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請大家注意個人防護,不紮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

“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

不僅僅是一門技藝,

更是與時間對話的藝術。

中國碑刻傳拓藝術源遠流長,肇始于西漢,至東漢時得以發展,初具規模,到唐代碑刻已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書法的成熟與普及,刻帖之風大振,達到鼎盛。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碑刻傳拓技術作為流傳千年的傳統工藝,它傳承的不僅僅是文字史料,作為書法藝術的載體之一,大陸書法藝術的精髓藉以代代相傳。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作為碑刻的衍生——傳拓技術,它起源于魏晉,是雕版印刷術的先導,傳承至今,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伴随着拓片的産生,拓片裝裱技術也随之出現。适宜且精緻的裝裱,不僅便于觀賞和收藏,更增加了其藝術效果,曆代名迹亦由此得到了妥善的儲存和傳播。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古籍修複前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古籍修複後

該項目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如手工紙、石材、棕刷、羊毛刷、毛筆、粘結劑,均采用純天然材料;

制作精良的拓本,需墨色均勻,字口清晰,筆鋒清楚,色不透紙背;

裱工精緻的拓本,必定開本尺寸适宜、版面整潔、賞心悅目。

托裱後仍保持原拓片筆畫粗細,不撐大變形,開身面紙或鑲料紙染色均勻與拓片顔色協調。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修複前的《泰晤士報》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修複後的《泰晤士報》

從古至今記載該工藝的文字甚少,曆來學藝全憑手手相傳及習者的悟性,曆代名家的“拿手活”和“絕活”以此方式代代相傳。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傳承保護的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法,自著名金石碑刻家黃懷覺先生伊始,碑刻傳拓、拓片修複裝裱技藝代有人出。目前,以趙嘉福為代表的傳承人們,掌握了本項目一套完整的傳統工藝流程。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刻碑的工具:5.5寸長刀具兩把,一面啟口的兩分寬,兩面啟口的一分寬;鐵闆一塊,六寸長,八分寬,三分厚,敲擊用。

傳拓工具:棕刷、木捶、拓包,還有針錐、鑷子等輔助工具。

拓片修複裝裱工具:裱案、棕刷、羊毛刷、毛筆、竹啟、噴水壺、針錐、鑷子、水油紙等。

古籍修複工具:毛筆、漿碗、羊毛刷、棕刷、噴水壺、針、鑷子、針錐、硬木敲棒、竹啟、蠶絲線等。

與時間對話!這項冷門技藝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影印機”|非遺新體驗

趙嘉福老師碑刻作品

資料:上海非遺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