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4月29日訊(記者 周曉雅)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全球競争力不斷提升,在全球新一輪的科技浪潮下,中國産業更新具有哪些投資機遇值得持續關注?又有哪些行業挑戰值得留意?

在由興證全球基金主辦的2022年巴菲特股東大會中國投資人峰會上,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管理部副總監任相棟認為,近年來,中國進口替代在深度和廣度兩大層面加速進行,未來,保持終端産品的産業競争力将是進口替代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他表示,中國很多傳統行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占比仍有明顯的上升空間;在新能源、智能車、AI等新興的硬科技領域,中國企業的應用和發展名列全球市場前茅;包括短視訊等網際網路應用在内的軟科技領域,中國企業有非常強的資本和技術壁壘,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随着全球低碳化、智能化等,他相信,這些公司會借着全球的科技浪潮和低碳化東風走向海外,在海外市場擁有更大的份額。
财聯社精選了任相棟在峰會的部分演講金句和觀點,以飨讀者。
1.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也是不斷進口替代的過程。可以看到,不論廣度還是深度,過去幾年中國的進口替代都在加速進行,朝着更高附加值的方向演化。
2.從廣度來看,進口替代不僅發生在半導體、電子元器件、材料等等領域,也廣泛地存在于很多的部件、整機領域,甚至在醫療、汽車、紡織服裝等品牌消費領域。
3.經過過去幾十年在制造業、AI、電動化、智能化等基礎能力的積累,我們也有了一些全球性創新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本身也是對原有解決方案的進口替代。
4.從深度的來看,中國的進口替代是不斷從下遊往上遊不斷延伸的過程,随着中國過去多年基建的發展,我們慢慢實作了工程機械的國産化,進而向上實作了液壓件的國産化,未來會繼續演化到上遊材料和零部件的國産化。
5.我覺得進口替代最大的挑戰并不是所要替代産品的技術門檻,而是中國要保持終端産品的産業競争力,隻有終端産品的全球份額穩定,才能為相應産品的進口替代提供最大的基礎和土壤。
6.我們看到,近年全球化浪潮出現一些逆流,需要對此保持警惕。但從商業底層的角度,全球化仍會是長期趨勢。由于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流、貨流、資訊流、資金流等商業的基本要素已在全球的流轉和配置變得更加通暢。
以下是任相棟發言實錄:
主持人:任總曾說過,未來3到5年整個中國的産業更新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時代特征。中國很多行業從全球競争力來看,逐漸從優勢走向勝勢。很多中國的企業深刻參與甚至引領很多全球的科技浪潮。是否能展開與我們分享一下中國産業更新所帶來的投資機遇?
任相棟:過去幾年,中國在很多領域還是發生了很多變化。在電動智能車等新興領域,中國不僅有着全球最開放的電動智能車消費者,同時擁有全球最激進的電動智能車的生産者。供需兩方的作用下,我們看到電動智能車、新能源、AI等領域,中國市場和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的上司角色。
另外我們看到上海家化為代表的消費品牌,或是利亞德所在的LED顯示行業裡,都展現出不同程度的進口替代,進口替代不管是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在中國市場都在加速進行。
同時在很多傳統制造業的領域,很多優質公司的全球競争力從優勢轉成勝勢,它們的優勢不再僅僅是成本優勢、成本效益的優勢,而是轉換成技術的優勢甚至産品的優勢。
是以整體來看,不論是國貨崛起,還是在很多的新興的科技領域,中國的産業更新都在廣泛進行。
主持人:從行業和産業的角度,您如何看待國産替代目前所處于的程序,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任相棟: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也是進口不斷替代的過程。可以看到,不論廣度還是深度,過去幾年中國的進口替代都在加速進行,朝着更高附加值的方向演化。
從廣度來看,進口替代不僅發生在半導體、電子元器件、材料等等領域,也廣泛地存在于很多的部件、整機領域,甚至在醫療、汽車、紡織服裝等品牌消費領域。
并且讓人欣喜的是,我們經過過去幾十年在制造業、AI、電動化、智能化等基礎能力的積累,也有了一些全球性創新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本身也是對原有解決方案的進口替代。比如智能割草機器人,它雖然仍然處在行業的早期階段,對傳統割草機器人也是一種創新性的替代。
從深度的來看,中國的進口替代是不斷從下遊往上遊不斷延伸的過程。比如,随着中國過去多年基建的發展,我們慢慢實作了工程機械的國産化,進而向上實作了液壓件的國産化,未來會繼續演化到上遊材料和零部件的國産化。
那談到進口替代未來的挑戰,由于中國過去幾年基礎科學能力的提升,工程師紅利的累積和釋放,當下進口替代的基礎還是非常紮實的。
我覺得進口替代最大的挑戰并不是所要替代産品的技術門檻,而是中國要保持終端産品的産業競争力,也就是保持手機等消費電子、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業、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行業以及電動智能車等行業的全球份額和競争力,隻有終端産品的全球份額穩定,才能為相應産品的進口替代提供最大的基礎和土壤。
主持人:在未來,我們的企業可能能夠越來越多的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一席之位,就您的觀察,哪些行業的中國企業正在或者有望赢得全球範圍的競争優勢,進而給投資者帶來投資良機?
任相棟:我們看到,近年全球化浪潮出現一些逆流,需要對此保持警惕。但從商業底層的角度,全球化仍會是長期趨勢,原因是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使得人流、貨流、資訊流、資金流等商業的基本要素,在全球的流轉和配置變得更加通暢。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很多傳統的行業裡,即便經過過去幾十年發展,中國的競争力和全球市場的份額占比之間仍不比對,有明顯的上升空間。同時,在新能源、智能車、AI等新興的硬科技領域,中國的應用和發展跑在全球的前列。
在軟科技,包括在短視訊等網際網路應用,中國也是走在全世界的前列,從全球來看,很少有國家能夠孵化出有競争力的短視訊公司。我們翻看短視訊公司的報表來看,這些公司的研發費用是以百億為機關的,有非常強的資本和技術壁壘。
随着全球的低碳化的過程,對于智能化等新興需求的擁抱,我相信這些公司,也會借着全球的科技浪潮和低碳化的東風走向海外,在海外市場擁有更大的份額。
風險提示: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觀點具有時效性。基金投資需謹慎,請審慎選擇。