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篇文章我不知道怎么取标题

小A:“你不是大学生吗?怎么还会写错字。”

类似的语调还有:

“你不是大学生吗?为什么不会炒菜做饭?”

“你一个读书的,我是个没读书的,当然都是你讲的对。”

“我一个没读书的怎么能和你一个读书的比”

“这个你不会吗?你不是上了学读了书吗?”

……

这样的对话,对于小A来说,真是屡试不爽,每次都能奏效,小A也深谙此道,从来都不吝啬表达ta的这番言辞。

当事人小S一脸懵,但更重要的一点,小A说的这些话,为什么能对小S奏效。

画面一:

小S:“嗯,这个字确实写错了。"

小A:还以为你们有多厉害,原来就这样……”

……

画面二:

小S:简单的饭菜的我会弄,复杂一点的饭菜确实不太会。”

小A:学校都教给你们什么,怎么连最基本的技能都不会。

……

画面三:

小S与小A正在讨论某一个话题,当小A回答不了或者自尊心受挫时,小A直接用一句话就终结了话题:你是读书的,我一个没读书,怎么会知道。我哪说得赢你。你说的都是对的。

……

对于小S而言,自己只是在如实的描述一个事实,而对于小A而言,小A们等的就是你如实的描述的一个事实。

小A无法诚实的表达自己的缺点或者不理想的地方,小A们既欣赏小S的坦诚,一边还会蔑视小S(真是个傻孩子,一点都不会拐弯抹角),一边又会挑这个诚实的点来攻击小S,小A会觉得:真傻,都不会狡辩一下吗?看我等会怎么说赢你。对于小A而言,语言上能够赢你,就是胜利。但这个胜利的快乐是短暂的,事后,莫名的空虚感或者虚无感会来得更强烈。

小A是这样的人物属性, 在亲密关系里,小S无论如何回答,小A都不会是满意的,你做第一种选择是错的,你选择的第二种也是错的,你做的第三种选择也是错的……,小S不管做什么,小A都能够“制服”你,换一句话说就是控制你。

可能小A不是有意为之,但小A却是以这样的方式掌控着ta身边的一切。小A全然不知的是ta现有的应对模式,是复制了ta成年家长的对待自己的模式。ta只是习得了ta的成长方式。

更深层一点去探讨,也许在过去的时代,能言善辩、巧言令色,可能才是基本的生存之道,让自己活得更好的一个原因。面子即使是假的,也是面子,换个语言描述,是面具,面对不同人的需要不同面具。而这个面具带久了,也就忘了原本的自己,而把面具当成真实的自己。或者说,只有有着这样品质的人才可以“发展的更好”或者生存的“更好”。

有见过这样的一些画面,小A可能对于家人很吝啬,但对于亲属、朋友与邻居很客套或者非常友好。自己都不舍得吃的某样全部或者大部分分享给自己的亲属、朋友与邻居们。小A的家人可能都羡慕自己都没有,为什么别人可以有。当小A的亲属、朋友与邻居们向小A表达感谢与赞美之词,小A感受到了自己的全部存在感,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不断讨好与“付出”中,别人才会发现小A们身上的优点与品质。

这里延伸一下:

小A对于这种被看见,被感恩的感觉,超过了原本事情应该有的正常发展轨迹,即我的感受即是家人的感受。 这有点像是母婴关系里。婴儿感知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我需要“乳房”时,妈妈的“乳房”就得出现。而被忽视 的婴儿在长期忽视当中,发展出了自己应对的方式。我不需要妈妈的“乳房”,我能自己给自己一个虚假的“乳房”,婴儿自己能幻想出一个虚假的好客体。比如,将来长大后,决不是父母的模样,但事实是重新了复制了父母的应对方式,最终活成了父母的模样。

对于小A而言,强大个体是我掌控不了的,但我可以利用现有的位置与资源,控制比我更弱小的个体。如亲子关系、父母掌控着孩子,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因为一句:我都是为你好。而终结所有的冲突。此时此刻的父母就像“婴儿”一样,我身边的一切,必须按照我的意志进行或者存在。

对于讨好亲属、朋友与邻居,像极了“婴儿”讨好自己的父母,只为赢得父母的关照与呵护。为了得到这些被看见与被关注,“婴儿”极力讨好,甚至发展成为与本有品质相反的品质。我只有乖、只有笑、只有听话、才可以得到父母的关注。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的对话里的人物角色性格。

