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怎麼取标題

小A:“你不是大學生嗎?怎麼還會寫錯字。”

類似的語調還有:

“你不是大學生嗎?為什麼不會炒菜做飯?”

“你一個讀書的,我是個沒讀書的,當然都是你講的對。”

“我一個沒讀書的怎麼能和你一個讀書的比”

“這個你不會嗎?你不是上了學讀了書嗎?”

……

這樣的對話,對于小A來說,真是屢試不爽,每次都能奏效,小A也深谙此道,從來都不吝啬表達ta的這番言辭。

當事人小S一臉懵,但更重要的一點,小A說的這些話,為什麼能對小S奏效。

畫面一:

小S:“嗯,這個字确實寫錯了。"

小A:還以為你們有多厲害,原來就這樣……”

……

畫面二:

小S:簡單的飯菜的我會弄,複雜一點的飯菜确實不太會。”

小A:學校都教給你們什麼,怎麼連最基本的技能都不會。

……

畫面三:

小S與小A正在讨論某一個話題,當小A回答不了或者自尊心受挫時,小A直接用一句話就終結了話題:你是讀書的,我一個沒讀書,怎麼會知道。我哪說得赢你。你說的都是對的。

……

對于小S而言,自己隻是在如實的描述一個事實,而對于小A而言,小A們等的就是你如實的描述的一個事實。

小A無法誠實的表達自己的缺點或者不理想的地方,小A們既欣賞小S的坦誠,一邊還會蔑視小S(真是個傻孩子,一點都不會拐彎抹角),一邊又會挑這個誠實的點來攻擊小S,小A會覺得:真傻,都不會狡辯一下嗎?看我等會怎麼說赢你。對于小A而言,語言上能夠赢你,就是勝利。但這個勝利的快樂是短暫的,事後,莫名的空虛感或者虛無感會來得更強烈。

小A是這樣的人物屬性, 在親密關系裡,小S無論如何回答,小A都不會是滿意的,你做第一種選擇是錯的,你選擇的第二種也是錯的,你做的第三種選擇也是錯的……,小S不管做什麼,小A都能夠“制服”你,換一句話說就是控制你。

可能小A不是有意為之,但小A卻是以這樣的方式掌控着ta身邊的一切。小A全然不知的是ta現有的應對模式,是複制了ta成年家長的對待自己的模式。ta隻是習得了ta的成長方式。

更深層一點去探讨,也許在過去的時代,能言善辯、巧言令色,可能才是基本的生存之道,讓自己活得更好的一個原因。面子即使是假的,也是面子,換個語言描述,是面具,面對不同人的需要不同面具。而這個面具帶久了,也就忘了原本的自己,而把面具當成真實的自己。或者說,隻有有着這樣品質的人才可以“發展的更好”或者生存的“更好”。

有見過這樣的一些畫面,小A可能對于家人很吝啬,但對于親屬、朋友與鄰居很客套或者非常友好。自己都不舍得吃的某樣全部或者大部分分享給自己的親屬、朋友與鄰居們。小A的家人可能都羨慕自己都沒有,為什麼别人可以有。當小A的親屬、朋友與鄰居們向小A表達感謝與贊美之詞,小A感受到了自己的全部存在感,因為隻有在這樣的不斷讨好與“付出”中,别人才會發現小A們身上的優點與品質。

這裡延伸一下:

小A對于這種被看見,被感恩的感覺,超過了原本事情應該有的正常發展軌迹,即我的感受即是家人的感受。 這有點像是母嬰關系裡。嬰兒感覺到的就是這個世界的全部。我需要“乳房”時,媽媽的“乳房”就得出現。而被忽視 的嬰兒在長期忽視當中,發展出了自己應對的方式。我不需要媽媽的“乳房”,我能自己給自己一個虛假的“乳房”,嬰兒自己能幻想出一個虛假的好客體。比如,将來長大後,決不是父母的模樣,但事實是重新了複制了父母的應對方式,最終活成了父母的模樣。

對于小A而言,強大個體是我掌控不了的,但我可以利用現有的位置與資源,控制比我更弱小的個體。如親子關系、父母掌控着孩子,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會因為一句:我都是為你好。而終結所有的沖突。此時此刻的父母就像“嬰兒”一樣,我身邊的一切,必須按照我的意志進行或者存在。

對于讨好親屬、朋友與鄰居,像極了“嬰兒”讨好自己的父母,隻為赢得父母的關照與呵護。為了得到這些被看見與被關注,“嬰兒”極力讨好,甚至發展成為與本有品質相反的品質。我隻有乖、隻有笑、隻有聽話、才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注。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樣的對話裡的人物角色性格。

