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中美之间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
中美正式建交后不久,著名女教育家吴贻芳博士赴美访问,临行时点名要一位年过半百的女同志随团外出,这位女同志叫刘禄曾,大家猜想吴贻芳点名要刘禄曾随行的原因是,刘禄曾是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以精湛的英文水平而著称,大概是为了解决一些翻译上的问题。

吴贻芳博士访美,左1为刘禄曾
到达美国后,刘禄曾有一位旅居美国的老同学邀请她到一家博物馆参观,当天是该博物馆每月一次的聚会,馆长得知眼前的这位妇女是从中国远道而来,十分热情地邀请她留下来参加聚餐。
因为中美两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他们对中国十分好奇,刘禄曾因此成为此次聚餐的焦点,大家都向她询问一些中国的情况,让美国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位妇女全程用英文对话,并且能够对答如流。
为了让刘禄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一位厨师还特意做了一道中国扬州炒饭,请她点评。
正在此时,餐厅内走来一位身材略胖、棕色头发,蓝色眼睛的美国男子,刘禄曾仿佛在哪里看到过他,一时却又想不起。
当这位美国男子看到她时,立刻变得激动起来,立刻走上前来询问说:“你是否姓刘?”
刘禄曾点了点头,刚要询问他们是否在哪里见过时,那位美国人猛然靠近一步,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双眼含满泪水,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
这个场景吸引了在场人的注意,通过之前的交谈,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位中国妇女是第一次来到美国,而眼前的这位美国男子,很多人也清楚,他也从未到过中国,真不知道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交集,竟然让美国男子这样激动。
上个世纪80年代的纽约街头
过了好一会儿,美国男子才说道:“你还记得我吗?在朝鲜战场上,在志愿军战俘营里,你曾以战胜者的身份与我这个战俘相处过,圣诞节时,你发给我的礼物——红纸上写着‘和平’两字的小别针,至今我还保存在家里呢!”
“你是……”刘禄曾终于确定眼前这个人是在朝鲜战场上见过,但是叫什么名字她却一时想不起来。
“詹姆斯·柏特纳。”
当他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刘禄曾当即想起了那段历史,带着激动的心情说:“詹姆斯?真的吗?真的是你吗?”
刘禄曾被紧握的手也颤抖了起来,两个都变得激动了起来。
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是美国人最不愿提及的一场战争,美国人喜欢看战争片,电影公司因此拍摄了大量的战争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途岛海战》《血战钢锯岭》等,却鲜有提及朝鲜战争的影视题材,导致很多美国人评价这是一场被美国人遗忘的战争。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并非是胜利者,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的美国将军克拉克曾沮丧地说:“我是首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军高级将领在撰写回忆录时,普遍认为中国军队战斗力远超德军和日军,是美国建国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的对手。
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
包括美国前总统胡佛曾经也无可奈何地承认说:“神话已经破灭,原来我们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可以说,对于朝鲜战争,美国老百姓是抵触的,并且始终搞不清楚,美国的政客们为什么要发动这样一场战争。
