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豐野鹿蕩發現10000年微體化石

記者3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去年底,專家組在鹽城大豐黃海濕地野鹿淺灘進行了半個月的發掘勘探,清除了1萬年以來各時期的土屑, 包括孔蟲、中胚層、古代孢子花粉等微整合石,正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研究結果對揭示長三角北部地區的地質演化曆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華說,在遙遠的過去,大豐野鹿是古代長江和古黃(淮)河的河口。2020年,研究院實施了國家級項目"長三角冰河晚冰期以來的古南環境研究項目",其中将野鹿作為重要的研究節點。去年12月底,團隊來到野鹿,在半個月的挖掘探索中,獲得了不同時期的土屑,出土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顯微鏡觀察小生物的化石,最古老的是1萬年前。

大豐野鹿蕩發現10000年微體化石

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駝鹿角亞化石,2014年在大豐區定西江發現。(資訊圖)

"對大豐野鹿等微生物的分析旨在揭示長三角北部地區的地質演化曆史。研究清楚後,不僅可以更好的生态保護,還可以讓人們對腳下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李寶華透露,接下來,沿着長江三角洲北部海岸線,從東到西,經過大豐區、興化市等地,對江蘇北部的古代環境變化進行整體深入研究。

大豐野鹿都位于世界遺産黃海濕地,毗鄰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的駝鹿奔向野鹿覓食、栖息,并仰望,灰鶴、白鹳等種類的鳥類正在飛翔。夜晚,廣闊的星空映照着大自然的美。在大豐管理野鹿的馬連一說,該地區全年平均有238天的星空可觀測,國家自動天氣觀測站是仰望星星的好地方,銀河系安迪裘德和冬季獵戶座清晰可見。

2019年,鹽城黃海濕地成功申請,成為中國第十四大自然遺産,江蘇省首個自然遺産,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遺産的空白。野鹿以保護黃海濕地為契機,進一步提升世界自然遺産的轉化。2020年,野鹿被世界自然聯盟的IUCN列為世界黑夜之星保護地,向世界展示了黃海濕地的獨特魅力和原始的生态文化。

馬連一表示,在不久的将來,野鹿準備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等相關地質主管部門合作召開進階别專家研讨會,力争申報長江古、古黃(淮)河進入國家地理資訊庫, 進入中國小地理教科書。同時,建立了古長江、古黃(淮)河口地标,确立了中國陸地從這裡到海洋的曆史變遷過程,并突出豎立标志。野鹿秋千還将努力設立中國(世界)暗夜之星保護總部,目前野鹿前整個活動區融入了濃厚的科學氛圍的地質和星場,建立科普基地,推進生态文明教育,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做出貢獻。

來源:鹽城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