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兩國正式建交,進而結束了中美之間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态。

中美正式建交後不久,著名女教育家吳贻芳博士赴美通路,臨行時點名要一位年過半百的女同志随團外出,這位女同志叫劉祿曾,大家猜想吳贻芳點名要劉祿曾随行的原因是,劉祿曾是中國國際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經理,以精湛的英文水準而著稱,大概是為了解決一些翻譯上的問題。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吳贻芳博士訪美,左1為劉祿曾

到達美國後,劉祿曾有一位旅居美國的老同學邀請她到一家博物館參觀,當天是該博物館每月一次的聚會,館長得知眼前的這位婦女是從中國遠道而來,十分熱情地邀請她留下來參加聚餐。

因為中美兩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沒有建立外交關系,他們對中國十分好奇,劉祿曾是以成為此次聚餐的焦點,大家都向她詢問一些中國的情況,讓美國人刮目相看的是,這位婦女全程用英文對話,并且能夠對答如流。

為了讓劉祿曾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一位廚師還特意做了一道中國揚州炒飯,請她點評。

正在此時,餐廳内走來一位身材略胖、棕色頭發,藍色眼睛的美國男子,劉祿曾仿佛在哪裡看到過他,一時卻又想不起。

當這位美國男子看到她時,立刻變得激動起來,立刻走上前來詢問說:“你是否姓劉?”

劉祿曾點了點頭,剛要詢問他們是否在哪裡見過時,那位美國人猛然靠近一步,緊緊地握住她的手,雙眼含滿淚水,一時竟然說不出話來。

這個場景吸引了在場人的注意,通過之前的交談,大家都已經知道這位中國婦女是第一次來到美國,而眼前的這位美國男子,很多人也清楚,他也從未到過中國,真不知道他們之間會有什麼樣的交集,竟然讓美國男子這樣激動。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上個世紀80年代的紐約街頭

過了好一會兒,美國男子才說道:“你還記得我嗎?在北韓戰場上,在志願軍戰俘營裡,你曾以戰勝者的身份與我這個戰俘相處過,聖誕節時,你發給我的禮物——紅紙上寫着‘和平’兩字的小别針,至今我還儲存在家裡呢!”

“你是……”劉祿曾終于确定眼前這個人是在北韓戰場上見過,但是叫什麼名字她卻一時想不起來。

“詹姆斯·柏特納。”

當他說出自己的名字後,劉祿曾當即想起了那段曆史,帶着激動的心情說:“詹姆斯?真的嗎?真的是你嗎?”

劉祿曾被緊握的手也顫抖了起來,兩個都變得激動了起來。

對于20世紀50年代的北韓戰争,是美國人最不願提及的一場戰争,美國人喜歡看戰争片,電影公司是以拍攝了大量的戰争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途島海戰》《血戰鋼鋸嶺》等,卻鮮有提及北韓戰争的影視題材,導緻很多美國人評價這是一場被美國人遺忘的戰争。

因為在這場戰争中,美國并非是勝利者,在闆門店簽訂停戰協定的美國将軍克拉克曾沮喪地說:“我是首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将軍。”

參加過北韓戰争的美軍進階将領在撰寫回憶錄時,普遍認為中國軍隊戰鬥力遠超德軍和日軍,是美國建國以來所遇到過的最強大的對手。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闆門店簽訂停戰協定

包括美國前總統胡佛曾經也無可奈何地承認說:“神話已經破滅,原來我們并不是不可戰勝的。”

可以說,對于北韓戰争,美國老百姓是抵觸的,并且始終搞不清楚,美國的政客們為什麼要發動這樣一場戰争。

當他們聽說了劉祿曾與詹姆斯在北韓戰場上的事迹後,才明白,中國人并不喜歡戰争,但是也不害怕戰争,對待敵人勇敢,卻對俘虜善良,為取得和平,盡了最大的努力。

劉祿曾究竟有着怎樣的傳奇曆史?她與詹姆斯在北韓戰場上又有着怎樣的故事?

