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食物的生熟重量怎麼換算?新膳食寶塔推薦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哦

就在 4 月 26 日,大衆期待已久的 2022 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終于釋出了。各大媒體争先報道,很多健康自媒體也做了詳盡的解讀。

其中的主要内容,很多朋友已經耳熟能詳了。新版膳食指南有8 條核心準則,它們是:

1 食物多樣,合理搭配

2 吃動平衡,健康體重

3 多吃蔬果、奶類、全谷、大豆

4 适量吃魚、禽、蛋、瘦肉

5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6 規律進餐,足量飲水

7 會烹會選,會看标簽

8 公筷分餐,杜絕浪費

食物的生熟重量怎麼換算?新膳食寶塔推薦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哦

其中增加了「規律進餐、足量飲水」和「會烹會選、會看标簽」這兩條,明确了公筷分餐的重要性,還把「谷類為主」改成了「合理搭配」。

對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也在膳食寶塔中重新做了标注。

糧食類每天要吃 200~300 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要有 50~150 克;另外,薯類食物要吃 50~100 克。

蔬菜是 300~500 克,水果是 200~350 克,和以前的推薦是完全一樣的。

動物性食品,包括魚、禽、蛋類和瘦肉,平均每天總量要吃 120~200 克。按雞蛋 50 克 1 個算,就是魚+肉的總量 = 70~150 克。

蛋每天吃 1 個,魚每周吃至少 2 次;畜禽瘦肉每周 300~500 克,平均每天 43~72 克。總之,不必頓頓吃魚和肉,但也不要長時間不吃。最好是少量多次地吃,總量要控制。

把奶的推薦量從 300 克變成了 300~500 克,因為近年來的研究肯定了酸奶和牛奶的健康益處。

在總熱量相同的情況下,攝入 1-2 杯奶類有益降低肥胖風險,有益降低全因死亡率,對心血管健康、糖尿病預防和骨質健康也沒有害處。

喝水的量是 1500~1700 毫升,相當于 7~8 杯水。記得主要是喝沒油沒鹽沒糖的水。比如白開水、礦泉水、無糖檸檬水、淡茶水等。盡量遠離奶茶和甜飲料。

鹽的限量從 6 克改成了 5 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保持一緻。

酒的限量,男女一緻下調到 15 克酒精。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每天十幾克酒精那種少量喝酒也有害無益。(從水果或醪糟湯裡吃進去兩三克酒精那種,實在太少了,就不在讨論範圍裡了)

食物的生熟重量怎麼換算?新膳食寶塔推薦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哦

感覺說得挺清楚的了。然而,還是有一些朋友舉手提出疑問:我還是不太明白......

膳食寶塔中推薦的各種食物的重量是生重還是熟重?生熟怎麼換算呢?骨頭、皮核之類怎麼算?

這裡就給大家做一個詳細的回答。

膳食寶塔中所說的各種食物重量,都是生重、生重、生重!

這是因為,食物在烹調之後,重量和體積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說,

煮飯時加水多一點、少一點,熟飯的體積就會變化。如果煮成粥、煮成糊糊,那重量變化就更大了。

生肉變成熟肉,體積和重量會有大幅度的「縮水」。

綠葉蔬菜炒熟之後的「收縮」就更明顯了,一斤生菠菜看似一大盆,變成熟菜就一盤而已。

是以,如果推薦熟重,誤差實在太大了,指導意義會大打折扣。除非特殊注明,所有營養師推薦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

而且,所說的食物重量都是「可食部」的重量。凡是扔進垃圾桶的部分,比如雞蛋殼啊,蘋果核啊,雞骨頭啊,魚刺啊,都不算。

但也有的朋友說:可是我自己不做飯,買的都是熟飯、熟肉啊?

這裡我給大家提供一些食物生熟換算的常用資料和了解要點(是不是很貼心啊~

1 大米和米飯

按标準烹調程式(食堂、餐館的常用烹調方案)烹調的時候,生熟比例誤差較小。

100 克籼米(長粒米如泰國米)蒸出來的熟米飯大約是 250 克。

100 克粳米(短粒米如東北米)蒸出來的熟米飯大約是 230 克。

100 克粳糯米(短粒的糯米)蒸出來的熟米飯大約是 200 克。

一般來說,越是支鍊澱粉含量高、黏性大的米,蒸熟之後越「不出數」。每種米的品種不同,澱粉類型不一樣,同樣加水量、同樣烹調方法時,熟飯産量也會略有差異,不過差不太大。

100 克糙米/荞麥/小米/燕麥粒,先浸泡吸水,再用電飯鍋煮,出來的熟米飯約 200 克。

因為雜糧是帶着種皮烹調的,種皮的緻密結構限制了米粒的吸水膨脹。

不過,雜糧煮成飯後的數量,和品種有關,加水量有關,也與浸泡和烹調時間有關。提前浸泡之後,吸水充分,則煮出來的數量略多一些。烹調時間長,或者用壓力烹調,也能使更多的水進入到雜糧籽粒的内部,進而讓熟飯吸水量多而重量增加。

糧食煮成粥之後的數量,則要看你加多少水了。100 克大米可以煮成 400 克的稠粥,再多加水的話,甚至可以煮成 1000 克的稀粥......

