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照顧一名即将出院的新生兒,每當新生兒健康出院,她都有一種成就感。
今年36歲的鄒曼玉工作已經13年,從最初的兒科到現在的新生兒科,每天為剛出生的新生兒治病,忙碌而充實。
新生兒或因早産體質較弱,或因消化、内分泌、呼吸系統等疾病,進入新生兒科的暖箱,在與媽媽短暫分離期間,新生兒科的每一名醫生和護士都像“媽媽”一樣,24小時呵護着新生兒的健康。
鄒曼玉是一個細心的“臨時媽媽”,作為醫生,她通過現代化治療儀器監測、檢查新生兒各項生理名額同時,認真觀察新生兒嘴唇顔色、啼哭聲音、吃奶反映等細微變化,悉心治療、呵護每一位新生兒,讓他們在新生兒科這個臨時家中,感受到濃濃母愛。
面對新生兒科醫生這個職業,鄒曼玉說:“每當治療的新生兒健康出院,就好像完成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自己心裡也盛開了一朵花,特别有成就感。”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左)為暖箱裡的一名新生兒進行治療。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為暖箱裡的一名新生兒佩戴血氧儀,監測生理名額。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左二)與同僚讨論治療方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為暖箱内的一名新生兒戴上手套,做好防護。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展示醫護人員為新生兒手工制作的愛心靠枕。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為一名即将出院的新生兒喂奶。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利用休息時間,在寝室内通過平闆電腦學習充電。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為暖箱裡的一名新生兒進行治療。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工作之餘,查閱工具書充電學習。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檢視新生兒入院标簽。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為一名新生兒進行治療。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向一名新生兒父親介紹治療情況。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左)與同僚交流治療方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右)與同僚讨論治療方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書寫病曆。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為一名新生兒進行治療。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為暖箱裡的一名新生兒佩戴血氧儀,監測生理名額。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利用休息時間,在寝室内通過平闆電腦學習充電。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中)夜班之後傳回家中,與雙胞胎兒女一起玩樂。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夜班之後傳回家中,通過視訊電話,讓女兒與因疫情封控管理一個月沒有回家的爸爸聊天。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醫生鄒曼玉夜班之後傳回家中,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與雙胞胎兒女玩樂。
淮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彬 攝
責編 湯 甯
初審 孫繼奎
終審 沈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