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四節氣 | 立夏

作者:中國消費者報
二十四節氣 | 立夏

江南的楝花飄落,北方的榴花卻紅豔似火。樂于親近自然的人仰望蒼穹,蓦然發現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東南。深夜風清氣和,蝼蝈振翅吟唱,節氣的篇章已悄然翻至立夏。

二十四節氣 |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含蓄内斂、不事張揚的存在。此時,盡管春深夏淺,“槐柳陰初密,簾栊暑尚微”,但它并不急于和暮春“搶地盤”,時序有數,隻需靜待時光讓風暖晝長。

立夏也是腳踏實地、行勝于言的存在。它從不給那些傷春感懷的人慨歎春事荼蘼的機會。澆麥刈草、間苗插秧,農事繁忙而充滿希望,提醒人們用奮鬥把美好的願景寫實。

01 農事:倉廪實且衣食足

立夏雖然意喻着夏季初啟,但天地間的景象 卻 是“南國似暑北國春”。南方早已綠肥紅瘦,而北方大部分地區還是“百般紅紫鬥芳菲”。
二十四節氣 | 立夏

盡管南北氣候存異、物候有别,但立夏農忙卻是全國統一的主題。

農諺說:“麥足半年糧。”但麥熟與“麥足”,其實來之不易。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從江淮到華北,從谷雨時就暗暗攢勁兒要為結粒做準備的小麥,到了立夏時節,要麼齊穗吐芒、要麼揚花灌漿,麥熟進入倒計時。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副主任、二十四節氣工作室負責人、進階實驗師胡琦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說:

立夏之後,淮南、華北等小麥陸續進入灌漿期,天幹物燥,易形成幹熱風災害性天氣,造成小麥減産,民間有“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的說法,農民忙于中耕、灌水防災,呵護小麥灌漿;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若陰雨綿綿,濕熱較重,則易誘發各種病蟲害,麥田裡是以會多些“時病時蟲人撒藥”的活計。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立夏前後,“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日子。“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農民們從泥水中拔出赤腳,匆匆擦去額頭的汗水,擡望眼,空中似乎彌漫着稻花香。

除了耕作,還有采摘和收獲,采油菜籽、摘立夏茶、煮繭缫絲……人們在忙碌中打理着殷實的生活,也揣度着天時地利對勞作的回饋。

“立夏不熱,五谷不結”、“立夏落雨,谷米如雨”。千百年來,人們之是以習慣從“立夏”來“見夏”,是因為立夏時節始終是農耕者守望夏收年景的重要“節點”。

記者從中國民俗學會了解到,全國各地與立夏有關的農事諺語,至少百餘條。如今,農業生産早已不用完全看老天的“臉色”,但樸實而智慧的農諺依然口口相傳。

民以食為天。菜籃子、米袋子,從來都是消費生活的厚重底色。

2月,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從吃飽到吃好,從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費結構還在不斷更新,糧食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态勢;4月,農業農村部釋出消息,冬小麥長勢目前與常年基本持平,夏糧生産形勢好于預期。

倉廪實,衣食足,永遠是最值得守望的人間煙火。

02 飲食:滋養身心的節日

立夏時節,陽氣漸長,春華承受陽光雨露的滋養,化為鮮美的夏果。

“天務覆施,地務長養”。

古人認為,從立夏日開始,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施地化,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萬物并秀、百果飄香。立夏也是以被稱為四月節。

春暮夏初,山野風物大都秀色可餐。北方槐花綻放,可賞可食;南方櫻桃新熟、竹筍未老,都是讓味蕾驚豔的應季食材。“且将櫻筍餞春歸”,以美食送春迎夏,滋養慰藉因勞作而疲乏的身心,是全國很多地方的傳統習俗。

河北省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袁學駿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

“立夏嘗新”風俗,各地習慣略有不同。北方常制作面條、夏餅、扒糕,而江浙一帶則熱衷嘗“三鮮”。

據說,無錫人最具口福,這兒的“三鮮”有9種之多,新鮮的苋菜、蠶豆、黃瓜是“地三鮮”;美味的海蛳(螺)、河豚、鲥魚是“水三鮮”;而色澤誘人的枇杷、櫻桃和青梅則是“樹三鮮”。