是以,如果你告訴營養師「喝了兩碗粥」,她/他可能會茫然,因為不知道這個粥是多稠,你到底吃進去了多少幹貨。

各種糊、漿也是一樣。要看往豆漿機、破壁機裡面加了多少米,而不能問最後打出來多少毫升的糊糊。糊糊的體積和重量是多少。同樣的幹貨,加水多則糊糊體積大。

最後要強調一個常識:

食堂、餐館所說的「二兩飯」,就是 100 克生大米煮的飯,而不是 100 克熟米飯!否則就是變相漲價,搶你的錢。沒有廚師會随便扔一些米下鍋,然後再去稱熟米飯的。都是在下鍋之前稱好生米,然後按生米重量來加水煮飯的!

2 面粉和面食

面粉和大米、小米等,都是可以等量替換的。但面粉制作的各種面食品,水分含量差異很大,沒法等量替換。

挂面是幹燥之後制成的,含水量與面粉相當,是以100g 面粉 ≈ 100g 幹挂面。但如果其中加入了鹽、堿等其他配料,挂面的重量會略高于面粉,但誤差在 10% 以内。

100 克的面粉,加大約 50% 的水之後,可以制成面團,做成饅頭、花卷、面包、面條、烙餅等面食品。

100 克的面粉,可以制成大約 150 克的饅頭、餃子皮、濕面條、餅坯等。

食物的生熟重量怎麼換算?新膳食寶塔推薦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哦

當然,具體的數量,根據面團的軟硬度,根據添加油脂的量,根據烤制時的水分蒸發量,還會有一些誤差。此外,面團中還可以添加鹽、酵母等配料,又會帶來幾克的誤差範圍。

對面條來說,煮制的軟硬度也有影響。面條煮得軟爛一些,則含水量會增加一些。

面包經過烤制,水分含量約 35%,低于饅頭和烙餅。如果脂肪含量高,則水分含量會進一步下降。

如果加了糖,額外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數量,就不能直接用面粉來換算了,還要把加糖的量考慮進去。從碳水化合物的量來換算,100 克糖 ≈ 133 克面粉。

3 洋芋、甘薯、山藥等薯類

薯類食物的水分含量在 70%~80% 之間,澱粉高的品種水分少,澱粉少的品種水分含量高。

蒸和烤的重量差異較大。

蒸熟的洋芋、甘薯、山藥等,由于不存在水分損失,也不會增加水分,是以生熟重量變化很小。煮熟的時候,如果是切碎的,會吸入部分水分,重量略有增加。

烤熟的時候,因為表面有蒸發失水,重量有所下降。例如,100 克生的蕃薯可以制成 70~80 克的烤蕃薯。

4 瘦肉類和魚蝦類

按清炖、醬鹵和快炒程式來考慮,幹煸、油炸之類不計入内,那麼

100 克瘦牛肉煮成醬牛肉後,重量大約為 60 克。

100 克瘦豬肉做成熟肉之後,重量也大約是 60 克。

這隻是個大概的數,叫做「成品率」。成品率 =(熟肉重/原料生肉重)×100%。

具體出多少熟肉,還與肉的老嫩程度、烹調時間、烹調方法、加鹽量、加調料量、是否加堿處理、是否加磷酸鹽處理等情況有關。

脂肪多的肉,在長時間烹調之後,脂肪會溶出到水裡,使熟肉的重量下降。

烹調溫度低一些,在沸騰溫度以下,小火慢炖,肉的水分蒸發比較少,蛋白質聚合失水也少,瘦肉的重量損失會小一點。

加澱粉上漿、勾芡,有利于減少肉類蛋白質的水分損失,在炒肉時,也會讓熟肉的重量損失少一點。

多加鹽、加堿處理、添加磷酸鹽等措施,都可以提升蛋白質的水合性質,在煮熟之後能「保留」更多的水分,是以能提升熟肉的重量,升高「成品率」。

對魚蝦類而言,魚片的「成品率」要看具體的魚種,水分含量,烹調方法,沒法一概而論。

比如說,含水量超級高的巴沙魚,蛋白質含量隻有約 10%,烹調之後收縮非常嚴重。而如果用的是蛋白質含量約 18% 的鲈魚,魚肉的收縮就沒有那麼嚴重。

又比如說,烤魚時因為有水分蒸發,體積和重量的收縮比較嚴重;而清蒸魚因為水分幾乎不損失,是以重量損失就比較小。

此外,添加成分的效果也是一樣的。加堿處理、加磷酸鹽,都會提升魚肉重量的儲存率。

最後要強調一個常識:肥肉不算是肉的數量,而算是油脂的數量!

