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在马关“4.08”疫情处置最要紧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文山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余卫红带领医疗团队,义无反顾、逆行而上、火速支援马关县人民医院,用专业和奉献为马关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趋稳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在马关县人民医院新改造的新生儿科二病区,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着。相比其它“病区”,这里显得清静许多,刚出生未满28天生病的小宝宝在这里“临时”安了家。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由于初生的宝宝都很脆弱,抵抗力较弱,为防止交叉感染,宝宝的家人均不能住进病房陪护。在这里,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便有了双重身份,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又是承担起照顾宝宝日常生活的“临时父母”。医护人员要对这些小生命进行全方位的照顾,除了抢救、用药、采血、输液以及做好病情观察外,还要负责更换纸尿裤、喂奶、洗澡等生活护理。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文山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 李荣曼

刚开始的时候有新生儿23个,每班由4个护士负责看护,只要是巡视中看见尿不湿潮了,大小便了,她们都是及时更换,根据医嘱,有的每3个小时或者是每2个小时喂一回,每4到6个小时对所有的病房、走廊、床、暖箱进行一次消杀。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眼前正在为新生儿检查身体的医生便是文山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余卫红,她告诉记者,此次前来支援马关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疗队共有两批,分别是4月16日和4月20日进驻马关。她主要负责新生儿科二病区,她的同事文山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王计负责新生儿一病区。接到命令当晚,同事们连夜赶到马关,对两个病区重新布局改造后,并及时开展了37个新生儿的治疗及护理工作。

“当时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共有6个人,那天天气比较冷,雨非常的大,冒着瓢泼大雨赶下来,奔赴到马关时,虽然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钟,但还是迅速进入病区,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连夜完成马关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调整布局,第二天早上进入新生儿入病区开展工作。”余卫红说道。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由于来支援的医务人员来自不同的医院,职称、技术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人员之间的协作需要快速磨合,在余卫红主任的带领下,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把队员进行相应的编组后开展工作,同时,将新生儿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分出来,调整治疗方案,很快新生儿的情况稳定了下来。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文山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余卫红

收治的新生儿中,部分陆续出院,在我们把宝宝送出院的过程中,家长都非常感激我们的医务人员。同时,我们还对所有出院新生儿进行了回访,家长都非常的满意,说宝宝回去也都非常的适应家庭环境的生活,宝宝也能吃能睡。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据了解,截止5月1日收治的37名新生儿已经出院31个,6名新生儿因不具备出院条件,暂时还住在新生儿科,还没有出院,首先是因为一部分新生儿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需要达到出院标准方可以出院;其次是6名新生儿的父母有一部分是属于“4.08”疫情的密接、次密接人员,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这部分新生儿的父母需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必须解除隔离观察,并具备参与社会活动条件,新生儿才具备出院的条件;再次有部分新生儿家属的健康码显示是红码,经过研判,这部分新生儿也不具备出院的条件。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余卫红主任对于马关县人民医院的疫情处置能力给予了评价,她说:“我觉得马关县人民医院的整个团队是团结的,是有责任和担当的,他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大家都能够做到各尽其职,而且全院一盘棋的思想,他们中层干部的执行力非常好,能够做到承上启下,全院职工也是积极主动热情,同时给我们这些来到当地支援的人员,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有了这么一个团队和全院上下一条心的这种精神,一定能战胜疫情。”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战“疫”路上,有太多的瞬间和画面让我们感动与钦佩。从来到马关的那一天,余卫红和她的同事们来不及休整、来不及熟悉环境,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坚守在新生儿科,以病房为阵地、以岗位为战位,以信心传递信心、以生命守护生命,彰显出令人敬佩的医者仁心、义者大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精神。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马关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董世录

感谢文山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在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帮我们解决了非常大的实际问题,他们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里我代表马关县人民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对他们说声谢谢,你们辛苦了。

文山的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生命!

通过文山州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支援医疗队队员和马关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专业救治和精心呵护,4月15日以来,住院治疗的37名新生儿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无感染病例。

记者:杨耘 袁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