劉祿曾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是因為她出生于上海一個富商家庭,她的父親是上海一家知名銀行的主管,家底殷實,全家住在繁華鬧市區的一棟三層小洋樓裡,還有一個頗大的後花園,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裡,劉祿曾家依然是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

劉祿曾上學時就讀于美國人創辦的中西女中,這是當時上海著名的一所中學,中學畢業後,劉祿曾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東吳大學法學院。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上海許多青年走上街頭,慶祝革命勝利,劉祿曾也打算棄筆從戎,報名參加解放軍文工團,但是因為“資産階級小姐”的身份,沒有被錄取,劉祿曾畢業後,隻好留在東吳大學工作,對于參軍被拒,是她心裡的遺憾,她恨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資本家家庭,耽誤了她投身革命的願望。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直到抗美援朝戰争的爆發,才給了她再一次報名參軍的機會,當時我志願軍在北韓戰場上抓獲了大量所謂“聯合國軍”的俘虜,因為在語言上無法交流,導緻無法宣傳我們的俘虜政策。

鑒于這樣的情況,志願軍緊急招了一批會英語的翻譯人才開赴北韓戰場,劉祿曾憑借過人的英語水準如願以償地成了一名軍人。

1950年冬,劉祿曾和一些會英語的青年,一塊穿着厚厚的棉軍裝,北上奔赴北韓,跨過鴨綠江。

到達戰場後,劉祿曾才知道戰場環境是那樣的惡劣,到處都是濃烈的硝煙味,目之所及,到處都是被美軍空軍轟炸過的痕迹。

當時正值冬天,又不能在營帳裡宿營,大家晚上都到防空洞内睡覺,防空洞裡連一根稻草都沒有,隻好躺在地上,很多戰士夜裡常常被凍醒。

劉祿曾以前就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即使家庭後來破産,也過着較為富足的生活,從來沒有吃過苦,到了北韓戰場後,她才知道什麼是辛苦。

因為剛剛入朝時,志願軍沒有制空權,鐵路也經常被炸毀,為了行軍,志願軍隻好選擇在晚上行軍,不僅要走大段的路程,還要背着水壺、米袋等物資,第一次行軍的路上,劉祿曾的腳上就磨出許多血泡,挑血泡的時候,痛得劉祿曾嗷嗷亂叫,别的同志看她一副白淨的模樣,就知道她沒吃過苦,很快就會堅持不下去。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劉祿曾從大家的眼神中看出戰友對她的不信任,這反倒是激發了她的鬥志,以後再挑血泡,無論多麼疼,她都不哼一聲。

在行軍途中,劉祿曾也感受到來自戰友們的關懷,為了照顧女同志,炊事員總是會先用女同志背包裡面的糧食,讓女同志肩上的包越來越輕。

相比于行軍中的勞累,饑餓也是很大的挑戰,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随身攜帶的口糧主要有洋芋、玉米和大米等,但是很多時候由于的瘋狂轟炸,破壞後方供應線,導緻後勤補給困難。

即使得到補充,也不能随意生火做飯,因為敵機隻要看到哪裡有炊煙,就會立刻派出飛機狂轟亂炸。

在這樣的情況下,志願軍就想到一種西北地區的食物——炒面,炒面就是把高粱面和小麥面混合在一起,用大火炒熟,這種混合炒制而成的面,便于制作和攜帶,儲存期長,不易變質,不用水煮,而且飽腹感極強。

但是炒面的口感極差,很難下咽,在吃的時候,用開水沖一下,或者用手抓直接送入口中,在極為艱難甚至斷水的時候,志願軍就一把炒面一把雪來開夥。

從小錦衣玉食的劉祿曾,哪裡吃過這麼難吃的東西?然而想到自己到北韓戰場不是來吃山珍海味的,是保家衛國的,這點小小的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很快,她就跟大家一樣,一把炒面一把雪地吃了起來。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在惡劣的戰場條件中,磨練了她堅強的品性與堅韌的意志,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戰士。

著名作家魏巍在《志願軍女軍人》一書中,對劉祿曾從資産階級嬌小姐成長為志願軍女戰士的跨越十分贊賞。

1951年夏,劉祿曾來到北韓中部,一處“球場”村鎮的廢墟地,這裡駐紮着我志願軍第九兵團團部機關,劉祿曾等青年被配置設定到這裡,擔任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的女翻譯。

對于一些常用英語,劉祿曾是十分了解的,即使與外國人直接對話也不成問題,但是軍事用語與日常用語則完全不一樣,就相比我們去看一些專業的術語,每一個漢字我們都認識,但是他們所表達的意義,我們卻不清楚。

