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照顾一名即将出院的新生儿,每当新生儿健康出院,她都有一种成就感。

今年36岁的邹曼玉工作已经13年,从最初的儿科到现在的新生儿科,每天为刚出生的新生儿治病,忙碌而充实。

新生儿或因早产体质较弱,或因消化、内分泌、呼吸系统等疾病,进入新生儿科的暖箱,在与妈妈短暂分离期间,新生儿科的每一名医生和护士都像“妈妈”一样,24小时呵护着新生儿的健康。

邹曼玉是一个细心的“临时妈妈”,作为医生,她通过现代化治疗仪器监测、检查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同时,认真观察新生儿嘴唇颜色、啼哭声音、吃奶反映等细微变化,悉心治疗、呵护每一位新生儿,让他们在新生儿科这个临时家中,感受到浓浓母爱。

面对新生儿科医生这个职业,邹曼玉说:“每当治疗的新生儿健康出院,就好像完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自己心里也盛开了一朵花,特别有成就感。”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左)为暖箱里的一名新生儿进行治疗。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为暖箱里的一名新生儿佩戴血氧仪,监测生理指标。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左二)与同事讨论治疗方案。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为暖箱内的一名新生儿戴上手套,做好防护。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展示医护人员为新生儿手工制作的爱心靠枕。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为一名即将出院的新生儿喂奶。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利用休息时间,在寝室内通过平板电脑学习充电。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为暖箱里的一名新生儿进行治疗。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工作之余,查阅工具书充电学习。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查看新生儿入院标签。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为一名新生儿进行治疗。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向一名新生儿父亲介绍治疗情况。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左)与同事交流治疗方案。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右)与同事讨论治疗方案。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书写病历。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为一名新生儿进行治疗。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为暖箱里的一名新生儿佩戴血氧仪,监测生理指标。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利用休息时间,在寝室内通过平板电脑学习充电。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中)夜班之后返回家中,与双胞胎儿女一起玩乐。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夜班之后返回家中,通过视频电话,让女儿与因疫情封控管理一个月没有回家的爸爸聊天。

新生儿科里的“临时妈妈”

▲2022年4月28日,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医生邹曼玉夜班之后返回家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与双胞胎儿女玩乐。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彬 摄

责编 汤 宁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