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藍鲸閱分享|《被讨厭的勇氣》: 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選擇的

主講人 美文

江蘇新聞廣播《新聞晚高峰》主持人

大藍鲸閱分享|《被讨厭的勇氣》: 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選擇的

資深新聞主播,曾獲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廣播播音作品獎、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現場直播類一等獎,多次榮獲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十佳主持人、江蘇廣播新聞類優秀主持人稱号。

本書導聽

你在工作中是否害怕被别人認為沒有能力?

你在與朋友相處中是否害怕被冷落?

你在不熟悉的場所裡是否會感到焦慮?

其實,這一切煩惱都是因為我們太在意别人的觀點和看法。

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有時候需要拿出“被讨厭”的勇氣,适當忽略别人的看法,秉持自己的主見,活出自己的性格來。

本書以阿德勒心理學主要觀點為核心,通過一位哲人與青年的對話,一一講解我們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是怎麼回事,又該如何解決。

本書榮獲日本亞馬遜2014年度銷售冠軍,連續300天雄踞銷售榜首!

你将收獲

■ 人生從來都是自己的,隻有你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過去的痛苦,它可以是你前進路上的墊腳石,也可以是絆腳石,這隻取決于你的态度。

■ 一切的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需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不用擔心被别人讨厭。

■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人生旅途就開始了。認真活好每一個當下,享受人生的過程,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課題。

作者介紹

岸見一郎

哲學家

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

古賀史健

自由作家

出版過許多商務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著有《想要讓20歲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講義》。

音頻文字稿

(上下滑動檢視)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書是《被讨厭的勇氣》。首先想問大家幾個問題。你是否對煩瑣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對複雜的人際關系感到疲憊?你是否覺得自己離幸福越來越遠?你是否感到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我們如何在繁雜的日常生活和複雜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書的作者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他們為本書起了副标題《“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是以阿德勒的哲學思想貫穿本書。阿德勒是何方神聖?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是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阿德勒開始也跟着弗洛伊德探讨神經症問題,不過後來自立門戶,并成為第一個反對精神分析學說的大神。

這本書采用對話體形式,通俗易懂。對話體大家并不陌生,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就是對話體,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思想也是被弟子柏拉圖用對話形式記錄下來的。在《被讨厭的勇氣》一書中,有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哲人象征阿德勒,青年就像愣頭小子,不斷質問和懷疑哲人的說法。

青年和哲人争論的起點是人生簡單嗎?在一些人眼裡,人生不簡單,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阿德勒卻不這樣認為,他說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随時可以獲得幸福。人之是以不幸,是因為把世界看複雜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世界的本質是簡單的,第二,你的觀念把世界變複雜了。作者舉了一個井水的例子來闡明這個觀點。或許大家知道,井水的溫度是恒定的,長年在18度左右。這是一個客觀數字,無論誰測都一樣。但是,夏天喝井水感覺涼爽,而冬天飲井水感覺溫潤。井水的溫度沒有變,但你的感受卻大不相同。推而論之,世界沒有變,變得是我們自己而已。是以當你想要變幸福的時候,你就要努力去看到那個簡單的世界,為了看到簡單的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我們自己。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改變自己難嗎?阿德勒的觀點是不難,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可能很多人會反對,因為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觀點是決定論。決定論的核心是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都是由過去決定的。比如基因說,我們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基因決定的,還有原生家庭論,強調現在的你是由你的原生家庭和你的成長環境和經曆塑造的。這些都屬于你的過去,我們沒法改變。但是阿德勒不支援決定論,當你着眼于不可改變的過去,就沒有可操作的空間,也就失去探讨的意義。是以他提出了目的論。什麼是目的論?我們的現在都是我們的創造。幸福也好,不幸也罷,都是你自己的選擇。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一個人過去的經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自己過去的經曆,這才能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這門學科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電影《風雨哈佛路》中,哈佛女孩莉絲的過往非常糟糕。她出生在紐約貧民窟,父母吸毒,她在毒品、艾滋、饑餓中度過童年。15歲那年,她的家庭最終破碎,她開始流落街頭,撿垃圾,偷東西。可是,即便生活在如此不堪的環境中,莉絲也沒有抱怨命運,沒有沉淪在過去,她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是去一個光鮮明亮的世界。她鼓起勇氣,申請重讀高中,并給自己定下每門功課A的目标。為了達成這一目标,居無定所的她,經常随身攜帶自己所有的家當,厚重的書本常常讓她的背疼痛難忍。為了保證學習品質,她随時給自己設定鬧鐘,利用一切零碎時間學習。地鐵、走廊、朋友家成了她常借宿學習的地方。通過自己的努力,莉絲最終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以全A的成績畢業,平均成績95分,在150名同學中名列第一,并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憑借優異成績進入哈佛大學。

