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美国峰会”开的真是一波三折!
先是拜登在登机时险些“第三次”摔倒。
其次,美国总统拜登赴洛杉矶参加第九届美洲首脑会议,在车队经过市区时,有一名美国妇女拿着大喇叭走到路中间向总统车队示威抗议。
特勤局的特工眼疾手快一个飞身,就把这名美女摁到地上,同时为了让美女“清醒”还招呼了两记耳光。随后特工和美女在大街上,当着那么多美国民众,就开始上演“肉搏”。但美女哪是彪形大汉的对手,挣扎了几分钟后便被特工压在身下戴上了手铐。群众劝架,但特工和警察充耳不闻毫不在乎。
最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被自己国家的记者马丁当面质问,“当美国公民和记者,阿克利赫和卡舒吉被谋杀时,你却在这里大谈新闻自由,而且无所作为;美国为什么要向沙特和以色列这种谋杀记者的国家出售军火?”
这样的打脸逼得布林肯只能闪烁其词。布林肯说“美国决心遵循事实、了解事情真相”;当艾比反驳“事实已经查明”时,布林肯直接打断了她,“不,事实没有查明”。
当年杰宁大屠杀时,英美还在帮助自己的“亲儿子”辩解,是巴勒斯坦夸大了死亡人数,以色列只不过杀死了几十人而已,死亡上千人纯属对以色列的诬告。

马丁口中的阿克利赫是一名女记者,她出生于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后来由于工作原因,她不得不加入美国国籍。尽管这样,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母国是巴勒斯坦,而自己是一名巴勒斯坦人。
她对美国是这样形容的:美国的一切都太复杂了,巴勒斯坦的生活很简单,我爱巴勒斯坦。
1971年出生的她,从小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去建筑自己的祖国,但长大后却在机缘巧合下考入了约旦雅尔穆克大学,并进入新闻系。毕业之后她便回到母国,开始在多家公司从事新闻工作。
1997阿拉伯半岛电视台成立还不到一年,刚开通了电视频道,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就这样阿克利赫顺利成为了一名半岛电视台记者,这一年她才26岁风华正茂。时光荏苒,当一个人过得充实时,岁月便如白驹过隙。阿克利赫在半岛电视台一干就是25年,直接从新兵蛋子干到了元老。
在这期间,她深度报道了2006年的黎巴嫩战事、2008年、2009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的加沙战争。
由于总是深入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游走在炮火之下,再加上出彩的个人报道风格,以及几十年来为巴勒斯坦人呼吁和平和正义,这让她成为阿拉伯世界最富影响力的记者,也让无数巴勒斯坦人将她视为像马丁路德金那样的“精神领袖”。同事这样评价她,“她总能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报道,如何让其成为一个充满人道主义关怀、感人的巴勒斯坦人的故事。”
在一次采访中,她的新闻车正处于巴以交火的中心地带,到处都是催泪瓦斯,此时呛得得让人眼泪鼻涕直流,子弹呼呼地从她身边划过。然而就是这样,由于幸运女神的眷顾,她依旧能够全身而退。逃出生天的她还不忘跟同事开起几句玩笑,她常说幸运女神总会眷顾她。
而事实上,主要是因为她每次去前线采访,都会身穿标有“PRESS”(新闻)几个醒目大字的马甲,而且还被要求头戴钢盔。领导说以她的资历完全不用每次都冒着和“枪炮地雷亲个嘴”的危险去事必躬亲。
但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她不想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在犹太人的枪口下背井离乡。她想依靠自己的力量,让这一切被世人所知。这样一种使命感让她坚持了二十五年!
然而二十多年走来,“幸运女神”终于疲倦了…
杰宁位于约旦河西岸最北部,在历史上是重要的贸易枢纽,更是战略要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领土,杰宁也就处在了以色列的军事统治之下。在杰宁市外沿则有一个建立于1953年,占地约0.42平方公里的难民营,名曰杰宁难民营,用来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妇女和老人。
在2000-2005年起义期间,杰宁已经成为种族冲突的中心。2002年3月27日,一名巴勒斯坦人以自杀式的方式袭击了一次大型集会,爆炸造成至少30人死亡,140人受伤。
几天后,以军便开进杰宁难民营,他们先是给难民营断电、断水,然后将枪口直接瞄准手无寸铁的难民,最终难民营惨遭血洗,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杰宁大屠杀”。
十几年过去了“巴以冲突”从未真正停火过,以色列仍然在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建造和扩大犹太定居点,以此来蚕食和挤压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而巴勒斯坦政府的统治也仅限于西岸城镇,加沙地区则由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统治,这些人仍然在为生存空间挣扎,这也许是阿拉伯人最后的血性吧。
2022年4月份,杰宁地区再次爆发一系列的“暴动”。来自杰宁难民营2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袭击了特拉维夫市中心的酒吧,导致三名以色列年轻人丧生,他本人在清真寺附近遭到警察射杀。
巴勒斯坦总统马阿巴斯谴责特拉维夫的袭击,哈马斯杰宁地方领导人则表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和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处于对立面,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履行其具体的安全职责,以换取经济利益,但从不考虑巴勒斯坦人民。
在哈马斯的眼里,阿巴斯甚至还不如一名记者。
2022年5月11日当天,阿克利赫得知以军再次入侵杰宁难民营后,便和同事前往现场进行报道。为了让自己更加显眼而不被以色列军队误伤,她再次穿上了印有新闻字样的防弹背心。阿克利赫刚准备好设备进行报道,突然一阵“哒哒哒”的枪声传来,阿克利赫赶紧躲避,但她还没跑多远,就被以色列士兵直接爆头倒地。
很明显,这次的枪杀就是针对这个阿拉伯世界最富影响力的女记者的。在以方眼里阿克利赫就是宣传自己是“魔鬼”的最终祸首,是她挑唆巴勒斯坦人站起来抵抗的,比起那些抵抗组织,这种“文人”更让人生厌,所以,以军受够了!
阿克利赫地死引起了巴勒斯坦人的抗议,然而以色列并不承认。以方称,她可能是在以色列士兵与巴勒斯坦武装人员交火中被其中一方误杀,言外之意,是你们自己杀的,跟我没有任何关系。
在巴勒斯坦的持续抗议下,以方说除非交出杀死阿克利赫的子弹来证明。
阿克利赫的同事和周边居民,都站出来证实当时除了以色列的军队并没有其他武装分子,因此以色列军队开枪纯粹就是故意杀人。
阿克利赫不知道的是自己生前不招以方待见,死后仍然得不到安息。
就在阿克利赫的遗体从医院转移至教堂举办葬礼的路上,以色列警察与挥舞巴勒斯坦国旗并大喊抗争口号的悼念者们发生激烈冲突,他们使用警棍和爆音弹围殴了抬着灵柩的巴勒斯坦民众,导致棺椁在冲突中摔落在地…
阿克利赫生前曾说过,她选择新闻业是为了更加贴近民众。虽然现实难以改变,但至少我能将他们的声音带给全世界!
也许对于阿克利赫来说,她其实是幸运的,至少她解脱了,她不用再看着同胞受苦而自己却无法改变,从此以后,她终于可以好好休息;而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讲,在这个世界上,从此少了一个时刻为自己着想,并呼吁对巴勒斯坦难民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将自己不幸的声音传达到国际的“天使”。
拥有美籍的阿克利赫,被枪杀之后,美国当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直到这次被记者追得“走投无路”,还在闪烁其词。后来布林肯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了,才“首次”回应半岛电视台美籍记者中弹身亡的事,布林肯只说了一句话:美将追究责任。然而大概率会如同美国枪击案一样,就这样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