年後,鴻海明顯加大越南等地布局。

官網顯示,其在“南洋”有三家核心公司:

在印度,為新興之星移動印度有限公司(Rising Stars Mobile India Private Limited);在越南,則為富甯精銳部件有限公司(Funing Pricision Component CO.,LTD )、富宏精密部件有限公司(Fuhong Precision Component(BAC GIANG)CO., LTD)。

從股權穿透結果來看,這些公司均由鴻海100%控股。

《21CBR》記者查閱越南本地調研公司VietnamCredit的報告顯示,富甯精銳部件、富宏精密部件均由卓賢宏(ZHUO XIAN-HONG音譯)控股,兩家公司均成立于2007年1月。

其中,富甯精銳注冊資本為8000萬美元,主營業務是路由器、調解器等通訊裝置制造,公司員工共有13000人;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富宏精密部件的主營業務為電子元器件和電路闆制造,合作夥伴有佳能、英特爾、三星電子等,公司共有9625名員工。

工業富聯年報顯示,2021年,鴻海又在當地新設一家“富裕精密元件”的公司。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來源:視覺中國

據越南媒體報道,2020年時,富士康在當地營收規模已達60億美元,較前一年翻了一倍。富士康高層人士表态稱,未來3-5年内,推動年營業收入提高至400億美元。

富士康從昆山等地區,選派員工前往越南傳授經驗。

“我們将自己的工作經驗以及公司的文化與工作氛圍傳授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快速的進入工作狀态。”一位女工這樣撰文回憶,2020年中開始,她赴當地工作18個月。

據她所見,鴻海在越南廠區規模非常龐大:

“公司在越南的投資主要包括桂武大廠區&黃田廠區&光州廠區&雲中廠區,我們FIT就坐落在雲中二廠區,一眼望去幾十棟廠房,好壯觀,擁有近3萬名員工。”

另據行業消息,鴻海在加大印度的投資,計劃承接iPhone 一定份額的産能。

“國際廠商、不同産業加大在印投資是大勢所趨,而且速度會更快。”今年5月,鴻海集團現任董事長劉揚偉表态稱。

有報道稱,端午節前後,旗下富士康鄭州工廠派出20多名員工,到印度工廠傳授經驗。

“3+3”布局

劉揚偉接過鴻海帥印後,拟定了短期、中期、長期三條行動路線,分别為F 1.0現況優化、F 2.0數位轉型、F 3.0轉型更新,齊頭并進。

F3.0是路線圖的重點,具體為“3+3”計劃,鴻海要涉足三大行業:電動汽車(EV)、數字醫療保健和機器人技術,且進軍三大核心技術領域:人工智能、半導體和下一代通信。

過去一年,鴻海圍繞新事業加速布局,“疫情逆風也沒有阻礙我們轉型的腳步。”劉揚偉在緻股東信件中表示。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新事業的區域布局,除了加碼中國台灣和北美,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

以電動汽車為例,剛獲批的Horizon Plus項目,由鴻海與泰國國家石油集團(PTT)合資建廠,于今年2月達成協定,10.4億美元僅為首期投資規劃。

鴻海亦聚焦電動車的關鍵零元件。

2021年底至今,富士康相繼與泰國ARUN Plus簽約合資建廠,又與印尼、沙特阿拉伯合作,建立電池和電動汽車零部件供應鍊。

“目标是能提供從平台、底盤設計、三電、零元件供應、軟體、電子電機架構到整車制造的完整服務,以提高對客戶的價值。”劉揚偉在股東信中談道。

鴻海也在大舉殺向半導體領域,慢慢打造從IC設計到下遊封測等全産業鍊,收購台灣六吋晶圓廠,合資成立國創半導體,其他投資也多落在東南亞、南亞。

2021年,鴻海進軍晶圓制造,取得馬來西亞上市公司Dagang Nexchange(DNeX)約5.03%股權,DNeX持有8吋晶圓廠SilTerra的股權,鴻海則參與競标過SilTerra。

2022年5月,富士康對外宣布,将與DNex合資,投建12吋晶圓廠,月産能4萬片,規模僅次于台積電熊本廠的5.5萬片。雙方未披露建廠金額與持股比重。

業界以市場行情估算,投入金額至少千億元新台币起。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來源:視覺中國

2021年報也披露,鴻海計劃與印度公司合作,“在當地設立新的晶圓廠”。據報道,鴻海在印度已進入選址階段,正與多個邦政府讨論優惠措施。

電動車和半導體産業,是郭台銘更新鴻海的關鍵落子,其大舉落子東南亞、南亞,着眼點已不限于當地廉價、充沛的勞動力,而是在當地打造一整個産業鍊。

鴻海年報披露,在電動車領域,公司正探索“在地化(Build-Operate-Localize)的合作模式”,即将“營運供應鍊全面在地化”。

制造中心

就中國大陸的業務,鴻海年報所涉有限。

“成都廠區、鄭州廠區及武漢廠區也入選為燈塔工廠,這些都是我們推動F1.0、F2.0的成果。”

談及的“燈塔工廠”,是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提出的概念,代表了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準。

但是,F 1.0/F 2.0的改革,重點在興利除弊、提質增效,以優化内部營運為主,并不涉及大規模投資。

“一方面,國内傳統制造業務面臨更新,利用數字化提高供應鍊韌性和生産效率;另一方面,出于成本和效率的管控,它(富士康)也要尋求其他成本窪地。”Wit Display分析師林芝告訴《21CBR》記者。

客觀來說,即便大舉投資南洋,相較郭氏在中國大陸的龐大存量,依然小巫見大巫。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根據鴻海官方披露,2021年,其在中國大陸固定資産為2479.52億新台币,約合560.37億人民币,占到鴻海所有固定家業的57%,而東南亞、南亞未能單獨成列。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過去兩年,中國大陸高效、有韌性的供應鍊,成為鴻海應對風險、準時傳遞的壓艙石,其在疫情下仍能業績高揚。

2021年,鴻海集團全年營收達1.34萬億人民币,同比增長了12%,全年淨利315億人民币,同比暴漲37%。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現在,鴻海集團的全球版圖戰略,概括為“兩地研發、三區設計制造、全球組裝交貨”,研發要以大中華區與美國為兩大支點;“設計制造”的中心依然是中國大陸。

隻是,細看固定資産的前後對比,在趨勢上,鴻海在大幅增加北美、新加坡、中國台灣以及東南亞、南亞的投資;中國大陸的絕對量,在2021年就減少約38億人民币,占比從約65%下降超過8個百分點。

郭台銘正在全球調整其布局,整體更加多元化。

單從代工業務來說,新興區域的确顯露出競争力。

待了18個月後,那位昆山去的女工,就給予越南當地勞工很高評價,“工資比我們中國勞工的工資要低,且他們與中國勞工一樣勤奮肯幹。”

即便不外遷,其也不會維持高峰期的用工規模。

郭台銘謀變,萬億鴻海下南洋

其财報顯示,營收增長情況下,過去15個月(2020年底至2022年3月),鴻海整整減少了超過17萬人,降幅達到20%。

代工巨頭也在謀求轉型,“從勞力密集行業,逐漸轉向腦力密集行業”。

有分析認為,在電動車等新興産業上,郭台銘之是以不再将中國大陸視作重點,部分原因,恰恰在于本土力量太強了,晚來的鴻海,不見得就能赢得優勢,隻能轉戰南洋。

在産業更新大勢下,鴻海不是當年的鴻海,大陸更不再是當年的大陸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