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兒14年第一次哭到肝腸寸斷:父母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作者:主創團·沐可可

疫情期間,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多了,沖突也随之增多。

上周閨蜜就向我哭訴,說她差點和她兒子打起來。

閨蜜兒子借手機寫作業之由,偷偷玩遊戲。閨蜜發現之後,批評了幾句,沒想到閨蜜兒子不但不認錯,還頂嘴說:“你為什麼偷偷進我的房間?”

被激怒的閨蜜也口不擇言的罵回去:“我是你媽,為什麼不能進你的房間?而且你不學習在玩遊戲,還有臉頂嘴?手機我現在就給你沒收!”

就在閨蜜去搶手機的那一刻,閨蜜兒子也賭氣地把手機扔過來,剛好砸在閨蜜肚子上,痛得她哇哇叫。

閨蜜在電話裡哭着說:“養孩子十幾年,第一次哭得這麼傷心,不是肚子有多痛,而是我看到孩子眼裡滿是對我的仇恨。青春期太可怕了,我真的不想管了。”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是要踩着一個成年人的屍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的。”

孩子青春期的确難熬,但是青春期也是孩子留給父母最後的機會。心理學研究認為,青春期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黃金期,是連接配接童年期和成人期的黃金修補期。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把孩子早期缺乏的愛和教育彌補回來。

孩子青春期,父母不能硬管,也不能不管。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養兒14年第一次哭到肝腸寸斷:父母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改變管教順序,先建立信任再引導教育

著名心理學家簡 尼爾森在《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鬧得不可開交。兒子自從上高中後,認識了一群狐朋狗友,學會了抽煙喝酒,晚上很晚才回家。

父親氣急敗壞,對兒子禁足,沒收兒子的手機,對兒子大吼:“你這樣會毀了自己!”

但都無濟于事,兒子變得更加叛逆。

父親走投無路,報名參加了家庭教育課。

老師告訴他,不要急于糾正孩子的行為,先建立信任關系,多陪陪孩子,情況就會慢慢好轉。

剛開始這位父親不以為然,認為事情沒那麼簡單,但他還是決定每周三中午去學校陪兒子吃飯。

兩父子的第一次午餐在沉默中度過,甚至兒子一見到父親,就挑釁地問道:“你來這裡幹什麼?

連續吃了三個星期,兒子的不信任才漸漸消失,開始和父親講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父親也會談論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有時還會回憶兒子小時候的趣事。同時還聽從了老師的建議,克制批評和說教,嘗試肯定兒子。

三個月後,兒子的行為開始悄悄改變,不再對父母不尊重,減少了和朋友鬼混的次數,甚至會問父母一些考大學和将來工作的事情。

簡 尼爾森解釋說,這個叛逆少年之是以能重回正道,是因為他終于感受到了父親無條件的愛和信任。

這位父親也在分享會上反思,之前十幾年給孩子的陪伴太少,當孩子行為出格後又突然嚴格管控,讓孩子以為父親不愛他,把他當做一個麻煩。而當他開始陪孩子吃飯,表達對孩子的愛,肯定孩子,給了孩子誠懇又有用的建議後,孩子才漸漸願意親近他,聽從他的建議。

青春期的孩子很擰巴,想要獨立但能力又不足以獨立,是以他們表面上想擺脫父母,心裡卻有很多疑惑想要向父母求助。

隻要父母先和孩子建立了親密和信任的親子關系,孩子自然會向父母吐露心聲,并且願意聽一聽父母的建議。

正如簡 尼爾森在書中一直強調的那樣:赢得十幾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創造親密和信任,而不是疏遠和敵意。

關系親密和信任了,管教則可以自然而然發生。

無聲的陪伴,特殊的共處時光,不着急否定和說教的傾聽,都是建立親密和信任關系的良藥。

陪伴的方式也有很多:陪孩子多吃飯,陪孩子做TA感興趣的事情,陪孩子旅行。

養兒14年第一次哭到肝腸寸斷:父母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改變關注點,少看成績多關心孩子

前段時間,表姐向我求助,說她讀初一的女兒小月突然不想去上學,成績一落千丈。性情也大變,變得不愛說話,天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我一聽驚訝不已,因為小月這個孩子我是看着長大的,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成績就是年級排名前十,可以說是品學兼優。

表姐問我難道真的是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叛逆嗎?

我跟她說事情沒那麼簡單,小月可能遇到了什麼事情。建議她找機會和小月聊一聊。

後來表姐告訴我小月确實是遇到了事情。上學期班幹部競選,小月和好朋友一起競選同一個職位,小月選上了,好朋友卻落榜了。之後,小月的好朋友就開始拉攏其他同學,一起孤立小月。現在小月一想到去學校就很痛苦,是以才會厭學,心情也持續低落,甚至出現了輕生的念頭。

表姐非常擔憂,帶小月去看了心理科,結果顯示中重度抑郁。

表姐說都怪她,小月被好朋友孤立時,她正在老家照顧生病的母親,忽略了小月的情緒變化。而姐夫教育孩子又比較簡單粗暴,看見小月成績有所下降,不是說教就是責罵,令小月更加難受。