為了能夠搞清楚一些晦澀難懂的軍事用語,劉祿曾和同伴們以最快的速度翻譯繳獲的美軍軍事用品和宣傳品上的英語,不懂的地方就查閱資料,突擊學習,很快适應了工作。

當然,對于劉祿曾等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還是向美軍俘虜宣傳志願軍的優待政策,讓他們放下抵觸,安安穩穩地等待戰争的結束。

然而,這并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尤其是在第五次戰役勝利結束後,大批的所謂“聯合國軍”戰俘被押到這裡,每批俘虜在兵團滞留不得超過三天,初審後分類再押送到志願軍總部的戰俘管理團。

這些戰俘,有一部分是美國人,有一部分是南北韓的,他們早已被志願軍吓破了膽,劉祿曾最初見到他們時,他們通常是披着毛毯,一旦聽到飛機轟炸掃射的聲音便立刻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四處逃竄,從一個牆角躲到另一個牆角。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想要把這些士兵安撫下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有一個趾高氣昂的美軍飛行員,認為自己身份特殊,不等同一般的俘虜,要求獲得特殊待遇,劉祿曾立刻宣布取消他的一切優待,并且将他和普通的俘虜關在一起,很快這位飛行員就妥協了,主動向劉祿曾坦白,并表示願意回答劉祿曾提出的問題。

詹姆斯·柏特納就是在這時被送到兵團部來的,當時詹姆斯在美軍陸戰一師入伍的新兵戰士,第一次上戰場就被俘虜了,對志願軍比較抵觸,經常歪戴着帽拖着鞋走路,十分消極,甚至有了尋死的行為。

為了幫助詹姆斯盡快走出心理困境,劉祿曾于是決定專門提審他,經過談話,劉祿曾得知詹姆斯在入伍前,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的,對生活并沒有什麼奔頭。

他自幼就父母離異,到18歲時就自謀生路,有一次因為打架被警方拘留了半個月,後來找了一家飯店做刷盤子的工作,後來因為盜竊了一位客人的汽車外出旅行,并将車子撞壞,是以被法院判刑。

在北韓戰争爆發後,美當局告訴他,隻要參軍入伍就可以抵刑期,于是就上了戰場,沒有想到上戰場一槍沒放就當了俘虜。

詹姆斯跟劉祿曾講,自己原本就對生活失去了目标,現在更不知道是為什麼而活。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了解到詹姆斯的情況後,劉祿曾認為詹姆斯也是美國下層社會受壓迫的窮苦百姓,是以對他說了一些鼓勵的話,希望他能夠振作起來。

劉祿曾的話,讓詹姆斯感覺到了溫暖,他沒有想到在異國他鄉的戰俘營裡,還會被鼓勵。

兩天以後,本來詹姆斯要被送到志願軍總部的戰俘管理團的,但是詹姆斯卻發了燒,劉祿曾急忙找來軍醫為他診療,同時将情況報告給上司。

當時戰俘轉移時,都要負責背一些物資的,戰俘營營長考慮到詹姆斯病情還沒好,就給他安排了一輛車,這樣就可以不用走路了。

當劉祿曾把情況告訴詹姆斯時,詹姆斯十分感動,眼裡閃出了點點淚花,詹姆斯告訴劉祿曾,建議用木材在駐地空地上搭成P、O、W三個英文字母,然後說道:“美國飛機看到這三個字母,就不會來轟炸了!”

劉祿曾發現詹姆斯發生了變化,開始考慮幫助志願軍,盡量減少戰争帶來的傷害。

後來,劉祿曾看到一個志願軍小戰士正在用食指刮詹姆斯的鼻子,大概是因為這個小戰士對詹姆斯的鼻子感到好奇,才出現這樣的行為。

劉祿曾看到後,立刻制止了小戰士,并對他提出了批評,說道:“刮鼻子是侮辱人格的,與我們優待俘虜政策相違背,以後不能開這樣的玩笑。”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劉祿曾對俘虜的關心,徹底感化了詹姆斯,他開始變得積極起來,他向牆報和油印小刊物投稿寫文章,并把戰地生活詳情寫入家書寄給大洋彼岸的女朋友,也是他唯一的親人。

在牆報上,他寫道:“在被俘前,我對志願軍的态度非常敵對,因為我被告知将受到虐待,而事實卻完全相反,經過戰俘營生活的親身體驗,才知道志願軍對俘虜的寬大政策是什麼意思。在這裡,我沒有被當作戰俘,而是被當作朋友。給予我這種啟蒙教育的,是最早審訊過我的一位女軍人。”

