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學醫似乎是一個挺不錯的路子,不管是盛世還是荒年,醫生憑借着治病救人的本事,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夠有他的一席之地。
可在那個年代,有一部分醫生是為學醫讨生活,而還有一部分是想要憑借自己的醫術來拯救百姓的生命,有一個“拯救天下黎明蒼生”的夢想。

可是,當時的社會并沒有擺脫積弱的現實,要想挽救黎明蒼生,一個人的力量擺在那裡,更是“杯水車薪”。
于是,在這群學醫的人裡面,便開始出現了轉行者,孫中山與魯迅便是其中之一。
醫生的轉型
孫中山曾也是一名西醫,憑此手藝原本可以衣食無憂。但随着“鴉片戰争”的進行以及列強的入侵,醫人已經沒有辦法挽救這個民族,于是他便放棄醫生事業,轉而去“醫國”。
隻有推翻腐朽的清朝統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國,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被人肆意欺淩的尴尬局面。
而另一個轉行的醫生便是魯迅。魯迅原本是去日本學習醫術,但是僅僅過了一年便辦了退學。
針對于這一改變,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過原因。日俄戰争爆發,一些國人竟然為沙俄當偵探,轉而被日本兵逮捕槍斃,而去圍觀吃瓜的也多是舊中國的百姓。
魯迅通過這件事便深刻地認識到,單純的救人根本沒用,隻有醫好國人的思想,才會解救更多的人。
于是,魯迅便将手術刀換成了筆杆子,通過發表令人深省的文章,來喚醒愚昧的百姓,讓更多的人能夠警醒起來。
除了魯迅之外,還有一位能文能醫的人,名叫陸士谔。陸士谔除了是一名醫生之外,還寫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堪稱醫生中最具文學細胞的人。
陸士谔師從清代名醫唐純齋,除了在醫學方面擅長之外,小說的出版速度也相當驚人,他還憑借一本《新中國》,預言了百年後的中國,并且描繪了未來中國的藍圖。
陸士谔的預言
陸士谔自幼就對文學方面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他不像其他小孩子那樣貪玩,對于讀書寫作達到了癡迷的地步。
當時,家庭遇到變故,經濟條件越來越差,陸士鄂小小年紀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暫時放下喜歡的文學,轉身投身到當時比較賺錢的醫學行列。
治病救人對他來說,僅僅是謀求生存的一種手段。或許人們就是這樣,當面臨生存壓力的時候,學習也變成了一件特别高效的事情。
陸士谔很快就将原本複雜難懂的醫學理論了解通透,成為了一名好醫生。
改善了經濟情況,獲得了謀生手段之後,陸士鄂又開始将自己的文學愛好撿了起來,并且開始大寫特寫。
他一邊在大上海行醫,一邊又大力進行文學創作,以清初為背景的小說有20多篇,其中以《血滴子》最為火爆。
除此之外,陸士谔還曾大膽地展望了百年後的新中國,并且在“夢”的形式将自己的預言表達了出來。
在陸士谔這部名為《新中國》的小說中,他預言道:上海的租界已經被收回,馬路非常寬廣,并且法庭的律師也都是中國人。
那年的“萬國博覽會”将會在上海召開,為了友善人們出行,浦江大鐵橋和越江隧道,并且建造了地鐵。
路面上有數之不盡的高架立交橋,輕軌地鐵穿行……
要知道,晚清時期的中國,連鐵路都少之又少,但是陸士鄂就能夠想象出來,百年後的中國鐵軌能夠從天上鋪到地下,鋪到海裡。
橫跨黃浦江的大橋用來友善人們出行,未來的人們早已擺脫了列強的影響,變得獨立而又自由。
這在當時來看,隻能被當成玄幻小說來讀,因為當時的舊中國,就連吃飽飯都是一種奢望。即便到了建國初期,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連想都不敢想,更别提是輕軌地鐵了。
魯迅譏諷陸士鄂
魯迅作為文學大佬,在文學行業有着很深的造詣,他原本就是通過書寫舊社會的現實,來達到諷喻的目的。
讓人們認清現實,從大國的夢中醒來。而陸士谔則對着這群連飯都吃不飽的人,開始用一個夢來喚醒百年後的中國能夠舉辦“萬國博覽會”還能修建大橋,建設輕軌地鐵,頭頂電燈通明……
這與魯迅的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存在着本質的差別,于是魯迅對陸士谔的文章進行了諷刺,并且公開表示,陸士谔這就是典型的“舊瓶裝新酒”的做法。
社會背景黑暗,連主權尊嚴都做不到,在這麼大的反差之下,陸士鄂還能寫出未來的中國能夠收回租界,能夠輕軌遍地,修建大橋,這讓現實派的魯迅十分不爽。
魯迅譏諷陸士谔幾句,現在看來,也符合魯迅的形式作風,可是魯迅也沒有想到,現在這些預言竟然一一達到了。
後記
陸士谔的文章引來魯迅的譏諷,他倒也沒有公開叫闆,畢竟這對于陸士谔來說,僅僅是表達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篇“閑文”。
這也符合儒家“人不知而不愠”的傳統思想,可誰也沒有想到,當年的戲谑之談,還真的變成了現實。
如今的中國已經站起來了,大上海比陸士谔描繪的都要先進,想必他們如果泉下有知的話,想必也該為新中國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