当他们听说了刘禄曾与詹姆斯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迹后,才明白,中国人并不喜欢战争,但是也不害怕战争,对待敌人勇敢,却对俘虏善良,为取得和平,尽了最大的努力。
刘禄曾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历史?她与詹姆斯在朝鲜战场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刘禄曾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因为她出生于上海一个富商家庭,她的父亲是上海一家知名银行的主管,家底殷实,全家住在繁华闹市区的一栋三层小洋楼里,还有一个颇大的后花园,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刘禄曾家依然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刘禄曾上学时就读于美国人创办的中西女中,这是当时上海著名的一所中学,中学毕业后,刘禄曾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东吴大学法学院。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许多青年走上街头,庆祝革命胜利,刘禄曾也打算弃笔从戎,报名参加解放军文工团,但是因为“资产阶级小姐”的身份,没有被录取,刘禄曾毕业后,只好留在东吴大学工作,对于参军被拒,是她心里的遗憾,她恨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资本家家庭,耽误了她投身革命的愿望。
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才给了她再一次报名参军的机会,当时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抓获了大量所谓“联合国军”的俘虏,因为在语言上无法交流,导致无法宣传我们的俘虏政策。
鉴于这样的情况,志愿军紧急招了一批会英语的翻译人才开赴朝鲜战场,刘禄曾凭借过人的英语水平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军人。
1950年冬,刘禄曾和一些会英语的青年,一块穿着厚厚的棉军装,北上奔赴朝鲜,跨过鸭绿江。
到达战场后,刘禄曾才知道战场环境是那样的恶劣,到处都是浓烈的硝烟味,目之所及,到处都是被美军空军轰炸过的痕迹。
当时正值冬天,又不能在营帐里宿营,大家晚上都到防空洞内睡觉,防空洞里连一根稻草都没有,只好躺在地上,很多战士夜里常常被冻醒。
刘禄曾以前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即使家庭后来破产,也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从来没有吃过苦,到了朝鲜战场后,她才知道什么是辛苦。
因为刚刚入朝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铁路也经常被炸毁,为了行军,志愿军只好选择在晚上行军,不仅要走大段的路程,还要背着水壶、米袋等物资,第一次行军的路上,刘禄曾的脚上就磨出许多血泡,挑血泡的时候,痛得刘禄曾嗷嗷乱叫,别的同志看她一副白净的模样,就知道她没吃过苦,很快就会坚持不下去。
刘禄曾从大家的眼神中看出战友对她的不信任,这反倒是激发了她的斗志,以后再挑血泡,无论多么疼,她都不哼一声。
在行军途中,刘禄曾也感受到来自战友们的关怀,为了照顾女同志,炊事员总是会先用女同志背包里面的粮食,让女同志肩上的包越来越轻。
相比于行军中的劳累,饥饿也是很大的挑战,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随身携带的口粮主要有土豆、玉米和大米等,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的疯狂轰炸,破坏后方供应线,导致后勤补给困难。
即使得到补充,也不能随意生火做饭,因为敌机只要看到哪里有炊烟,就会立刻派出飞机狂轰乱炸。
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就想到一种西北地区的食物——炒面,炒面就是把高粱面和小麦面混合在一起,用大火炒熟,这种混合炒制而成的面,便于制作和携带,保存期长,不易变质,不用水煮,而且饱腹感极强。
但是炒面的口感极差,很难下咽,在吃的时候,用开水冲一下,或者用手抓直接送入口中,在极为艰难甚至断水的时候,志愿军就一把炒面一把雪来开伙。
