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沖擊晶片産業 中國加快穩定供應鍊信心

作者:貝果财經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疫情承壓之下,國内多個産業的環節運轉都經受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而日前老牌晶片巨頭德州儀器曝出裁撤中國區團隊的傳聞後,産業界也再次将目光聚集到晶片供應鍊領域。

5月7日,一位自稱德州儀器的前員工在網絡發文稱,德州儀器已裁撤中國區MCU(微控制單元)研發團隊,并将把原MCU研發線遷往印度。傳聞指出,原中國團隊成員将被分散安排至其他業務産品線,以減少損失。

但該說法很快被官方否認。5月8日,德州儀器釋出聲明稱,公司中國區沒有裁撤任何員工,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公司會持續投資中國市場并履行承諾。

雖然傳言被指不實,但今年以來,國内外資晶片的本土團隊解散卻有過先例。《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2022年1月,美國晶片公司美光科技宣布解散了約150人規模的上海研發中心旗下的DRAM設計團隊,并将産品的設計和研發收攏至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

對此,多位晶片業内人士向記者表示,不管是德州儀器還是美光科技的中國研發團隊,都集中在目前中國半導體産業分布最為密集的上海,而日前傳言頻出,反映在目前國内晶片産業新形勢與疫情雙重擠壓下,外資半導體企業遇到的挑戰比過去大得多。

國産晶片業加速崛起

“中國半導體産業近年來發展迅速,資本聚集,吸引了很多外資公司的人才跳槽進入。”半導體資深分析師季維(化名)告訴記者,近5年來中國半導體産業出現了很多新興公司以及獨角獸,而為了自身壯大,這些公司高薪挖角外資大廠人才,成為常見的方式。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大陸內建電路相關企業數量超過35.8萬家,其中僅2021年便新增注冊企業10.6萬家,增速達到41.45%。

而以德州儀器的MCU團隊為例,雖然也許并未裁撤,但風光不同往日也是事實。民生證券電子首席分析師方競表示,前者曾是本土化營運最好的産品線之一,立足中國市場,專門做本土定制化開發,客戶響應非常快。但從2018年初開始走下坡路,伴随國産廠商的崛起,公司市場佔有率慢慢被蠶食。

方競指出,過去一年内,衆多歐美半導體龍頭選擇優先支援本國廠商,進一步倒逼國内公司轉向本土供應商,而衆多中國半導體企業在不同産品和領域亦出現零的突破,國産全面突圍已是無可争議的趨勢。

季維指出,近5年來國内的半導體設計和制造公司數量增加了近100倍,在本土政策、成本、薪資等各種有利因素下,外企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壓力,裁撤、調整原有業務架構在未來都是大機率會發生的事情。

此外,季維還表示,近年來随着地緣風險加劇與經濟不振,世界各國在加大對本土晶片産業的扶持力度,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本國企業回流到本國,進而把控高端技術,并增加就業率。以美國為例,2021年便通過了520億美元半導體扶持法案。而歐盟、日韓等也都推出了扶持半導體産業的專項政策。

“在此背景下,全球晶片産業已經呈現出不同以往的趨勢,外資在一定程度上回流本國,甚至改變在中國區的經營政策,都在預期之内。”季維表示。

晶片供應鍊安全凸顯

疫情的籠罩,也在外資頻傳撤離之際,進一步凸顯了本土晶片供應鍊安全的重要性。

以國内晶片企業最為集中的上海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其內建電路産業規模約占全國的1/4,臨港、張江、漕河泾、松江、闵行紫竹等均有大型的晶片産業片區,其餘多地也有晶片公司散布。據統計,上海去年內建電路産業規模達2500多億元,增幅超過20%。

但由于疫情期間的管控,供應鍊企業的生産受到幹擾,許多企業的生産被迫停止。以英特爾公司為例,其公司首席财務官便在近日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即使是短暫封控,預計供應鍊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恢複正常。

而由于供應鍊冗長,全球化布局,零部件庫存低,協同要求高,汽車半導體産業是本輪上海疫情中受到沖擊最大的産業。記者注意到,4月中旬,華為消費者業務CEO、智能汽車BU CEO餘承東、小鵬汽車CEO何小鵬便先後表達了對汽車供應鍊停産的憂慮。

對此,CHIP全球測試中心中國實驗室主任羅國昭表示,晶片是許多科技産品的核心部件,一旦停供,會影響整個下遊産業鍊的運轉,雖然目前上海很多晶片企業通過閉環生産,保持最低限度的生産,但長期來看,下遊缺貨等影響都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快阻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上海已經開始努力使汽車和晶片等關鍵工業部門的供應鍊保持正軌。截至4月末,在666家獲批“白名單”允許複工的企業中,有70%實作了一定程度的複産。

但季維表示,複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下疫情帶來的沖擊,但長遠來看,外資的去留仍處于不确定之中,加快中國本土晶片供應鍊的建設,才是治标治本的可取之道。

此外,羅國昭提醒,目前雖然存在外資晶片企業離開中國,但也不必過于擔心。“相對而言,市場仍是外資最為看重的因素,以MCU晶片為例,由于在汽車和工業上被廣泛用到,是以目前在國内需求量龐大,是以轉移可能性比較小。”

加快穩定供應鍊信心

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中國也在加快推出一系列“組合拳”,來穩定生産供應鍊的信心。

5月5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3月中下旬以來,外部環境嚴峻複雜,不穩定不确定性加大,疊加疫情多點散發,導緻企業停工停産增多,物流運輸不暢,工業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

辛國斌介紹,工信部搭建了汽車、內建電路、醫療物資等重點産業鍊供應鍊協調平台,聚焦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逐一推動解決産業鍊企業反映的員工返崗、物流運輸等問題,着力保障上下遊企業協同生産。

同時,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也于近日表示,圍繞長三角地區汽車、內建電路、醫療物資、生活重要物資等領域,已建立重點産業鍊供應鍊專精特新企業“白名單”。

政策推動之下,記者注意到,上海經信委先後釋出兩版複工複産疫情防控指引檔案,保證在封控期間,做好各項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企業可以生産經營。截至5月13日,上海市9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已複工4400多家,占比接近50%,其中包括外資企業847家,複工率已達80%。

在受到關注的內建電路領域,據上海市經濟資訊化委主任吳金城介紹,目前晶片制造企業一直保持90%以上産能,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積塔半導體等保持滿負荷生産,帶動一批裝備、材料、封測等産業鍊配套企業加快複工。

“總體來看,目前晶片供應鍊信心正在逐漸恢複。”季維表示,随着以上海為代表的半導體産業複工複産,全國範圍内的晶片供應會進一步回歸正常水準。

(編輯:張靖超 校對:顔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