100 克肥肉 ≈ 90 克脂肪。

是以,膳食指南所說的「瘦肉」裡,是不包括肥肉部分的!當然,也不包括骨頭和皮的重量。

5 奶類

奶類的量是按全脂巴氏牛奶的量來算的。

250 毫升巴氏奶=250 毫升盒裝純牛奶。

原味酸奶比牛奶增加了大約 7% 的糖,其他變化不到 1%(比如加了百分之零點幾的增稠劑)。但畢竟隻有 7%,是以原味酸奶和牛奶基本上可以等量替換。

風味酸奶和調制奶可以加入不超過 20% 的其他配料,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略有降低,是以可以按 80% 來折算。

250 克水果酸奶 ≈ 200 克原味酸奶

250 克早餐奶 ≈ 200 克純牛奶

奶粉和牛奶的換算,則要看牛奶的類型和蛋白質含量了。

純的奶粉,正規名稱為「乳粉」,除了牛奶之外,其他什麼配料都不能有。

一般來說,7~8 公斤全脂牛奶能加工出 1 斤純的全脂奶粉。

反過來說,就是大緻40 克奶粉 ≈ 300 克牛奶。

但奶粉中還有「調制乳粉」這個系列,也就是可以調整成分、可以添加不超過 30% 其他配料的奶粉,它們就比較複雜了。買的時候,要仔細看看外包裝背面的「産品類别」,再仔細看看「營養成分表」。

比如說,100 克某款調制乳粉含有蛋白質 18.6 克,而 100 克牛奶的蛋白質含量是 3.1 克,那麼18.6÷3.1 = 6,也就是說,40 克奶粉 ≈ 240 克牛奶。

6 蔬果

水果沒有生熟比例的問題,隻要按照可食部重量來算就可以了。

不過,每一種水果的可食部比例差異很大。食物成分表中的比例,都是多年前測定值,而且并沒有涵蓋現在市場上的所有品種,是以和實際情況可能有點差距。

食物的生熟重量怎麼換算?新膳食寶塔推薦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哦

比如說,有些西瓜皮厚,有些西瓜皮薄,皮的厚度差距非常大。又比如說,荔枝和龍眼有大核的,有小核的。吃蘋果有人去皮,有人不去皮。

這些雖然會帶來誤差,但由于水果的攝入範圍是 200~350 克,寬容度很大,這點皮核帶來的小誤差就可以忽略了。總體而言,可以打 25% 左右的富裕,來彌補皮核的重量,以及因為磕碰等造成的局部損失。

也就是說,你打算吃 320 克的水果肉,那麼平均而言,購買 400 克的水果就可以了。

蔬菜的可食部也同樣差異很大,因為每個人扔的量不一樣。比如我洗菜的時候扔得很少,每一片葉子都想充分利用,而換成家人就扔得比較狠......

烹調後的重量和烹調方法關系太大了,每個人的操作都不一樣,是以蔬菜說熟重簡直沒有什麼意義。

一般來說,蒸煮後和生重差異較小,而炒菜、烤制等處理後,由于蒸發作用,重量大幅度縮水。

7 油脂

各種清澈透明的烹調油,不論是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菜籽油.......幾乎都含有 99.9% 的脂肪。是以,各種炒菜油之間,可以等量換算。

精煉豬油的脂肪含量也在 99% 以上,是以可以和炒菜油等量換算。

但是,黃油就不一樣了。有各種類型的,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各不相同,是以要仔細看營養成分表。

比如說,一款抹面包用的黃油産品,100 克産品的脂肪含量标注為 88%,那麼它和炒菜油的換算就是黃油重量×0.88。

8 鹽

鹽的量是比較複雜的,因為控鹽的目标是控制鈉攝入量,是以各種含鈉的調味品都要計算在内。按含鈉量來計算的話,

1 克味精 ≈ 0.3 克食鹽

1 克雞精 ≈ 0.5 克食鹽

1 克小蘇打(碳酸氫鈉)≈ 0.8 克食鹽

1 克純堿(碳酸鈉)≈ 1.1 克食鹽

醬油相當于多少食鹽,要看它的鈉含量。每個産品含鈉量都不一樣,能差出 50 %以上。

例如,一款醬油标注,1份(10毫升)中含有580 毫克的鈉

580 毫克鈉 = 1460毫克鹽 = 1.46 克食鹽

10 毫升大概是一湯匙的量。是以,1湯匙這種醬油≈ 1.5 克食鹽

但是也有些醬油标注的1份是15毫升,或者直接标注 100 毫升中的含鈉量。這就要對不同産品進行換算了。

簡單的方式就是:選擇同類産品中含鈉量最低的醬油。鹹度低而鮮味濃,才是最理想的調味産品。

不過,含鈉量下降了,抑制微生物的能力就要降低,需要稍微加一點防腐劑來幫忙,比如山梨酸鉀、苯甲酸鈉、脫氫醋酸鈉等。不用恐懼它們,因為與吃進去太多鹽的危害相比相比,加少量防腐劑的健康風險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買到的醬油含鈉量都很高,那就在使用的時候加水稀釋一下。

好了,現在大家對食物數量的換算方式都比較清楚了吧。

膳食指南裡學問大着呢!以後再撰文繼續讨論其他相關知識,敬請期待。

轉載 / 合作請聯系

微網誌 / 公衆号:

範志紅_原創營養資訊

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協會理事

中國科協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食物的生熟重量怎麼換算?新膳食寶塔推薦的食物重量都是生重哦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和「在看」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