小A属于在认知层面或者学识层面并不是那么高的人且和小S的关系可能是亲属关系或者说比较近的熟人关系……

小S对于小A而言,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并且这样的形象比较多的出现在亲密关系里。而这个理想化的形象是小A对于自我理想化形象的内心投射,因为自身无法做到理想化,所以就把这个形象放到了生活当中具体的某个人身上。

当小S不符合ta预期的人物设定,这个理想化的形象幻灭。小A就开始从言语上攻击小S,小A更想攻击的是自己的理想化的形象,换个角度而言,是对自我的攻击,因为小A无法攻击自己,因为攻击自己,会令自己陷入冲突与焦灼当中。小A无法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所以他需要一个假想的客体,或者说现实当中具体的人物形形象或者客体。

可笑的是,这个客体是ta们亲密的人,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长辈与晚辈关系、朋友关系……,因为小A无法攻击ta们所认为的比自己更强大的个体,ta们需要一个ta们能够掌控或者说认为比自己弱小的个体。因为小A们知道,这些话,有且只对小S们起作用。

因为小A们了解小S们,所以小S们成了牺牲品。

为何小A们的话,总是起到作用?

对于小S而言,长期都是在被打压之下、被对比之下、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增长,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摆脱了原生家庭,开始对很多事情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但人在情境中,当身边的人指责与打压时,特别是亲密之人,如父母与长辈,你总是想要证明与辩解,不是这样的。就如同一个小孩子在呐喊:你们看看我,看看我原原本本真实的样子,你们不应该只是看到我身上某一个点,你应该看到我的全部……”

小S因为长期的被打压,所以很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因为只有优秀,别人才不会攻击与指责自己。但同时潜意识又告诉小S,你不用对自己过于严苛,人无完人,你已经很优秀了。所以,于小S而言,内心的冲突由此而产生。小S既不想要被否定,也不想要被指责。面对否定,小S也会用一个理想化的形象让自己对号入座,也许就该像他们所说的一样,这些我都是会的。

按照正常的角度分析与探讨:

1、关于写错字,成年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如果经常是手机打字或者电脑打字,不在纸上写字,很容易忘记字怎么写或者出错。而普世的价值是:那些少见的字写错是情有可原的,少见的字能写的出是相当厉害的,对于普通的字写错,是个令人震惊且不能接受的。

2、关于做饭,现在年轻人做饭,更科学更健康,并且和父母的做饭方式会有冲突或者不一致。所谓的好与不好,也只是个人化的定义化而已。

3、关于讨论某件事情而起争执,小A们只想保全自己自尊与面子,小A根本不在乎事情原本的样子,ta们需要的是你的讨好与仰慕或者、被看见……。正所谓智者不言,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表达。

……

结尾:

当我们完整的去描述一件事的时候,本身就具有疗愈效果。

当我们把潜意识的内容放到意识层面,再由意识层面进行具象化的时候,如用完整的文字描述、艺术表达、舞动表达,音乐表达……的时候,这些过往的感受都可以与想法都会得到很好的安置或者得到另外的一种理解。

所有循环模式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不断的去尝试你不擅长与心生畏惧的事情,如游泳、演讲、考驾照……,这些都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力量感,也是慢慢建立自信心的事情,每一次挑战,于你而言,完成便是最好的开始。

与这个时代同步发展,不要去抗拒或者拒绝接受的新事物与新事情,开始都很难,但是当你把它当成习惯时,你会很享受每一次的成长与进步。

不要给自己设限,让自己止步不前,呆在舒适区,可以暂时保护你不受伤害,但无法让你继续成长。成长可能伴随痛苦,但是原地踏步,难道不会让你感受到痛苦吗?那为什么不换另外一种思路。

理想化的形象是个小概率的事件,但是做回原本真实的自己是你可以有的选择,没有人可以改变你的这个选项,除非你自己放弃掉。

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被温柔以待。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一句话,善良是你的品质,但是你也应该长有棱角,保护自己;与其等待外界对你的认同与理解、接纳,倒不如选择自我成长,自我改变……。

▲作者的话: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天,感恩一切美好的遇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