根據兒童心理發展學的規律,青春期的孩子發展出真正想象和擔憂未來的能力,并且對自己缺乏信心,是以很容易焦慮和抑郁。

雖然他們經常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實際上學業、社交、自我發展的壓力,每一項都能讓他們崩潰。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忽略了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可能會惡化成心理問題。

2020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大陸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也就是5個孩子就有1個深受抑郁症困惱。

是以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不要隻關注學習成績,還要關注青春期心理問題。發現孩子成績大幅下降、厭學,喜好、食欲、睡眠狀況、交友圈等發生明顯變化,都要及時幹預。

真正困惱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孩子才會和父母正常溝通。

養兒14年第一次哭到肝腸寸斷:父母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改變教育心态,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尊重

李玫瑾說:

“隻要孩子一過12歲,父母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态,别把孩子當‘下級’,要把孩子當成‘同僚’一樣尊重對待。”

很多青春期孩子越來越叛逆,都是從父母不尊重他們開始的。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勝利就是一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父親。他是區長,但是對待兒子季楊楊有時就像對待下級一樣。

“我要批評你,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你是我季勝利的兒子,你要如何如何”,這是季勝利經常對季楊楊說的話;

養兒14年第一次哭到肝腸寸斷:父母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季楊楊喜歡卡丁車,他說季楊楊不務正業,虛度青春;

季楊楊開舅舅的法拉利去學校,和同學方一凡起了沖突,被方一凡制作惡搞表情包,季勝利還沒弄清楚事情原由,就逼着季楊楊寫道歉信,當老師和同學面念;

季楊楊在道歉信裡說季勝利是不稱職的父親,季勝利當場就給季楊楊一個耳光……

還好之後在妻子劉靜的建議下,季勝利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尊重和了解孩子。說話不再打官腔,主動向孩子道歉。為了了解孩子的喜好,親自去體驗卡丁車和網絡遊戲。

最後季勝利終于和季楊楊和好,季楊楊也不再和父親對抗,不再三番五次夜不歸家,而是把精力用在了學習上。

教育家陶行知說: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小人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而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向成年人轉變的階段,更加渴望别人的尊重,特别讨厭父母把自己當小孩子看。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

父母的尊重,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父母願意放平姿态和孩子對話,孩子才會坐下來聽父母說話。

尊重孩子,就要注意說法方式,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商量;

尊重孩子,就要注意批評場合,少公開批評,盡量私下詢問和引導;

尊重孩子,就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少一些強迫多一些信任和放手。

養兒14年第一次哭到肝腸寸斷:父母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養兒14年第一次哭到肝腸寸斷:父母做好4個改變,勝過一萬句道理

改變溝通方式,嘗試以寫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看過一個網瘾男孩的故事。

上國中時,男孩迷上了上網,天天泡在網吧。有一次父親來網吧找他,找到他時,并沒有責罵,而是在他身後看了10分鐘後離開。

第二天上學,父親對男孩說,“兒子,縫紉機上有一樣東西,你拿着。”

原來是一封父親寫給男孩的信:

兒子,爸爸昨天去網吧了,看到你打遊戲,知道你在同學們前面要面子,沒敢打擾你。我回來一整夜都沒有合眼,腦袋裡全是你小時候的樣子。不知道小時候聽話的那個兒子哪裡去了。你的班主任打算放棄你了,你媽也說聽天由命吧,但我是你爸,我養的兒子,我心裡清楚,你隻不過是迷路了,爸一定把你領回家……

此後每周縫紉機上都有一封信。漸漸的,男孩終于被父親那些信喚醒,戒掉遊戲,發奮讀書,考上了中科院博士。

男孩說那些信如今他還留着,裡面每一句話都飽含了父親深沉的愛,和真切的關心,以及鼓勵。

《小王子》裡一句話說: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寫信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語言,是帶着愛和情感的交流。孩子進入青春期,為了避免針尖對麥芒的沖突場面,不如将愛和關心,寫進信裡。

但是給孩子寫信的原則依然是不要着急說教和否定,而是要表達愛、關心、尊重和鼓勵,最後才是誠懇地提出建議。

原騰訊副總裁、計算機科學家吳軍曾經寫過一本書叫《态度》,裡面是40封他寫給青春期女兒的信。

即使吳軍已經是成功人士,但是每一封信裡都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更像是一位真心實意擔心你,關愛你,想要幫你的朋友,在和你商量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信中常看到的句子都是“最近爸爸看到你遇到了某某問題,有些擔心……”“我知道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隻不過我也有些建議給你,供你思考。”

管教的前提是,確定愛的資訊傳遞給了孩子。當面溝通如是,寫信也是。

寫在最後:

作家劉娜曾經給青春期的家長分享這樣的一段話:

謝謝你,願意當我的孩子。

我相信你,就如相信我自己。

我尊重你,因為你可以做好自己。

我選擇和你站在一邊,因為你的問題是我們共同的問題。

青春期是孩子給父母的挑戰,也是給父母的機會。

很多教育問題,都不能一蹴而就,青春期的教育問題更是如此。

隻要父母有足夠的愛和耐心,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用心傾聽和了解孩子,打心底地信任和尊重孩子,終有一天會赢得孩子,走向勝利。共勉!

作者:沐可可,教育行業從業者,90後寶媽,崇尚科學育兒,快樂育兒。一邊掙錢養家,一邊努力學做60分媽媽。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