从小锦衣玉食的刘禄曾,哪里吃过这么难吃的东西?然而想到自己到朝鲜战场不是来吃山珍海味的,是保家卫国的,这点小小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很快,她就跟大家一样,一把炒面一把雪地吃了起来。
在恶劣的战场条件中,磨练了她坚强的品性与坚韧的意志,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著名作家魏巍在《志愿军女军人》一书中,对刘禄曾从资产阶级娇小姐成长为志愿军女战士的跨越十分赞赏。
1951年夏,刘禄曾来到朝鲜中部,一处“球场”村镇的废墟地,这里驻扎着我志愿军第九兵团团部机关,刘禄曾等青年被分配到这里,担任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的女翻译。
对于一些常用英语,刘禄曾是十分了解的,即使与外国人直接对话也不成问题,但是军事用语与日常用语则完全不一样,就相比我们去看一些专业的术语,每一个汉字我们都认识,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意义,我们却不清楚。
为了能够搞清楚一些晦涩难懂的军事用语,刘禄曾和同伴们以最快的速度翻译缴获的美军军事用品和宣传品上的英语,不懂的地方就查阅资料,突击学习,很快适应了工作。
当然,对于刘禄曾等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还是向美军俘虏宣传志愿军的优待政策,让他们放下抵触,安安稳稳地等待战争的结束。
然而,这并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尤其是在第五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大批的所谓“联合国军”战俘被押到这里,每批俘虏在兵团滞留不得超过三天,初审后分类再押送到志愿军总部的战俘管理团。
这些战俘,有一部分是美国人,有一部分是南朝鲜的,他们早已被志愿军吓破了胆,刘禄曾最初见到他们时,他们通常是披着毛毯,一旦听到飞机轰炸扫射的声音便立刻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四处逃窜,从一个墙角躲到另一个墙角。
想要把这些士兵安抚下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一个趾高气昂的美军飞行员,认为自己身份特殊,不等同一般的俘虏,要求获得特殊待遇,刘禄曾立刻宣布取消他的一切优待,并且将他和普通的俘虏关在一起,很快这位飞行员就妥协了,主动向刘禄曾坦白,并表示愿意回答刘禄曾提出的问题。
詹姆斯·柏特纳就是在这时被送到兵团部来的,当时詹姆斯在美军陆战一师入伍的新兵战士,第一次上战场就被俘虏了,对志愿军比较抵触,经常歪戴着帽拖着鞋走路,十分消极,甚至有了寻死的行为。
为了帮助詹姆斯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刘禄曾于是决定专门提审他,经过谈话,刘禄曾得知詹姆斯在入伍前,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的,对生活并没有什么奔头。
他自幼就父母离异,到18岁时就自谋生路,有一次因为打架被警方拘留了半个月,后来找了一家饭店做刷盘子的工作,后来因为盗窃了一位客人的汽车外出旅行,并将车子撞坏,因此被法院判刑。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当局告诉他,只要参军入伍就可以抵刑期,于是就上了战场,没有想到上战场一枪没放就当了俘虏。
詹姆斯跟刘禄曾讲,自己原本就对生活失去了目标,现在更不知道是为什么而活。
了解到詹姆斯的情况后,刘禄曾认为詹姆斯也是美国下层社会受压迫的穷苦百姓,因此对他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
刘禄曾的话,让詹姆斯感觉到了温暖,他没有想到在异国他乡的战俘营里,还会被鼓励。
两天以后,本来詹姆斯要被送到志愿军总部的战俘管理团的,但是詹姆斯却发了烧,刘禄曾急忙找来军医为他诊疗,同时将情况报告给领导。
当时战俘转移时,都要负责背一些物资的,战俘营营长考虑到詹姆斯病情还没好,就给他安排了一辆车,这样就可以不用走路了。
当刘禄曾把情况告诉詹姆斯时,詹姆斯十分感动,眼里闪出了点点泪花,詹姆斯告诉刘禄曾,建议用木材在驻地空地上搭成P、O、W三个英文字母,然后说道:“美国飞机看到这三个字母,就不会来轰炸了!”
