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新農民:把青春獻給田野 把夢想留給大地

作者:日常惡魔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陳 英 黃劍雄 郴州報道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90後新農民譚敏飛一早就忙碌起來,維護保養機械、翻耕秧田。

今年29歲的譚敏飛,出生在汝城縣大坪鎮南村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對農村有着不一般的情感。國中畢業以後,也曾跟着朋友外出務工學了幾年的技術,當看到家鄉的青壯年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導緻大量田地荒蕪,他感到非常可惜。于是,年僅18歲的他選擇回到農村,将人生夢想寄托于大地,在田間地頭發揮聰明才智、抛灑辛勞汗水。

做了一輩子農民的父母,起初是不同意他回家當農民。但是,譚敏飛肯吃苦、勤學習,農忙時,常常跟着父母從天蒙蒙亮幹到晚上八九點才收工,有時候半夜還要去“趕水”、放水。

90後新農民:把青春獻給田野 把夢想留給大地

譚敏飛承包的部分農田。

多年的堅持和付出,他也從最開始的流轉30畝土地種植水稻,到今年種植了500多畝水稻、200多畝生姜和玉米、100多畝辣椒、100多畝楊桃和奈李等水果。他和父親在2017年一起成立的勇成家庭農場,也于去年被評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

作為90後的種糧大戶,譚敏飛僅農機投入就接近200萬元。作為一名年輕的新型農民,譚敏飛覺得,相比于父輩,他的優勢是可以更好地操作各種機械,更快地接受新技術,更全地掌握行情動态。想法有了,錢怎麼辦?農機、農具需要固定投入,請人用工随時要流動資金......譚敏飛向銀行機構尋求信貸支援,在政府部門的擔保下,湖南省農村商業銀行汝城分行以“農業擔保貸”的方式陸續5年累積為他提供了110萬元的貸款,并在利率上給予了優惠。

随着銀行資金到位,譚敏飛的生産經營得以穩步推進,并陸續購買了植保無人機、插秧機、大型拖拉機、旋耕機和烘幹機等裝置,憑借着自己的努力鑽研,譚敏飛成了操作這些機械的技術能手。

90後新農民:把青春獻給田野 把夢想留給大地

譚敏飛使用自己購買的機械進行第二輪犁田。

譚敏飛說,現在政府重視糧食生産,種糧大戶有補貼。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犁田,再加把勁,争取在五一節就可以插秧,流轉的土地除了沒有固定水源的,全部種植雙季稻。

站在譚敏飛承包土地的田埂上,譚敏飛憧憬道,“一個星期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的山坳。我今年把這100多畝土地承包了下來,準備“開荒”搭建簡易大棚種植辣椒。”據了解,大棚種植的辣椒,管理好的話,畝産可達10000元。

90後新農民:把青春獻給田野 把夢想留給大地

正在建設的簡易蔬菜大棚。

規模上來了,譚敏飛的農業發展也為周邊許多群衆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我今年64歲,在他這裡幹活,每天也有100元左右的工錢,一個月下來能賺差不多3000元。”一位常給譚敏飛打零工的村民說到。忙起來的時候,每天有百來人跟着他幹農活掙錢,少的時候也有四五十個人。

譚敏飛說到,自己就是喜歡跟土地打交道,是以每當遇到不開心的事,隻要跑到田野裡、山裡,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一切煩惱就都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