二十四節氣 | 立夏

“鮮”,挑動百姓人家的舌尖,也觸碰文人雅士的情懷。

“青梅煮酒鬥時新”,宋時人們以青梅煮酒、新酸醒胃,蔚為風尚;

詩人杜甫偏愛“枇杷樹樹香”,而戴複古則“摘盡枇杷一樹金”;

唐代詩人項斯雖然“彈筝玉指勞”,但依然忘不了“每日醉櫻桃”。

古老的民俗,代代相傳。對于崇尚自然的中國人來說,讓腸胃随節氣律動享納鮮美。似水流年裡,随時都能收獲幸福和感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許勇泉,是一位在杭州生活了近20年的福建人。他告訴記者,閩南人立夏要吃蝦面,把蝦摻入面條同煮,蝦熟變紅,鄉人視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更可借此表達對夏的祝願。

如今,許勇泉立夏常吃江南甘美糯香的烏米飯。立夏,滿山遍布的叢叢南燭樹(即烏飯樹)綻出新綠。采鮮葉、搗汁液,把糯米放入黑色的汁液裡泡上一晚,次日就可以燒烏米飯。據說,煮過烏米飯的竈間,香氣數日不散。

中醫認為,五髒中心對應夏,“心為一身之主,髒腑百骸皆聽令于心”。立夏時節,氣溫升高,心易煩躁不安;同時,即使同一地區,氣溫也波動頻繁,難免“忽寒忽熱藥搪人”。

順天時、應節令,人們摸索出以飲食養身心的“秘訣”。立夏日,江西、江浙等地人習慣烹煮“七家茶”。雖說“不飲立夏茶”,未必就“一夏苦難捱”,但粗茶淡飯裡,總有值得品咂的生活真義。

03 民俗:赓續傳統的密碼

“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詩中的“秤人”,是立夏節氣保留節目。其風俗由來雖版本不同,但都寄寓了百姓免“疰夏”、求平安的美好心願。

午飯吃罷,庭院裡、槐蔭下,一杆大秤挂上小藤椅,被稱的人說笑着坐上去,司秤人手打秤花,嘴裡講着吉利話。

袁學駿說,稱人講究頗多,打秤花的秤錘隻能裡打外(即從小數打到大數,意喻增加),不能外打裡。如果藤椅裡的人體重長了,司秤人高喊“發福”;若是體重減了,也難不倒司秤人,謂之“消肉”。

“立夏吃蛋,石頭踩爛”,流傳河北民間的這句諺語,意思是立夏吃蛋,人的勁頭足,整個夏天都有好食欲。而“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則是說吃蛋能避免食欲不振和身體消瘦,消減苦夏的種種不适。

商莉老師就職于石家莊市休門街上的一家幼稚園。這些天,她和同僚們一直忙個不停,編織五彩絲袋、準備畫彩蛋的顔料……每年立夏鬥彩蛋,都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遊戲。

蛋分兩端,尖為頭,圓為尾。傳統鬥蛋規則是頭鬥頭、尾擊尾,完者勝,破者輸。有些孩子并不甘心把精心裝扮的彩蛋碰碎,于是相約在畫蛋的“才藝”上分高低、決勝負。遊戲終了,彩蛋裝進五彩絲袋,每個孩子臉上都是美美的笑。

讓孩子們在遊戲中了解立夏節氣的由來與民俗習慣,是民俗傳承具體而生動的實踐。商莉說,畫彩蛋、拼才藝,“鬥蛋”時亢奮又小心、緊張又喜悅的情緒,終将内化為赓續傳統的記憶印記。

都市樓高,傳統不遠。時光流變中,民俗文化的密碼正被更市井、更靈動、同時也更具時代新意的方式解讀與重構。

以二十四節氣主題為切入點,從不同次元打造的消費市場營銷活動實踐,越來越密集、越來越鮮活。

以商業目的建構的民俗活動,或許并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純粹”,但創新與民俗擦出的星星火花,即使微弱如雪泥鴻爪,同樣也具備以文化人、延續傳統的底層邏輯。

四月惟夏,草木皆香。矮牆下,王瓜的蔓藤快速攀爬,黃花欲謝、小瓜初結。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接續,讓民俗不老、曆久長新。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記者/李建

編輯、圖檔/裴瑩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