過去的東西已經定型,就像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一樣,而事實上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問題的。過去的一切當然會對我們造成一定影響,但我們未來會活成什麼樣子,與什麼樣的人結婚,還是取決于我們當下的選擇和努力。那麼我們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或者選擇怎樣的人生呢?說的直白一些,就是選擇煩惱更少的人生。在探讨如何減少我們的煩惱之前,我們先要知道我們的煩惱從哪裡來。在阿德勒的理論中,我們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如果宇宙中沒有他人隻有自己,那麼一切煩惱也都将消失。任何煩惱都會有他人的因素。到底人際關系中的什麼因素會讓我們煩惱?

阿德勒說,首先,自卑感會讓我們煩惱。比如有人覺得自己長得醜或者不夠優秀,進而産生自卑感。其次,競争意識也會讓我們煩惱。一個人如果總想證明自己,總想表現得比别人更優秀,總想赢,那麼這種競争意識就會招緻不幸。因為即使你是一個勝利者,你也安心不了,你會特别小心,避免成為失敗者。一旦産生競争意識,你會不由自主地把周圍的人當成敵人,進而和别人産生權力鬥争。

如果我們減弱自卑感還有競争意識對我們的影響,煩惱也會相應減少。阿德勒是第一個提出自卑感一詞的人。在他的哲學中,自卑代表劣等感,就是價值更少。是以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他一定覺得自己的價值不如别人。但是我們判斷一個物品價值的大小,一定是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的。紙币一塊錢和一百塊錢,本質上都是紙片,成本上沒有多大差别,但是放在社會生活中,一百塊錢就要比一塊錢的價值多很多。是以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當你想要擺脫自卑感的時候,記住不要盲目地去評價自己,同時不要盲目地尋求别人的認可。别人的認可和期待是永遠沒辦法滿足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種“讨好型”人格的人,為了營造好的人際關系,拼命讨好他人,但是自己并不快樂。

在大熱偶像劇《便利貼女孩》中,陳喬恩飾演的女主角為了在公司裡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刻意讨好周圍的同僚,公司裡的瑣事雜事和同僚下班後未完成的工作,都由她來做。是以她被大家戲稱為便利貼女孩,哪裡有需求就出現在哪裡。但既然是刻意,那就不是發自内心的想法和行為,是以她很痛苦。

阿德勒認為,不用擔心被别人讨厭,也不用擔心别人不喜歡。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可以毫無顧忌,一點都不考慮别人的想法。隻是說,我們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觀點和看法,需要有自己的主見,活出自己的性格來。其實說穿了,也就是我們要有被别人讨厭的勇氣,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這也是本書書名的來源。

可能會有人提出異議,我們是社會人,需要不斷與人互動,沒有辦法不在乎别人的想法,是以阿德勒提出一個概念,叫做“課題分離”。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系大概就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你讨厭我,也和我無關。他甚至還說,絕大多數人都在用愛的名義去控制他人,尤其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

為什麼現代社會裡很多人不快樂,每天煩惱不已?其實就在于,我們沒有實作真正的課題分離。什麼意思?比如說,你追求一個人,但對方不喜歡你,是以你很痛苦。課題分離就是你喜歡别人,跟别人喜不喜歡你,完全是兩個課題。你喜歡别人是你的課題,她願不願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

我們不要幹涉别人的課題,同樣也不要讓别人幹涉你的課題。很多人之是以煩惱,就是因為模糊了各自的課題。比如父母經常以愛的名義做一些道德綁架的事: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你還不領情,真的太讓我傷心了。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但是父母忘了,他們并沒有采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愛孩子,是以孩子當然不願意接受。通過課題分離,人與人之間可以保持适當的距離,這個距離可以促成更健康的人際關系。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如何減輕競争意識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惡性的競争是萬惡之源,競争意識太強的話,就是無意識地與世界為敵。如果我們不競争,如何與别人相處呢?阿德勒提出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标是獲得“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當成自己的夥伴,并通過為别人做貢獻的方式來找到自己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如果總想着别人為你做貢獻,你一定會失望,因為别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生的。如果你一天到晚隻想着别人應該怎麼樣,你一定不開心,但是你可以選擇為别人做貢獻,這個是可以自己掌控的。在為别人做貢獻時,重要的是你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這種價值感就會激發出幸福感。在阿德勒的理論中,貢獻就是幸福。從身邊的人我們就能看出來,自私自利的人往往都不太幸福,但是格局大的人,為他人着想的人容易獲得更多的幸福。