小A屬于在認知層面或者學識層面并不是那麼高的人且和小S的關系可能是親屬關系或者說比較近的熟人關系……

小S對于小A而言,是一個理想化的形象,并且這樣的形象比較多的出現在親密關系裡。而這個理想化的形象是小A對于自我理想化形象的内心投射,因為自身無法做到理想化,是以就把這個形象放到了生活當中具體的某個人身上。

當小S不符合ta預期的人物設定,這個理想化的形象幻滅。小A就開始從言語上攻擊小S,小A更想攻擊的是自己的理想化的形象,換個角度而言,是對自我的攻擊,因為小A無法攻擊自己,因為攻擊自己,會令自己陷入沖突與焦灼當中。小A無法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境地,是以他需要一個假想的客體,或者說現實當中具體的人物形形象或者客體。

可笑的是,這個客體是ta們親密的人,如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長輩與晚輩關系、朋友關系……,因為小A無法攻擊ta們所認為的比自己更強大的個體,ta們需要一個ta們能夠掌控或者說認為比自己弱小的個體。因為小A們知道,這些話,有且隻對小S們起作用。

因為小A們了解小S們,是以小S們成了犧牲品。

為何小A們的話,總是起到作用?

對于小S而言,長期都是在被打壓之下、被對比之下、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長大的孩子,随着年歲的增長和知識增長,以及認知水準的提高,擺脫了原生家庭,開始對很多事情了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但人在情境中,當身邊的人指責與打壓時,特别是親密之人,如父母與長輩,你總是想要證明與辯解,不是這樣的。就如同一個小孩子在呐喊:你們看看我,看看我原原本本真實的樣子,你們不應該隻是看到我身上某一個點,你應該看到我的全部……”

小S因為長期的被打壓,是以很想讓自己變得優秀,因為隻有優秀,别人才不會攻擊與指責自己。但同時潛意識又告訴小S,你不用對自己過于嚴苛,人無完人,你已經很優秀了。是以,于小S而言,内心的沖突由此而産生。小S既不想要被否定,也不想要被指責。面對否定,小S也會用一個理想化的形象讓自己對号入座,也許就該像他們所說的一樣,這些我都是會的。

按照正常的角度分析與探讨:

1、關于寫錯字,成年人在大學畢業之後,如果經常是手機打字或者電腦打字,不在紙上寫字,很容易忘記字怎麼寫或者出錯。而普世的價值是:那些少見的字寫錯是情有可原的,少見的字能寫的出是相當厲害的,對于普通的字寫錯,是個令人震驚且不能接受的。

2、關于做飯,現在年輕人做飯,更科學更健康,并且和父母的做飯方式會有沖突或者不一緻。所謂的好與不好,也隻是個人化的定義化而已。

3、關于讨論某件事情而起争執,小A們隻想保全自己自尊與面子,小A根本不在乎事情原本的樣子,ta們需要的是你的讨好與仰慕或者、被看見……。正所謂智者不言,沉默有時候也是一種表達。

……

結尾:

當我們完整的去描述一件事的時候,本身就具有療愈效果。

當我們把潛意識的内容放到意識層面,再由意識層面進行具象化的時候,如用完整的文字描述、藝術表達、舞動表達,音樂表達……的時候,這些過往的感受都可以與想法都會得到很好的安置或者得到另外的一種了解。

所有循環模式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不斷的去嘗試你不擅長與心生畏懼的事情,如遊泳、演講、考駕照……,這些都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力量感,也是慢慢建立自信心的事情,每一次挑戰,于你而言,完成便是最好的開始。

與這個時代同步發展,不要去抗拒或者拒絕接受的新事物與新事情,開始都很難,但是當你把它當成習慣時,你會很享受每一次的成長與進步。

不要給自己設限,讓自己止步不前,呆在舒适區,可以暫時保護你不受傷害,但無法讓你繼續成長。成長可能伴随痛苦,但是原地踏步,難道不會讓你感受到痛苦嗎?那為什麼不換另外一種思路。

理想化的形象是個小機率的事件,但是做回原本真實的自己是你可以有的選擇,沒有人可以改變你的這個選項,除非你自己放棄掉。

願每一個善良的人都被溫柔以待。換個角度來了解這一句話,善良是你的品質,但是你也應該長有棱角,保護自己;與其等待外界對你的認同與了解、接納,倒不如選擇自我成長,自我改變……。

▲作者的話: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天,感恩一切美好的遇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