給戰俘做心理疏導工作,讓劉祿曾對美軍有了更多的了解,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後,我軍決定在聖誕節前夕給敵軍展開政治攻勢,用一名會英語的士兵在前線利用廣播對敵人進行宣傳,摧毀他們的心理防線。

因為要身處一線,是十分危險的工作,劉祿曾卻主動請求到前線去執行這個任務。

在劉祿曾前往前線時,遭遇敵人的炮火襲擊,有一枚炮彈就在劉祿曾的不遠處爆炸,差點就要了劉祿曾的性命。

劉祿曾很快穿越敵人的炮火,到達了上甘嶺坑道,當坑道裡的戰士們看到一位小姑娘穿越封鎖線,來到這裡,十分驚訝,她也是以成為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開始了自己的工作,用廣播播放《歡樂頌》《平安夜》等和家鄉有關的英文歌曲,并不時用英語向美軍喊話:“不要在非正義的侵略戰争中白白送死”,“聖誕節就要到了,你們一定很想家”。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然後劉祿曾用英文大聲朗讀了從美軍俘虜身上找到的家屬來信,這些聲音直擊美軍戰士的内心,他們的心理防線很快就崩潰,不知道為什麼美國要介入到北韓戰争中來。

當劉祿曾宣傳了我軍的優待俘虜政策,以及俘虜們在戰俘營的生活後,很快讓一些士兵對戰争産生了厭惡,希望盡早結束這場戰争。

美軍軍官為了讓士兵打消這種厭戰的情緒,隻好頻繁地換防,以此減少聽到劉祿曾用廣播傳遞過來的聲音,志願軍也借着敵人頻繁換防的間隙,打了好幾次勝仗。

在坑道裡,劉祿曾不僅要對敵人展開心理攻勢,同時也要提起我軍的士氣,當時我軍戰士都在坑道裡,幾百個人擠在一起,十分壓抑,吃住都成問題,有時還要遭受敵人的炮火,時常有戰士是以受傷。

劉祿曾都會堅強地克服困難,不極端惡劣地條件下堅持與敵人做鬥争,并經常播放一些歡快的歌曲或者說書快闆,以緩和單調枯燥的戰地生活。

有戰士受傷了,劉祿曾會幫助衛生院替他們止血擦洗,以往她最害怕血,但是看到受傷的戰士,她很快戰勝了對血的恐懼,隻覺得自己應該盡最大可能幫助受傷的戰士,讓他們盡快好起來。

劉祿曾的努力,讓戰士們相信戰争很快就會結束,和平很快就會到來,最終和戰士們一起挺過了那段最煎熬的時光。

1979年,一中國老婦到美國通路,一美國男子:還記得我這個戰俘嗎

1953年7月,那時中美已經開啟了停戰談判,劉祿曾在前線播報最新的談判消息,當停戰談判達成協定後,劉祿曾第一時間播出了這條消息,身邊的戰士和美軍士兵無不歡呼雀躍,當劉祿曾和志願軍戰士們撤出陣地時,劉祿曾看到對面山頭的美軍士兵,便用英語向對方喊到:“我們熱愛和平,我們厭惡戰争!”

讓劉祿曾沒有想到的是,時隔多年,當她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竟然遇到了曾經的戰俘,并且一眼就認出她來。

這讓劉祿曾感慨:“大概是和平的力量促成了我們這次重逢。”

當人們看到劉祿曾與詹姆斯這曆史性的握手後,都不免感歎,希望戰争再也不要發生。

詹姆斯回憶起那段曆史,不免有些唏噓,他說自己本來已經對人生沒有了期待,然而在戰俘營裡,看到中國人熱愛生活的模樣,也激發了自己,尤其是在劉祿曾的開導下,他又重新樹立起人生的目标。

詹姆斯對劉祿曾說:“中國人民是真正熱愛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人民都是不希望戰争的。”

當劉祿曾告訴詹姆斯,她目前的身份是專門負責接待來華旅遊的美國客人時,詹姆斯變得更加激動,舉杯緻敬說:“劉女士,你是中國來的民間大使,為美中人民架設友誼橋梁,我們要向你學習!”并且表示,一旦有機會,就會帶着全家到中國旅遊。

劉祿曾則表示,衷心祝願世界永遠沒有硝煙,沒有戰争,隻有和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