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美國峰會”開的真是一波三折!
先是拜登在登機時險些“第三次”摔倒。
其次,美國總統拜登赴洛杉矶參加第九屆美洲首腦會議,在車隊經過市區時,有一名美國婦女拿着大喇叭走到路中間向總統車隊示威抗議。
特勤局的特工眼疾手快一個飛身,就把這名美女摁到地上,同時為了讓美女“清醒”還招呼了兩記耳光。随後特工和美女在大街上,當着那麼多美國群眾,就開始上演“肉搏”。但美女哪是彪形大漢的對手,掙紮了幾分鐘後便被特工壓在身下戴上了手铐。群衆勸架,但特工和警察充耳不聞毫不在乎。
最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被自己國家的記者馬丁當面質問,“當美國公民和記者,阿克利赫和卡舒吉被謀殺時,你卻在這裡大談新聞自由,而且無所作為;美國為什麼要向沙特和以色列這種謀殺記者的國家出售軍火?”
這樣的打臉逼得布林肯隻能閃爍其詞。布林肯說“美國決心遵循事實、了解事情真相”;當艾比反駁“事實已經查明”時,布林肯直接打斷了她,“不,事實沒有查明”。
當年傑甯大屠殺時,英美還在幫助自己的“親兒子”辯解,是巴勒斯坦誇大了死亡人數,以色列隻不過殺死了幾十人而已,死亡上千人純屬對以色列的誣告。

馬丁口中的阿克利赫是一名女記者,她出生于宗教聖地耶路撒冷,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巴勒斯坦人,後來由于工作原因,她不得不加入美國國籍。盡管這樣,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母國是巴勒斯坦,而自己是一名巴勒斯坦人。
她對美國是這樣形容的:美國的一切都太複雜了,巴勒斯坦的生活很簡單,我愛巴勒斯坦。
1971年出生的她,從小夢想成為一名建築師去建築自己的祖國,但長大後卻在機緣巧合下考入了約旦雅爾穆克大學,并進入新聞系。畢業之後她便回到母國,開始在多家公司從事新聞工作。
1997阿拉伯半島電視台成立還不到一年,剛開通了電視訊道,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就這樣阿克利赫順利成為了一名半島電視台記者,這一年她才26歲風華正茂。時光荏苒,當一個人過得充實時,歲月便如白駒過隙。阿克利赫在半島電視台一幹就是25年,直接從新兵蛋子幹到了元老。
在這期間,她深度報道了2006年的黎巴嫩戰事、2008年、2009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的加沙戰争。
由于總是深入第一線,冒着生命危險遊走在炮火之下,再加上出彩的個人報道風格,以及幾十年來為巴勒斯坦人呼籲和平和正義,這讓她成為阿拉伯世界最富影響力的記者,也讓無數巴勒斯坦人将她視為像馬丁路德金那樣的“精神領袖”。同僚這樣評價她,“她總能從很多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報道,如何讓其成為一個充滿人道主義關懷、感人的巴勒斯坦人的故事。”
在一次采訪中,她的新聞車正處于巴以交火的中心地帶,到處都是催淚瓦斯,此時嗆得得讓人眼淚鼻涕直流,子彈呼呼地從她身邊劃過。然而就是這樣,由于幸運女神的眷顧,她依舊能夠全身而退。逃出生天的她還不忘跟同僚開起幾句玩笑,她常說幸運女神總會眷顧她。
而事實上,主要是因為她每次去前線采訪,都會身穿标有“PRESS”(新聞)幾個醒目大字的馬甲,而且還被要求頭戴鋼盔。上司說以她的資曆完全不用每次都冒着和“槍炮地雷親個嘴”的危險去事必躬親。
但作為一名戰地記者,她不想就這樣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在猶太人的槍口下背井離鄉。她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讓這一切被世人所知。這樣一種使命感讓她堅持了二十五年!