刘禄曾发现詹姆斯发生了变化,开始考虑帮助志愿军,尽量减少战争带来的伤害。
后来,刘禄曾看到一个志愿军小战士正在用食指刮詹姆斯的鼻子,大概是因为这个小战士对詹姆斯的鼻子感到好奇,才出现这样的行为。
刘禄曾看到后,立刻制止了小战士,并对他提出了批评,说道:“刮鼻子是侮辱人格的,与我们优待俘虏政策相违背,以后不能开这样的玩笑。”
刘禄曾对俘虏的关心,彻底感化了詹姆斯,他开始变得积极起来,他向墙报和油印小刊物投稿写文章,并把战地生活详情写入家书寄给大洋彼岸的女朋友,也是他唯一的亲人。
在墙报上,他写道:“在被俘前,我对志愿军的态度非常敌对,因为我被告知将受到虐待,而事实却完全相反,经过战俘营生活的亲身体验,才知道志愿军对俘虏的宽大政策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没有被当作战俘,而是被当作朋友。给予我这种启蒙教育的,是最早审讯过我的一位女军人。”
给战俘做心理疏导工作,让刘禄曾对美军有了更多的了解,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我军决定在圣诞节前夕给敌军展开政治攻势,用一名会英语的士兵在前线利用广播对敌人进行宣传,摧毁他们的心理防线。
因为要身处一线,是十分危险的工作,刘禄曾却主动请求到前线去执行这个任务。
在刘禄曾前往前线时,遭遇敌人的炮火袭击,有一枚炮弹就在刘禄曾的不远处爆炸,差点就要了刘禄曾的性命。
刘禄曾很快穿越敌人的炮火,到达了上甘岭坑道,当坑道里的战士们看到一位小姑娘穿越封锁线,来到这里,十分惊讶,她也因此成为上甘岭坑道中唯一的女兵。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用广播播放《欢乐颂》《平安夜》等和家乡有关的英文歌曲,并不时用英语向美军喊话:“不要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白白送死”,“圣诞节就要到了,你们一定很想家”。
然后刘禄曾用英文大声朗读了从美军俘虏身上找到的家属来信,这些声音直击美军战士的内心,他们的心理防线很快就崩溃,不知道为什么美国要介入到朝鲜战争中来。
当刘禄曾宣传了我军的优待俘虏政策,以及俘虏们在战俘营的生活后,很快让一些士兵对战争产生了厌恶,希望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美军军官为了让士兵打消这种厌战的情绪,只好频繁地换防,以此减少听到刘禄曾用广播传递过来的声音,志愿军也借着敌人频繁换防的间隙,打了好几次胜仗。
在坑道里,刘禄曾不仅要对敌人展开心理攻势,同时也要提起我军的士气,当时我军战士都在坑道里,几百个人挤在一起,十分压抑,吃住都成问题,有时还要遭受敌人的炮火,时常有战士因此受伤。
刘禄曾都会坚强地克服困难,不极端恶劣地条件下坚持与敌人做斗争,并经常播放一些欢快的歌曲或者说书快板,以缓和单调枯燥的战地生活。
有战士受伤了,刘禄曾会帮助卫生院替他们止血擦洗,以往她最害怕血,但是看到受伤的战士,她很快战胜了对血的恐惧,只觉得自己应该尽最大可能帮助受伤的战士,让他们尽快好起来。
刘禄曾的努力,让战士们相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和平很快就会到来,最终和战士们一起挺过了那段最煎熬的时光。
1953年7月,那时中美已经开启了停战谈判,刘禄曾在前线播报最新的谈判消息,当停战谈判达成协议后,刘禄曾第一时间播出了这条消息,身边的战士和美军士兵无不欢呼雀跃,当刘禄曾和志愿军战士们撤出阵地时,刘禄曾看到对面山头的美军士兵,便用英语向对方喊到:“我们热爱和平,我们厌恶战争!”
让刘禄曾没有想到的是,时隔多年,当她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竟然遇到了曾经的战俘,并且一眼就认出她来。
这让刘禄曾感慨:“大概是和平的力量促成了我们这次重逢。”
当人们看到刘禄曾与詹姆斯这历史性的握手后,都不免感叹,希望战争再也不要发生。
詹姆斯回忆起那段历史,不免有些唏嘘,他说自己本来已经对人生没有了期待,然而在战俘营里,看到中国人热爱生活的模样,也激发了自己,尤其是在刘禄曾的开导下,他又重新树立起人生的目标。
詹姆斯对刘禄曾说:“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人民都是不希望战争的。”
当刘禄曾告诉詹姆斯,她目前的身份是专门负责接待来华旅游的美国客人时,詹姆斯变得更加激动,举杯致敬说:“刘女士,你是中国来的民间大使,为美中人民架设友谊桥梁,我们要向你学习!”并且表示,一旦有机会,就会带着全家到中国旅游。
刘禄曾则表示,衷心祝愿世界永远没有硝烟,没有战争,只有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