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在馬關“4.08”疫情處置最要緊最艱難最關鍵的時刻,文山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餘衛紅帶領醫療團隊,義無反顧、逆行而上、火速支援馬關縣人民醫院,用專業和奉獻為馬關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趨穩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在馬關縣人民醫院新改造的新生兒科二病區,各項工作正緊張有序開展着。相比其它“病區”,這裡顯得清靜許多,剛出生未滿28天生病的小寶寶在這裡“臨時”安了家。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由于初生的寶寶都很脆弱,抵抗力較弱,為防止交叉感染,寶寶的家人均不能住進病房陪護。在這裡,新生兒科醫護人員便有了雙重身份,既是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和“白衣天使”,又是承擔起照顧寶寶日常生活的“臨時父母”。醫護人員要對這些小生命進行全方位的照顧,除了搶救、用藥、采血、打點滴以及做好病情觀察外,還要負責更換紙尿褲、喂奶、洗澡等生活護理。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文山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護士 李榮曼

剛開始的時候有新生兒23個,每班由4個護士負責看護,隻要是巡視中看見尿不濕潮了,大小便了,她們都是及時更換,根據醫囑,有的每3個小時或者是每2個小時喂一回,每4到6個小時對所有的病房、走廊、床、暖箱進行一次消殺。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眼前正在為新生兒檢查身體的醫生便是文山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餘衛紅,她告訴記者,此次前來支援馬關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醫療隊共有兩批,分别是4月16日和4月20日進駐馬關。她主要負責新生兒科二病區,她的同僚文山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副主任王計負責新生兒一病區。接到指令當晚,同僚們連夜趕到馬關,對兩個病區重新布局改造後,并及時開展了37個新生兒的治療及護理工作。

“當時下來的時候,我們的團隊共有6個人,那天天氣比較冷,雨非常的大,冒着瓢潑大雨趕下來,奔赴到馬關時,雖然已經是晚上十一二點鐘,但還是迅速進入病區,用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連夜完成馬關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的調整布局,第二天早上進入新生兒入病區開展工作。”餘衛紅說道。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由于來支援的醫務人員來自不同的醫院,職稱、技術能力和水準參差不齊,人員之間的協作需要快速磨合,在餘衛紅主任的帶領下,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把隊員進行相應的編組後開展工作,同時,将新生兒的不同情況進行區分出來,調整治療方案,很快新生兒的情況穩定了下來。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文山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餘衛紅

收治的新生兒中,部分陸續出院,在我們把寶寶送出院的過程中,家長都非常感激我們的醫務人員。同時,我們還對所有出院新生兒進行了回訪,家長都非常的滿意,說寶寶回去也都非常的适應家庭環境的生活,寶寶也能吃能睡。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據了解,截止5月1日收治的37名新生兒已經出院31個,6名新生兒因不具備出院條件,暫時還住在新生兒科,還沒有出院,首先是因為一部分新生兒還需要進一步的治療,需要達到出院标準方可以出院;其次是6名新生兒的父母有一部分是屬于“4.08”疫情的密接、次密接人員,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這部分新生兒的父母需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必須解除隔離觀察,并具備參與社會活動條件,新生兒才具備出院的條件;再次有部分新生兒家屬的健康碼顯示是紅碼,經過研判,這部分新生兒也不具備出院的條件。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餘衛紅主任對于馬關縣人民醫院的疫情處置能力給予了評價,她說:“我覺得馬關縣人民醫院的整個團隊是團結的,是有責任和擔當的,他們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大家都能夠做到各盡其職,而且全院一盤棋的思想,他們中層幹部的執行力非常好,能夠做到承上啟下,全院職工也是積極主動熱情,同時給我們這些來到當地支援的人員,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有了這麼一個團隊和全院上下一條心的這種精神,一定能戰勝疫情。”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戰“疫”路上,有太多的瞬間和畫面讓我們感動與欽佩。從來到馬關的那一天,餘衛紅和她的同僚們來不及休整、來不及熟悉環境,不顧個人安危,夜以繼日堅守在新生兒科,以病房為陣地、以崗位為戰位,以信心傳遞信心、以生命守護生命,彰顯出令人敬佩的醫者仁心、義者大愛,用實際行動诠釋了“風雨同舟、衆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無私精神。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馬關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 董世錄

感謝文山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在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幫我們解決了非常大的實際問題,他們的敬業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裡我代表馬關縣人民醫院全體幹部職工對他們說聲謝謝,你們辛苦了。

文山的他們用血肉之軀守護生命!

通過文山州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支援醫療隊隊員和馬關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的專業救治和精心呵護,4月15日以來,住院治療的37名新生兒核酸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無感染病例。

記者:楊耘 袁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