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5歲癱瘓,自學4門外語,并在轉角遇到愛情

文|高寶寶

今天是5月4号,青年節。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在我的青年時期,給我帶來深刻影響的人。

1955年,在山東濟南的一個經濟條件較為優越的知識分子家庭裡,出生了一名女嬰。她的到來,給父母帶來了歡樂和希望。

如果不出意外,這個女嬰也會像别的孩子那樣,會說話、會走路、會識字,然後走進學校,成為一名國小生,長大成人……

然而,5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厄運改寫了她的命運——她被診斷患上了脊髓血管瘤。

盡管爸爸媽媽帶着她四處求醫問藥,但得到的回答都是“無能為力”。

在此後的十幾年裡,她一共做了4次大手術,摘除了6條脊椎闆,才保住了性命。但是,她身體的三分之二卻從此失去了知覺。

當别的小朋友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戲時,她隻能日複一日地躺在床上。她不敢動,因為一動脊背上長長的還沒有愈合的刀口,就會隐隐作痛。

當别的小朋友可以背着書包,高高興興地走進教室時,她卻隻能眼睜睜地看着——因為身體高位截癱,她被學校拒之門外。

她時時刻刻需要别人的照顧,即便是想去倒杯水,自己也做不到。

所有的這些打擊,對于年幼的她來說,都是無比巨大的,并且一度讓她難以承受。

有段時間,為了幫她排遣寂寞,媽媽每天都教她吹口哨。這是那段日子裡唯一一件讓她高興的事。

但她是倔強的,頑強的。上天剝奪了她的健康,剝奪了她自由行走奔跑的權利,卻沒有剝奪她那顆積極向上的心。

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去學校學習,她就讓爸爸媽媽買來書本,自己在家裡學。

躺在床上不能動,她就利用鏡子反射的原理去看書上的字,難度可想而知。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反反複複地看,一遍一遍地思考,想方設法地向别人請教。

就這樣,她憑借着别人難以想象的毅力,靠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的全部課程。并且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等4門外語,翻譯了16本外國著作。

她的名字,叫張海迪。

她5歲癱瘓,自學4門外語,并在轉角遇到愛情

15歲那年,坐在輪椅上的張海迪,跟随着爸爸媽媽來到了山東農村生活。

她發現學校裡缺少音樂老師,就主動教孩子們唱歌,而且還在課餘時間給他們理發、縫衣服。

後來,她發現村子裡因為衛生條件差,醫療資源匮乏,很多人患病以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于是,便買來醫學書籍和聽診器等醫療器材,決定自學中國傳統醫學技術。

在幾年裡,她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内科學》、《實用兒科》等醫學書籍。

在學習針灸的時候,為了能更準确地找到穴位,她反複地在自己的身體上進行試驗。

就這樣,憑借着超乎常人的決心和意志,幾年後,張海迪成為了當地的一名“名醫”。

有些病人不友善來就診,她就坐着輪椅上門去給他們看病、治病。她的妙手,不知道減輕了多少人的疾苦。

曾經有一個患有腦血栓後遺症的老大爺,癱瘓在床多年,而且不能說話。在張海迪的精心醫治之下,老大爺終于可以下地走路了。

她5歲癱瘓,自學4門外語,并在轉角遇到愛情

很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張海迪”這個名字。終于,這個隻能坐在輪椅上的小姑娘,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家鄉,成了轟動一時的名人。

然而,獲得廣泛關注的張海迪,并沒有因為頭頂上的光環而失去方向。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她回到書桌旁,專心苦讀,通過了吉林大學哲學系的研究所學生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得哲學碩士學位。

她專心于自己喜愛的文學創作,她要通過自己手中的筆,書寫自己一路走來的艱辛。她要以一己之力,感染和影響更多的人。

在短短的幾年裡,她先後出版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作品,包括自傳體小說《輪椅上的夢》、散文集《生命的追問》等等。

張海迪不但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創造了生命的價值,改寫了自己的命運,而且還通過自己的經曆和文字,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也包括我。

對于一個高位截癱的人來講,寫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候,她安靜地坐在書桌前,整理好了思緒準備動筆,可是突如其來的身體上的不适,卻讓她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筆。

終于等到身體的不适退去,再次坐回到書桌前時,當初的靈感可能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除此之外,張海迪還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投身公益事業。她輾轉各地,不斷地演講,用自己的聲音激勵着數以萬計的人。

她經常去福利院和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和殘障兒童,給他們送去溫暖。

她還積極捐款幫助貧困山區的兒童,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

她5歲癱瘓,自學4門外語,并在轉角遇到愛情

曾經,“愛情”這兩個字,在張海迪心裡是那麼遙遠,她不敢奢望。然而,她的樂觀、向上和頑強,卻深深地吸引着一個叫王佐良的男青年。

當時,王佐良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篇關于張海迪的報道,于是,他輾轉打聽到了張海迪的聯系方式,并且開始給她寫信。

盡管,那個年代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但是,在一來一回的書信交流中,他們的心卻越來越近。

終于,他們見了面。而初次見面,王佐良就向張海迪表白了,并且告訴她,自己已經下決心與她攜手共度一生。

而張海迪,也勇敢地接受了這份感情。

不過,他們的感情卻一度遭到了王佐良父母的質疑。他們擔心,身體健康的兒子,與殘疾的張海迪結婚後,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

不過,最終張海迪還是憑借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王佐良父母的接納和支援。

如今,張海迪和丈夫已經攜手走過了幾十年的歲月。

她說,即便自己身有殘疾,但是在生活中,在情感上,她相信自己給丈夫提供的,是有價值的東西。

王佐良在山東的一所大學從事翻譯工作,張海迪和丈夫曾經合作翻譯過一本美國當代作品《默克多———頭大象的真實故事》。

他們不但在事業上互相幫助,互相成就。在生活中,他們就像是一對好朋友,互相依靠,相濡以沫。

她5歲癱瘓,自學4門外語,并在轉角遇到愛情

張海迪是不幸的,但是如果她身陷不幸的泥沼,這世上就必定會少了一束光。

張海迪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愛情。而她的愛情又像一雙翅膀,讓她飛得更高、更遠。

上帝給她關上了一扇門,可是她卻為自己打開了一扇窗。

她憑借着堅韌不拔的意志,戰勝了我們無法相信的困難,創造了自己燦爛又傳奇的人生,并且激勵了整整一代人。

或許,張海迪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是她的故事卻不應該被忘記。她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信仰,值得一代一代傳下去。

向張海迪緻敬!

你的轉發便是最大支援

作者介紹:高寶寶

15歲寫小說,38歲考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所學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經驗。

她一手把女兒培養成香港大學一級榮譽學士、世界排名第一的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碩士。畢業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達50萬。

寶寶姐的親子教育文章,溫暖而有力量,助你在育兒的路上豁然開朗,少走彎路。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遇見寶寶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