然而二十多年走來,“幸運女神”終于疲倦了…
傑甯位于約旦河西岸最北部,在曆史上是重要的貿易樞紐,更是戰略要地。第三次中東戰争爆發後,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領土,傑甯也就處在了以色列的軍事統治之下。在傑甯市外沿則有一個建立于1953年,占地約0.42平方公裡的難民營,名曰傑甯難民營,用來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孩子、婦女和老人。
在2000-2005年起義期間,傑甯已經成為種族沖突的中心。2002年3月27日,一名巴勒斯坦人以自殺式的方式襲擊了一次大型集會,爆炸造成至少30人死亡,140人受傷。
幾天後,以軍便開進傑甯難民營,他們先是給難民營斷電、斷水,然後将槍口直接瞄準手無寸鐵的難民,最終難民營慘遭血洗,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傑甯大屠殺”。
十幾年過去了“巴以沖突”從未真正停火過,以色列仍然在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建造和擴大猶太定居點,以此來蠶食和擠壓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而巴勒斯坦政府的統治也僅限于西岸城鎮,加沙地區則由伊斯蘭激進組織哈馬斯統治,這些人仍然在為生存空間掙紮,這也許是阿拉伯人最後的血性吧。
2022年4月份,傑甯地區再次爆發一系列的“暴動”。來自傑甯難民營28歲的巴勒斯坦小夥襲擊了特拉維夫市中心的酒吧,導緻三名以色列年輕人喪生,他本人在清真寺附近遭到警察射殺。
巴勒斯坦總統馬阿巴斯譴責特拉維夫的襲擊,哈馬斯傑甯地方上司人則表示,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和巴勒斯坦抵抗運動處于對立面,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履行其具體的安全職責,以換取經濟利益,但從不考慮巴勒斯坦人民。
在哈馬斯的眼裡,阿巴斯甚至還不如一名記者。
2022年5月11日當天,阿克利赫得知以軍再次入侵傑甯難民營後,便和同僚前往現場進行報道。為了讓自己更加顯眼而不被以色列軍隊誤傷,她再次穿上了印有新聞字樣的防彈背心。阿克利赫剛準備好裝置進行報道,突然一陣“哒哒哒”的槍聲傳來,阿克利赫趕緊躲避,但她還沒跑多遠,就被以色列士兵直接爆頭倒地。
很明顯,這次的槍殺就是針對這個阿拉伯世界最富影響力的女記者的。在以方眼裡阿克利赫就是宣傳自己是“魔鬼”的最終禍首,是她挑唆巴勒斯坦人站起來抵抗的,比起那些抵抗組織,這種“文人”更讓人生厭,是以,以軍受夠了!
阿克利赫地死引起了巴勒斯坦人的抗議,然而以色列并不承認。以方稱,她可能是在以色列士兵與巴勒斯坦武裝人員交火中被其中一方誤殺,言外之意,是你們自己殺的,跟我沒有任何關系。
在巴勒斯坦的持續抗議下,以方說除非交出殺死阿克利赫的子彈來證明。
阿克利赫的同僚和周邊居民,都站出來證明當時除了以色列的軍隊并沒有其他武裝分子,是以以色列軍隊開槍純粹就是故意殺人。
阿克利赫不知道的是自己生前不招以方待見,死後仍然得不到安息。
就在阿克利赫的遺體從醫院轉移至教堂舉辦葬禮的路上,以色列警察與揮舞巴勒斯坦國旗并大喊抗争口号的悼念者們發生激烈沖突,他們使用警棍和爆音彈圍毆了擡着靈柩的巴勒斯坦群眾,導緻棺椁在沖突中摔落在地…
阿克利赫生前曾說過,她選擇新聞業是為了更加貼近群眾。雖然現實難以改變,但至少我能将他們的聲音帶給全世界!
也許對于阿克利赫來說,她其實是幸運的,至少她解脫了,她不用再看着同胞受苦而自己卻無法改變,從此以後,她終于可以好好休息;而對于巴勒斯坦人來講,在這個世界上,從此少了一個時刻為自己着想,并呼籲對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将自己不幸的聲音傳達到國際的“天使”。
擁有美籍的阿克利赫,被槍殺之後,美國當局沒有發出任何聲音,直到這次被記者追得“走投無路”,還在閃爍其詞。後來布林肯實在被逼得沒辦法了,才“首次”回應半島電視台美籍記者中彈身亡的事,布林肯隻說了一句話:美将追究責任。然而大機率會如同美國槍擊案一樣,就這樣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