那麼如何獲得共同體感覺,阿德勒給了我們三個解決方案:第一個是自我認可,也叫自我接納,這是一個前提。隻有接納了自己,才會接納别人,為他人做貢獻。我們在評價自己的時候,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可以發揮哪些價值。自我接納的重點是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那一部分,同時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第二個是他者信賴,這是教我們如何接納他人,說直白一些就是無條件相信别人。如果你想和一個人交往,一定是無條件相信,就算你覺得他會騙你、傷害你。因為如果你在和别人交往的時候設防,就沒有辦法和别人建立社會關系。他者信賴會讓你形成自己的共同體,當你有了自己的共同體,有了小團隊,你要進行第三步,叫做他者貢獻。你有了自己的圈子,你就要為自己的同伴做貢獻,讓别人變得更好。這裡需要強調的是貢獻不是自我犧牲,而是為了讓别人變得更好。當你看到對方真實地提升了,你會體會到切切實實的價值感,就像我們說的價值感能帶來幸福感。

根據剛才所說的内容,我們知道人生特别簡單,想過好人生也特别簡單,但是我們常常把世界搞複雜了。我們想要幸福的話,就要盡量減弱人際關系的煩惱,從人際關系中提取幸福。那麼進一步探讨的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

阿德勒認為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你要有接受平凡的勇氣。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追求,或追求名利,或追求别人的認可。總覺得一定要搞出名堂,才沒有枉度一生。因為在很多人眼裡,隻有特别的才是與衆不同的,太過普通不會有什麼成就,是以會不斷折騰。有的人最終擁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而有的人怎麼折騰也還是原來的樣子甚至越來越差。為什麼我們會痛苦?因為我們總是不能量力而行,沒有賦予自己真正的人生意義,不懂得自我接納。我們不能接受自己的普通,覺得太過普通會失去很多東西。其實沒有什麼是可以失去的,主要取決于你怎樣看待自己的生活,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路要自己走,你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賦予自己人生的意義。隻有接受平凡的自己,你才會看到最真實的自己。阿德勒認為:“人之是以追求特别,是因為無法接受平凡的自己。”很多人覺得自己太過平凡,會低人一等。很自卑,沒有辦法和比自己強的人正常交流。

其實人生很簡單:隻要認真而無需深刻。就好比登山一樣,我們并不是隻有登上頂峰才叫成功。如果體力不濟,你爬到半山腰也挺好,因為登山的目的在于其中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人生裡我們大部分的時光是在路上,而不是隻有爬到山頂才算數。因為人生總有意外,你可能因為疾病或者别的原因無法到達山頂,那麼這一生是不是就白活了?說得更直白一點,假如你這一生都沒有實作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不是很失敗?在阿德勒看來,并非如此,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條線,那它肯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由點組成的曲線。就是說,人生是一個個連續的刹那,在每個階段,它都有自己的目标或目的。我們隻能活在此時此刻,也就是當下。人生就像一場回旋舞曲,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裡誰都不知道。規劃和計劃該有,但不應該成為重心,我們能做的就是擁抱跳舞的“此時此刻”。假如你的每個動作都用心,都精彩,那麼連起來你的舞蹈就有意義。

是以,人生在于過程,而不是目的。即便我們盡力了,可能也還是平凡人,那也沒什麼,因為我們平凡,但絕不平庸。阿德勒的心理學把自我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中解放出來。以前我們裹足不前,可能怪父母怨社會,而阿德勒卻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利交給了我們自己。把握好此時此刻,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其實我們一直都很自由,常常為諸事煩惱的現代人不缺乏獲得幸福的能力,而缺少獲得幸福的勇氣。我們一定要勇于嘗試新鮮的東西,敢于突破自己的瓶頸,不懼怕周圍人的眼光,活出一個有血有肉的自己。

(本期編輯 王獻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